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之死(大全集)
3158000000006

第6章 帝王末路——历代君主死亡事件(5)

第三种说法:胤禛是服丹药中毒而死的。胤禛对道士、丹药非常感兴趣,特为紫阳道人重建道院。胤禛还曾延请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到圆明园炼丹,以求吞服灵丹妙药,长生不老。从雍正八年(1730年)末,雍正就在圆明园秀清村开始炼丹了。专家从《活计档》中发现,从雍正八年(1730年)到十三年(1735年)这5年间,雍正先后157次下旨向圆明园运送炼丹所需物品,其中光为炼丹用的煤炭就有234吨,此外还有大量矿银、红铜、黑铅、硫黄等矿产品。事实上,炼丹所用的铅、汞、硫、砷等矿物质都具有毒性,对大脑和五脏侵害相当大。从清宫档案看,雍正确实长期服食丹药。那么,丹药的有毒成分在他体内长期积累,最终发作,导致了他的暴亡,这是极有可能的,也有不少专家都通过著作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推断。

第四种说法:胤禛是患中风而死的。这个重要论断,需要史料证明。

第五种说法:胤禛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的。据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个恋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竺香玉后来被雍正霸占。曹雪芹想念恋人,就找了一个差事混入宫中,与竺香玉合谋,用丹药将雍正毒死。这是编造的故事,纯属无稽之谈。

对于雍正的死,传闻众多,只不过都是猜测和怀疑。确切的死因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历史学家们来给出正确的解释。倘若对清西陵的泰陵进行考古挖掘,雍正的遗骨就会供科学家们进行研究,到那时也许会揭开雍正皇帝的死因之谜。

嘉庆皇帝之死是否与雷电有关

嘉庆帝名琰,乾隆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五年(1795年)册立为皇太子。父归政,尊为太上皇。嘉庆四年(1799年)父卒后亲政,首将贪官和珅赐死,继而平息了白莲教义军起事。其勤政戒惰,务实遵礼,一切以体察民情民意为本。以天朝富有四海自居。

按正史,清朝皇帝的死都是正常病故,即使是突发性猝死,也记录得非常冠冕堂皇,例如清太宗皇太极之死,正史记载是“端坐而崩”。然而,野史、传说就不同了,五花八门的死因,让史家至今争论不休。其中,嘉庆皇帝的死因最为离奇,野史传说他是遭雷击而亡,且说法不一。

第一种说法较为稳重,说嘉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木兰秋狩时遇疾,卧床调养,并无甚大碍,精神尚佳,照常处理政事。一日,热河上空骤变,雷鸣电闪,顿时寝宫即遭雷击,致使嘉庆帝“触电”身亡。

第二种说法似乎浮躁,说嘉庆帝到达承德避暑山庄后,稍事歇息,即全副武装,率领满汉大臣和八旗劲旅,大队人马直奔木兰围场。他们追踪围猎多日,虎熊全无,只猎获一些野兔,连平常遍地觅食的麋鹿也甚少见。嘉庆帝非常扫兴,决定提前结束秋狩。回来路上恰遇变天,雷电交加,大地震撼,忽然平地一声雷,那么多人中,唯独皇帝被击中落马。凯旋回营变成护丧返京,满朝惊恐呆然。

第三种说法有些荒诞,说嘉庆帝长期嬖宠一小太监,经常寻欢作乐,引起近侍大臣们的非议,驻山庄以后,更加变本加厉。帝之寝宫设于“烟波致爽殿”,殿后有一座小楼,名“云山胜地”,据说此楼正是皇帝与小太监幽会场所。某日,他们正在此寻欢,忽然道道闪电劈开云层而下,一个火球飞进小楼,在嘉庆身上炸开,顿时毙命。

以上三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即嘉庆帝之死与天空放电的自然现象有关,并说嘉庆被雷击烧焦,面目全非,已经无法收殓入棺。若将事实曝光,无异于宫廷之最大丑闻。大臣们商定个办法,将一相貌体材与嘉庆相似之太监秘密绞死,再进行盛装打扮,真皇帝骸骨放在棺材底部,上面平躺着假皇帝尸体,以此掩人耳目,运回北京,祭葬了事。总之,中国历代王朝凡83个,帝王累计559位,传说中由天神击毙者绝无仅有,唯嘉庆皇帝一人。以上虽是野史传闻和推测,却多有些可信。因为嘉庆帝在清朝的皇帝中是比较倒霉的一个。他当皇帝时,遭遇刺客险些丧命。凶手自供行凶的理由是生活贫困,无处谋生,所以欲寻短见,但是又想了断之前必须做点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才来行刺皇上。他当皇帝时,起义者曾一度攻进皇宫。在城楼上插反旗,直逼皇后住所,意欲捣毁金銮殿。这些在清代都绝无仅有,是对他统治能力的藐视和否定。他的死因传闻,按照“天人感应”的说法,是对上天一而再、再而三示警终不悔悟者的最严厉惩罚。

嘉庆帝的死因,正史虽不会如此记载,但年仅60岁的嘉庆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且是在毫无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猝然离开人世确是事实。史载,嘉庆帝死后,热河行宫立即封锁消息,避暑山庄大门紧闭,限制人员出入。二十七日留京王公大臣才得悉噩耗。延至八月初二日,道光皇帝向内阁发布上谕,才告知朝廷上下。当时朝鲜国官员在盛京中江地方见清官员皆着素服,头帽拔去花翎,惊问其故,才晓知皇帝已逝。好好的皇帝为何会突然死亡呢?宫闱之事向来保密,清廷当然不会向民间公开解释死因,故才有了上述推测和传闻。

