杏桃沟小学,那里有龚阳童年的美好记忆。清晨,背着妈妈缝的小书包,沿着羊肠小道,步行半个小时即到。
每天早晨,村西的,村东的,三三两两的学生娃,相伴而行,经过一小截弯路,就到了红砖瓦房的小学校。学校的院墙比较高,大门正对着外面的土路。西边的石头墙开了一个小豁口,后面是“野外流动厕所”。
过年的时候,爸爸给龚阳买了一顶白色的海军帽。他戴着这个“家伙”上学,第一天就惹来了很多麻烦。高年级的学姐们,喜欢抢他的海军帽玩。这个抢过来戴两下,逗引龚阳过来抢,龚阳跑过来了,帽子又被扔给了另一个。就这样,龚阳跟着帽子来回的跑。
每次龚阳被学姐们抢帽子玩耍时,若秀都会跑过来帮他,这样下来,学姐们更喜欢逗这两个娃儿了。学姐们热衷于最终把帽子丢给若秀,而若秀拿着帽子时,会跑到龚阳面前,为他戴上。经常出现的情形是,龚阳像一只被斗败的公鸡,气喘吁吁的站着,虎着脸,盯着学姐们,而若秀拿着帽子,反而像个大姐姐似的,帮龚阳戴着,还要端详一下是否戴正了。若秀有两个大辫子,有时她会把两个大辫子扎成一个,特别好看。龚阳特别享受若秀给他戴帽子的感觉,不经意间他也会舞弄一下那个辫子。若秀会板着脸,撇着嘴:“别弄,把我辫子都弄乱了。”
这两个孩子都还小,根本不懂得成年人所谓的爱情是什么东西,只是出于本性流露出那份童真,这份童真是一粒种子,深深地埋在了两个孩子的内心最深处。
这里的春天,似乎来的比较晚,过了二月二才能算是人们口中的春天。冰雪慢慢消融,大地开始复苏。风沙也开始多起来了,有时甚至刮的睁不开眼,漫天飞黄,倘若城里人来这里的话,出门时只能戴着口罩,否则一天下来,娇嫩的脸蛋肯定刮成了腊树皮。
偶尔老天爷会打盹儿,来一个晴天。龚阳带着小伙伴跑到山上挖田鼠,田鼠这种小动物在春天时最好捉。休眠了一个冬天,它们也想出来透透气了。伙伴们带着铁锹,根铲(一种农具)和水桶。铁锹和根铲是用来挖的,而水是用来灌的,遇着太深的洞时,就用水灌。他们捉了田鼠,用一条小绳子拴上,满山坡的跑。玩厌了,就拿回来喂狗或者猫。有一次,他们把抓来的田鼠烤着吃,没吃成,差点把草坡点燃了。
夏天,草长莺飞,天高云淡。这里的夏天要从五一节过后算起,一直持续到中秋节前后。龚阳和小伙伴们照常上学,大人们也忙着干活。杏桃沟的地形比较特别,北面、南面、西面都被小山坡围着,东边豁然开朗。西边山坡下有一泉眼,一年四季淌着清泉,一条小溪由西向东弯弯曲曲地延伸出去,凡其经过的地方,周边的庄稼和蔬菜都长势极好。龚阳和小伙伴们最喜欢在这里打水仗,农村里并没有像样的水枪,他们就随便的找个塑料瓶子,在瓶盖上戳一个小孔,打满水就是简易水枪,见人就“突突”。这水仗打到什么时候结束,那得看伙伴们的衣服是否全部湿透,只有全部“阵亡”,才算作罢。有一次,龚阳跑得比较快,只打湿了下半身,被伙伴们发现了,所有人群起而攻之,实在不行,就把他直接扔进小水塘里。那个小水塘很小也很浅,人站进去也只是淹着膝盖。
这条小溪不仅是龚阳童年快乐的一部分,而且还是整个村子的马牛羊饮水的地方。每天早晨,羊倌们赶着羊到小溪边饮水,饮水完毕,才把羊赶到草坡上。到下午太阳落山时,在草坡上“海吃”了一整天的羊,又被羊倌慢悠悠地领到小溪边饮水,草足水饱之后,它们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特别注意的是下午回来饮水时,因为羊已经吃了一整天了,所以只能是慢悠悠的来,慢悠悠的回,跑的太快,羊容易出毛病。
