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己的父母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自然不用多说,而当听到叔叔、阿姨、舅舅等亲戚或朋友家有人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应马上想办法去看看。平日尽管因工作忙没有很多时间来往,但亲人朋友有困难鼎力相助或打声招呼表示关心,才显出你们间的深厚情谊来。“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关键时刻拉人一把,别人会铭记在心。
此外,常常保持联系对你自己会有许多好处,和亲戚中的长辈经常联系、谈心,一旦你碰上什么事情,如找工作、找对象等听听长辈、朋友的意见,或者找他们帮忙,对你是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如果平时没有联系,困难时找上门去,别人是不会帮助的。人与人之间需要经常互通信息,互相交流,才能保持良好的关系。
朋友需要常联系。不要总是孤立别人,不要对别人的悲喜哀乐漠不关心。因为,当你孤立别的时候,其实最终孤立的总是你自己。
不要试图改变你的朋友
宇宙间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也都有各自的性格和特点。
亲密并无间。人与人相处时最容易因为交往密切,而忘记了应做换位处理,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特殊经历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对同一事物、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
两个朋友相处时间长了,关系越来越密切,容易产生常说的不分彼此的情况,遇到事情,自己的看法就是朋友的看法,或者认为朋友的看法就应该与自己的看法一致,而忽略了自己和朋友是两个人,两个个体。
小小和李丽是好朋友,小小特别喜欢吃辣的,但是李丽却一点也不能吃。小小每回和李丽吃饭都要很多辣的菜,还告诉李丽吃辣的很多好处,要李丽也像她一样。李丽为了迎合小小试图着尝试,可是每回不是弄得自己闹肚子就是长了满脸的疙瘩。李丽觉得和小小吃饭是一件让人惧怕的事。最主要的是,她不想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因此与小小越来越疏远了。
尊重朋友,首先就是要承认自己和朋友有不同之处,并坦然对待这些不同之处。在一些生活小事上,我们很容易做到求同存异,张三爱吃甜的,李四爱吃辣的,张三不会试图让李四改换品味,和自己一样吃甜的。但在一些对朋友来说很重要的问题上,却可能出于最善意的动机,会引起朋友的不满,可谓是费力不讨好。
李艳和沈佳同住一间宿舍,两个人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李艳性格沉稳,做事细心;沈佳最大的特点是忘性大,上课忘带笔记本,衣服晾出去忘了收进来都是常有的事儿。有一次沈佳缝衣服把针丢在床上忘了找,还被扎了一下。李艳非常关心沈佳,认为她得改掉忘性大的毛病,否则以后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在工作上不知要出多大的错误。
谁都承认,李艳是一片好心,出于对沈佳的爱护。李艳告诉沈佳放东西要各有各的位置,做事要有条理,等等。总之,相当于替沈佳制定了一个行为指南。开始,沈佳积极性挺高,但忘性大的毛病犯了时,肯定都不记得了。李艳不厌其烦的劝她,忘了就提醒,见她错了就毫不客气地指出来,让她下次记住。时间长了,李艳没烦,沈佳烦了。谁愿意被复制成另一个人呢?李艳希望沈佳变得和自己一样,做事细心、有条理。但沈佳就是沈佳,不是李艳,她的做事方式、脾气性格不可能和李艳变得相同。沈佳忘性大,并没妨碍两人之间的友谊,反倒是李艳的一片好心却招来了沈佳的不快。
如果一个人总是试图让朋友变得和自己相同,朋友肯定会被吓跑,最后这个人连一个朋友都不会有。朋友之间肯定有某些共同点,共同的兴趣、爱好,某些共同的利益;需共同完成某些事,共同的志向等等,这些是两个人之所以会成为朋友的基础。但是每一个人都是有个性的实体,不要试图改变他,这样只会让你们的友谊离你越来越远。
智慧不是用来炫耀的
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裴尔爵士曾对他的儿子作过这样的教导:“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是在雅典一再地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正所谓大智若愚,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守拙”,是一种掩饰自己、保护自己、积蓄力量、等候时机的人生韬略,经常在敌对斗争中使用。如******在抗日战争中就做了这样的指示:“要使敌人看不起我们,要善于采取一切手段麻痹敌人。”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这种策略仍然实用。
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这种韬略还可用来维持与改善同他人的关系,特别是当你发现了他人的错误而又不能不指出时,使用这一策略尤其重要。因为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因为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等于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这时,即使搬出所有的权威理论和所有铁的事实也无济于事。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因此,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例如,你可以用若无其事的方式或者也许是你自己错了的方式提醒别人。这将会收到神奇的效果,无论什么场合,谁都会反对你说他不对。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有一位年轻的纽约律师。他最近参加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这个案子牵涉到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对吗?律师愣了一下,看看法官,然后率直地说:不。庭长,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当时,法庭内立刻静默下来。似乎连气温也降到了冰点。虽然年轻的律师是对的,法官是错了;年轻律师也如实地指了出来。但法官却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脸色铁青,令人望而生畏。尽管法律站在他这边,但年轻律师却铸成了一个大错,居然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的错误。
这位律师确实犯了一个错误。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做得更高明一些呢?为什么要让他人觉得你更聪明呢?
科学家说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人是一种有理性的动物;但是,并没有说人只有理性。实际上,感性的东西在我们日常行为中所起的作用,比理性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口蜜腹剑非君子,防他背后暗伤人”。中国古人流传下来的许多警语是要人保持理性的清醒,尽量多听取一些逆耳忠言,但是,即使如此,人们还是愿意听到别人对自己正面的评价。那些即使是出自善意的指责和批评,往往也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抵制。人的这种反应,已经是一种有着深层心理基础的本能,而不仅仅是一时的冲动。即使人们在内心明白许多批评是真诚善意的,但在有人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加以指责的时候,还是会感到非常的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