傀儡皇帝光绪死亡之谜

光绪是清朝最不幸的一个皇帝,他的一生都是在慈禧的淫威下度过的。他本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但由于自身的软弱和慈禧的淫威,推行的许多重大措施连遭挫折,根本无法施展抱负。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也由于慈禧的反对而中途夭折,“六君子”被杀,光绪亦遭到软禁。光绪想有所作为而不能为,他的悲剧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病重。军机处特派人将庆亲王弈劻召回。庆亲王一到京城,先入宫拜见慈禧太后。太后向庆亲王道:“皇上病重,看来快不行了。我决定立醇亲王子溥仪为帝。”庆亲王说:“就支派上立嗣,溥伦是第一个应该继位的,其次则是恭亲王溥伟。”太后道:“我意已决,不必再议。”庆亲王知木已成舟,再说也无用,便道:“太后明鉴。”太后又说:“皇上终日昏睡,清醒时很少,你去看他一看,倘若醒着,可将此事告诉他。”

庆亲王转至瀛台,到光绪帝寝榻前,只见光绪双目微睁,气喘吁吁,骨瘦如柴,形貌枯槁。殿内仅有一两个老太监侍奉着,皇后、瑾妃都不在侧。庆亲王触景生情,不禁泪流满面。他请过安后,光绪帝有气无力地说:“你来得正好,我已令皇后去禀明太后,恐怕再也不能尽孝了,请太后赶快选一嗣子,不能再拖了。”庆亲王婉转地叙述了太后的旨意,光绪帝沉默了许久,才说:“立一长君,岂不更好。”庆亲王说:“醇亲王载沣,已授监国摄政王,嗣君虽年幼,但由他辅国,可以放心。”光绪帝说:“这也好,但我……”说到我字,喉中竟哽咽起来。庆亲王连忙劝道:“皇上不必悲伤,如有谕旨,我当尽力去办。”光绪帝便说:“你是我的叔父辈,不妨直说,我自即位以来,名义上也有30多年了,如今溥仪入嗣,究竟承继何人?”庆亲王听后,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想了一会,才道:“承继穆宗,当然也承继皇上。”光绪帝道:“恐怕太后不允许。”庆亲王说:“这事交给我办。”说到这里,太监报称御医入诊,庆亲王替光绪传入。御医诊罢退出,庆亲王也随着出来,问御医病情。御医摇头说:“老臣实在无能为力了。”庆亲王又问:“还有几日可过?”御医只是摇头。

庆亲王料想已经挨不过太久了,于是入禀太后。太后说:“各省不知有没有良医,应速征入都方好。”庆亲王答道:“已经来不及了。”是日下午,太后闻报皇帝已不行了,便命太监取出寿服,给他穿上。光绪此时已昏迷不醒,但在太监给他穿寿服时,似乎又有了点意识。他用手阻挡,不肯穿衣。按惯例皇上弥留之际,必须穿上寿服,若驾崩后再穿,则被认为不吉祥。太后闻光绪不愿穿,便令从缓。不久,光绪即驾崩。谥为德宗景皇帝。

慈禧闻光绪已死,于是颁布遗诏。庆亲王听到帝崩,赶快入宫,禀太后道:“新皇入嗣,承继的是穆宗吗?”太后道:“那自然。”庆亲王说:“承继穆宗,是应该的,但光绪皇帝,也不可无后,应该由嗣皇兼祧。”太后不允,但在庆亲王一再奏请下,终于勉强答应。兼祧之制一定,光绪帝才算有嗣。对此最感激的,当然是隆裕皇后。

光绪死后不到24小时,慈禧皇太后那拉氏也随之而去。对于73岁的慈禧太后的死,人们没有疑问;但对于38岁的光绪帝,人们难免要问,为什么那么巧就死在慈禧太后之前?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成为一桩历史疑案。

民间盛传,慈禧病危时,觉得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唯恐死后光绪再搞维新运动,因此设法把他毒死,以绝后患。这个说法也有些根据。《清室外记》就认为光绪是被太监李莲英害死的。据光绪的御史回忆,西太后病重的时候有人告诉她光绪很高兴,慈禧大怒说:“我不能死在他前面。”《诊治光绪皇帝秘记》中称,光绪当天突然腹痛,在床上乱滚无人管,后死去。

但是,根据为光绪皇帝诊病用药的记录,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代中医学的理论,证明光绪的确死于疾病,并非他人所害。这种说法的主要根据是:光绪自幼多病,身体素质差;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在政治上遭受重大挫折,病情加重;临终前半年心肝腑脏皆损,死前五六天已卧床不起,进入弥留状态;临终前未发现中毒或其他伤害征象。另外,慈禧的病是慢性的,在死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腹泻和胃燥,并无必死之兆,因此,她应不会担心自己会死在光绪皇帝之前。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大量光绪帝的“脉案”(即“病历”)来看,大约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十七日前后,光绪帝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十六日这天,出现了肺炎症及心肺衰竭的症状,危急万分。第二天又有三名御医入诊,他们一致认为光绪帝已是上盛下虚,元气大亏,病势危笃已极。到十月十九日,光绪帝的病象已呈现“中气虚损,不能承领上下,以致上而逆满喘咳,下而大便不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通体为之困乏矣”。此时,御医们都“甚感棘手”。十月二十日,光绪帝已是“目睑微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说明已危在旦夕。十月二十一日子时(夜半),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齿紧闭,势已将脱”。到次日午时,则脉息“若有若无,目直视,唇反鼻搧,阳散阴涸之象”。延至酉时,终于“龙驭上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