夏天,也正是庄稼生长期。南坡、西坡、北坡的庄稼长势都很好,一片片、一块块,绿油油的。龚阳和小伙伴们最喜欢跑到豌豆地里,吃嫩豌豆荚。他们躺在豌豆地里,一边剥,一边吃。吃的累了,可以睡一会儿。走时,会在地里留下一个“人模人样”的痕迹。
有一次周末,龚阳和伙伴们在小溪边打水仗,打完之后,衣服全部湿了。如果现在马上回家,他们怕挨父母们的骂。就跑到西坡的豌豆地里玩,吃着吃着,龚阳睡着了。其他人一个一个都走了,因为平时都会发生类似的事,经常有人吃着豌豆荚就睡了,所以大家都没在意。这一觉,从下午一直睡到太阳落山,羊群都回来了,他还没醒。母亲做好了饭,弟弟也回来了,那段时间龚阳爸爸不在家,左等右等,龚阳一直没回来。这下子,母亲急了,让弟弟出去找他。弟弟一问小伙伴们,大家都说可能在豌豆地里,大家拿着手电筒跑到西坡的豌豆地找。这次,若秀也去了,而且还是她首先发现的。这一次小事故,弄得整个村子都沸沸扬扬的,家长们都训斥各自的孩子,以后不许跑到豌豆地里胡闹了,再说,你们跑到豌豆地一躺一大边,豌豆都没法长了。
不让去豌豆地玩了,那玩什么呢?大家一合计,跑到后面的草地上耍。爬上背面的小山坡,就是一眼望不边的草地。草地的低洼处,由于夏天的雨水和春天的雪水,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微型湖泊,当地人称之为“海子”。草原上这样的海子很多,方圆几公里即有几十个。龚阳和伙伴们在天气炎热时,就跑到海子里洗澡。一个个脱光衣服,跳进海子里,水特别浅,即使站在最深处,也只能淹住膝盖。如果发现远处有人来,他们就赶快穿上衣服,一溜烟跑的无影无踪。这样耍,也怕家人骂,因为担心溺水。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黄橙橙的小麦,绿油油的青莜麦,黄里夹着绿且绿中透着黄的则是菜籽。中秋节前后,人们开始收割庄稼了。赶着马车,套着骡车,一簇簇,一片片,一家家,到处飞舞着镰刀、锄头,到处堆放着麻袋、草垛;牛拉板车,马拉碌碡。欢笑着,忙碌着,收获着。羊倌继续放着羊,只是农忙时,羊群走的更早,回来的更晚,这样便于人们专心于庄稼地。
学生们也在周末或者中秋以及国庆放假时,帮着大人们干活儿。对于田地里的活儿,龚阳做得虎头蛇尾,每次兴致勃勃的与父母一起去田里,割不了多久,他就跑着玩去了,父母也只是一笑了之,总觉得学生娃只要专心致志学习则可,再加上龚阳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那更是不做家务事以及不去田地里的“护身符”。既然龚阳不用做,那么弟弟也就名正言顺的不用做了。但是对于一件事,龚阳那是乐意为之,开拖拉机。父亲是个“机械迷”,倒腾过55拖拉机、50拖拉机以及小四轮。那是多年以前的事了,爷爷去世时,留下了几十只羊,父亲拍脑袋作决定,把羊卖了又贷了点款,买回一台崭新的小四轮,跑运输搞了一段时间,本来还算不错,但是父亲又是脑袋一热,用崭新的小四轮换了一台二手的55拖拉机,这下亏大了,这台二手的55没开几天,就撂在家里,一放就是几年。一次偶然机会,这台古董级的55拖拉机出手了,换回来一台二手的50拖拉机。在龚阳看来,这55拖拉机和50拖拉机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有个车篷,而不像后者,驾驶员一直露天在外而日晒雨淋的。