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之死(大全集)
3158000000002

第2章 帝王末路——历代君主死亡事件(1)

秦始皇:千古一帝,驾崩沙丘

前210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或许秦始皇注定是一名历史上争议颇多的人物,他的死如同他的身世以及雄才大略一样,同样引起了后人的争议。目前在史学界对他的死因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说他是死于疾病,另一种说他死于非命。

第一种说法认为,《史记》中关于秦始皇死因的记述很多,死因已明,病死无可置疑。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从小就患有疾病,体质较为羸弱。可是他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所以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病发身亡。

那么他死于何种疾病呢?郭沫若先生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推测秦始皇幼时患有软骨症,又时常患着支气管炎,所以长大后胸部和挚鸟一样,声音好似豺狼,后来由于政务繁重,引发脑膜炎和癫痫等病症。秦始皇在渡黄河时,癫痫病发作,后脑壳撞在青铜冰鉴上,加重了脑膜炎的病情,人处于昏迷状态;当车赶到沙丘后第二天,赵高、李斯发觉秦始皇已死去多时。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从几篇有关秦始皇死亡情况的史书中推敲,发现了可疑之处,认为从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重和死后的种种表现,使人不得不怀疑秦始皇的死与他有莫大的关系。此次始皇出巡,随从人员主要有赵高、李斯、胡亥等人,将军蒙恬也在随行之列。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恬却被遣返回边关,从突然的人事变动来看,这似乎是赵高等人的计谋。大将军蒙恬是公子扶苏的亲信,而突然间将其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不仅去掉了扶苏的耳目,也为自己后来计谋的实施清掉了一块绊脚石。

随后,赵高假冒秦始皇的旨意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自杀,不得违抗。在得到扶苏自杀的确切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为了继续欺骗臣民,车队不敢走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当时正值七月高温,秦始皇帝的尸体在途中开始发出阵阵恶臭,为了掩饰尸体的味道,赵高竟然将咸鱼放在秦始皇的车上。回到咸阳后,赵高便开始对李斯下毒手,将李斯给逼死了。

然而赵高为什么要谋害秦始皇呢?主要原因就是赵高唯恐扶苏继承王位。赵高曾对李斯讲:“长子(即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可是蒙恬是扶苏的亲信,赵高曾被蒙恬治罪而判死刑,后被秦始皇赦免,所以赵高对蒙恬恨之入骨,因此他不希望蒙氏争宠,所以必须阻止扶苏即帝位。但是秦始皇宠爱长子扶苏,只有伺机杀掉秦始皇,才可拥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秦始皇平时居于深宫,戒备森严,赵高根本无法下手,现在他在旅途中病倒,这真是天赐良机,正如赵高劝胡亥时所说:“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所以他果敢地对重病中的秦始皇下毒手,提前结束其生命,这完全有可能。

秦始皇到底是病故还是被害呢?这两种观点至今尚无定论。不过,人们对解开此谜是充满信心的。根据考古研究和调查,秦始皇陵没有被盗掘和破坏,再加之检测出地宫中可能存在水银,水银形成的水银蒸气对遗体有冷凝防腐作用,所以秦始皇的遗体可能还存在。等到秦始皇陵发掘的时候,秦始皇死亡的真正原因就可能被世人所知晓了。

隋炀帝杨广:身死国破

隋王朝同秦王朝一样,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由于施行暴政,隋炀帝即位没几年,就弄得社会矛盾激化,政治危机四伏。此时的隋炀帝,虽然仍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还在寻欢作乐,心中却充满恐惧。一次,大业殿起火,这本是一场平常的火灾,隋炀帝却以为有人造反,急忙逃往西苑,藏到草丛之中,直到大火熄灭才回来。他夜里睡觉也常常惊醒,到了睡觉时要有几个妇人摇抚才能入睡。

到618年,隋王朝的势力已土崩瓦解,只剩下洛阳和江都两地。隋炀帝在江都极度恐惧,天天打卦问卜,借酒消愁。有一天,他竟对着镜子哀伤地说:“好头颅,谁当砍之?”他备下了一缸毒酒,对他的宠妃们说:“贼兵若来了,你等先饮,然后朕也饮之。”其实,隋炀帝很怕死,还幻想能得到宽恕,他对萧后说:“痛痛快快地喝酒吧,不管怎样,朕不失为长城公,卿亦不失为沈后。”长城公,是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降隋以后隋给他的封号,沈后即陈后主的皇后。

说来也巧,陈后主是在炀帝即位那年即604年死去的。当时,这位雄心勃勃的新皇帝赐给死去的陈后主一个贬称“炀”,意思是说他一生贪图花天酒地而荒疏了政务。显然,他是在嘲弄这个亡国之君。历史无情,他万万未曾料到,几年之后,他自己竟连当长城公的待遇也求而不得,并落得“炀帝”的丑名!