这50拖拉机没开几年,父亲又鼓捣着把它换成了二手的小四轮。这下好,小四轮在这个地方用处大,春天可以拉着犁播种,秋天可以拉着小型收割机收拾庄稼,还可以把地方的麦秆拉回来,在爬坡上梁而路又不太宽的山区,比“大家伙”方便多了。最主要的是秋收时,小四轮可以代替马,拉着碌碡碾麦子,效率可比马高多了。这样算下来,也算是半机械化。经常放学回来,扔下书包,龚阳就跑到小四轮上,在父亲的指点下,开上一气,过过瘾。出过一次小事故,开着车撞到石头院墙上了,此后,很长时间,龚阳不敢开了,父亲也暂时不让他开了。
冬天到了,天气变冷了,家家户户生了火炉。人在屋里可以只穿一件单衣,而外面简直是另一个世界。隔几天会下一场大雪,雪大得几乎是老天爷在天上往下倒,几个小时后,房前房后,山坡草地,远处近处,皆是一片银色,人置身于其中,简直搞不清东南西北。下雪时并不冷,甚至会使人觉得又一种暖意,那是天地予人在冬天里的一点造化吧,雪化时才会感到刺骨寒。每逢天降大雪时,龚阳便会和小伙伴们跑到外面堆雪人、打雪仗,还会在门前的雪地里扫出一片空地,支上一个大筛子或者笸箩,用小木棍顶着边沿儿,用一根很细很细的绳子拴着,他们拉着绳子的另一头,躲在很远处的墙后面或者屋里,专等觅食的鸟儿来。抓着最多的是麻雀,也有画眉。寒冷的冬天把西坡下的泉眼都快冻上了,小溪由西向东流经的地方,形成了一片冰雪世界。这里也成了孩子们另一个欢乐园,他们拿着自制的冰车,顺着“冰路”从西边的村头一直能滑到东边的村尾。孩子们有时还会比赛,看谁滑得快,滑得好,龚阳的弟弟,丑儿,是这方面的行家。每天,天刚刚亮,丑儿就早早起床,一个人提着冰车滑一气,直到母亲饭熟了,喊他吃饭,他才恋恋不舍的跑回来,吃过饭,去上学。下午放学回来,饭还没好。丑儿又赶快拿着冰车,跑到村头再滑上一会儿,不过下午小伙伴们就多了。有和丑儿同龄人刚儿、毛儿、向儿、还有年龄更小的牛儿、虎儿。每当此时,男人们忙着赶羊回家,数数儿,喂羊,孩子们就在南潭上滑冰,而女人们就在家做饭,忙里偷闲的帮着喂羊。羊喂好了,饭也做好了,大人们开始喊自家的孩子了,那吆喝声此起彼伏。喊话也是五花八门:“丑儿,吃饭了”“毛儿,赶快回来”“向儿,再不回来,老娘揍你了”“牛儿,你听到没有”“虎儿,你作业还没做完呢”……
龚阳对滑冰不太感兴趣,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喜欢上了看古书,第一本书《三侠五义》是父亲向同村借来的,龚阳连续看了近一周才看完。那时,村里还没通电,只有煤油灯,常常是晚饭后,做完学校里的作业,秉灯夜看。父亲偶尔会叮嘱他,不要在这昏暗的灯光下持续看书,对眼睛不好,龚阳只是笑笑,他实在忍不住书中的情节。母亲有时半夜起身去羊圈查看时,看到龚阳还在看小说,顺便说他两句,或者给他盖盖被子。
在这里,冬天有点漫长,大体来说,从每年十月份,也就是国庆后,就慢慢变冷了,秋忙结束后,就真正进入冬天了,一直要延续到过年以后,正月尽,二月初才算完结。早些年,这里还冻死过人。灰腾梁的地形都差不多,一个小山坡接着一个小洼地,远远望去,就是一马平川。大雪过后,本来就不太明显的路更是没有了一点痕迹,如果再遇上西北大风,没有经验的人行走在草地上,很可能会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