最后,炀帝落入了哗变的禁卫军手中,宠妃们早己逃散,毒酒也找不到了。他怕被杀头,便从身上解下一条绢带,递给禁卫军头领,让他把自己活活勒死了,死时年仅50岁。同时被处死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隋炀帝死后,萧皇后和宫人用床板做了口棺材,将其装殓,草草埋葬了。后来,江都太守陈稜又把他改葬在江都城西的吴公台下,以后又移葬雷塘。民间传说,因隋炀帝作恶多端,他葬在哪里,雷就轰到哪里。隋炀帝墓后来渐渐荒芜,直到清朝嘉庆年间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扬州学者阮元发现。现陵前有阮元重修该陵时所立的碑,碑上刻有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所书“隋炀帝陵”四个大字。

梁武帝萧衍:和尚皇帝,饿死台城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南朝梁武帝萧衍是位笃信佛教、极力提倡发展佛教的皇帝,他本人曾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当和尚,被人称为“和尚皇帝”。而每一次又都被朝廷用重金赎回来,寺庙因他获得可观的收入。他在位时,梁朝佛教极为盛行,当时的建康城内外有佛寺500多所,僧尼10万多人。

然而,这么一个崇信佛教的皇帝,最后却饿死于内宫,不禁让人惊诧万分。

梁武帝早年无子,于是便过继侄儿萧正德为嗣子并封其为太子。可是后来梁武帝生了个儿子,取名萧统,随即被立为太子,而侄子萧正德则被改封为西丰侯。这让萧正德心里愤愤不平。加上后来梁武帝一心崇佛,荒废朝政,于是萧正德便勾结侯景发动政变,这就是所谓的侯景之乱。

侯景原来是被鲜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和高欢(其子高洋建立了北齐)关系很好。在怀朔六镇起兵失败后,侯景投靠了其他部落,后来又投奔了高欢。高欢很欣赏他,委以重任。

侯景为人首鼠两端。在高欢死后,他和高欢的儿子高澄不和,高澄想夺他的兵权。侯景就投降了西魏,但西魏对他有戒心,于是侯景又请求萧衍接受他归顺。萧衍很高兴,封其为河南王、大将军,派军队接应。朝中有的大臣知道侯景为人,一句话成了谶语:“乱事就要来了。”

后来,归顺的侯景以诛杀朝中弄权的朱异为借口,发动叛乱,最后围困都城。本来侯景已经元气大伤,但守城的将领也没了斗志,开城把侯景放了进来。侯景带着五百甲士去见萧衍,发生了一段很有趣的对话。

萧衍见侯景来,不慌不忙地问道:“你是哪里的人,竟敢作乱,你的妻子、儿女还在北方吗?”侯景这时害怕得汗流满面,竟不知道怎么回答。旁边的部下替他说:“臣景的妻子和儿女都被高氏杀了,现在只有一人归顺陛下。”萧衍问道:“你过江时有多少兵马?”侯景答道:“千人。”萧衍问:“攻城时多少?”“10万。”“现在呢?”“率土之内,莫非己有。”最后,萧衍安慰他说:“你有忠心于朝廷,应该管束好部下,不要骚扰百姓。”侯景答应了。

见过萧衍后,侯景对身边的亲信王僧贵说:“我多年征战疆场,从没有胆怯过。这次见萧衍竟然有点害怕他,莫非真是天子威严不容侵犯吗?”其实,侯景一是作乱心虚,二是萧衍本来也是战场勇将,侯景肯定早就有敬畏之心,加上当时迷信思想严重,认为天子都是神灵下凡。还有萧衍信佛后,看清权势,他的镇静无疑更让侯景心虚。

这个侯景毕竟是作乱打进都城的,他的军队掌握了都城的管理大权,他的卫兵进出皇宫很随便,还佩带武器。萧衍见了很奇怪,问左右侍从,侍从说是侯丞相的卫兵。萧衍生气地喝道:“什么丞相!不就是侯景吗?”侯景听说了,非常生气,于是派人监视萧衍,不许人接近。刚开始的时候,侯景还派人送些粗茶淡饭给萧衍吃,后来连粗食也不给他送了,这时萧衍已经86岁,加上侯景的折磨,忧愤成疾。五月,梁武帝萧衍便被活活饿死在了台城。

唐中宗李显:被妻女毒死

唐中宗李显,原名李哲,唐高宗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七年,为韦皇后进毒饼毒死,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7.5公里的龙泉山)。武后生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哲,四子李旦。中宗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其两位兄长先后被武则天所废之后,李显被立为太子。

高宗于683年病死,李显于同月甲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嗣圣”。中宗比高宗更为庸柔无能,即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中宗重用韦皇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欲以韦皇后之父韦元贞为侍中(宰相职),裴炎以为不可。李显大怒:“我以天下给韦元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对中宗的举动大为恼火。684年二月,继位才两个月的中宗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

中宗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省均县)、房州(今湖北省房县)14年,只有妃子韦氏陪伴,两人相依为命,尝尽了人世的艰难。每当听说武则天派使臣前来,中宗就吓得想自杀。韦氏总是安慰他说:“祸福无常,也不一定就是赐死,何必如此惊恐?”韦氏的鼓励、帮助、劝慰,使他在逆境中坚持着活了下来。因此,中宗和韦氏作为患难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曾对韦氏发誓说:“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满足你的任何愿望。”但是他做梦也没想到,最后要他性命的人,正是韦氏。

699年,中宗被武则天召回京城,重新被立为太子。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军500余人,冲入玄武门,杀死张易之、张昌宗,迫使则天皇帝传位于中宗,改年号为“神龙”。二月,复国号为唐。中宗复位后,马上立韦氏为皇后,又不顾大臣的劝阻,破格追封韦皇后之父亲为王,并让韦皇后参预朝政,对张柬之等功臣却不加信用。他将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还封上官婉儿为昭仪,命她专掌制命,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上官婉儿同武三思关系暧昧,韦后又十分信用儿女亲家武三思,并以此结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着朝政。张柬之等大臣眼见又要重演武则天的旧事,力劝中宗除掉武三思。武三思和韦后反诬告张柬之等人图谋不轨,怂勇中宗明升暗降,将张柬之等人册封为王,调出京城。武三思又派刺客在途中将他们刺杀。安乐公主也野心勃勃,一心想做武则天第二。她要中宗废黜不是韦皇后所生的太子李重俊,由她自己当皇太女。韦皇后和武三思也怂恿中宗废掉李重俊。李重俊便和羽林大将军李多祚于707年发动羽林军共300多人,杀死了武三思父子后,又攻入宫中,想攻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因众寡悬殊,两李被杀。韦皇后乘机诬陷宰相魏元忠与太子有勾结,将其贬出京城,独揽了大权。韦后肆无忌惮地大卖官爵,中宗也不加制止,一切按她的意愿去办。

有个时期,安乐公主自己写好了诏书,掩住正文拿去让中宗盖印,中宗竟看也不看地把印盖上。就是这样,中宗听凭她母女俩弄权,自己则只顾过着淫靡的生活。有一年的元宵节,中宗在韦皇后的怂恿下,带着公主和宫女数千人,全都换上平民的服装出宫逛灯市,赶热闹。到夜深回宫,一查点,数千宫女逃走了十之五六。怕声张出去有损体面,中宗也只得不了了之。又有一次,中宗在皇宫内召见百官,命令三品以上的官员抛球和拔河,供他和韦后欣赏。朝臣多数是文官,不好嬉戏,直弄得他们个个丑态百出,尤其是那几个上了年纪的大臣,体力不支,拔河时随着长绳扑倒在地,一时站不起来,手脚乱爬。中宗和韦后见了,还都开怀大笑。

710年,一个地方小官燕钦融上书指责韦皇后淫乱,干预朝政。中宗亲自召燕钦融来京诘问,韦皇后就指使徒党喝令卫士当众将燕钦融摔死。中宗看了,露出了很难看的脸色。韦皇后怕中宗查究她的淫乱之事,安乐公主则希望母后临朝称制,自己当皇太女,效法武则天。母女俩便密谋害死中宗,韦皇后知道中宗喜欢吃饼,就命令情夫马秦客配制了毒药,她亲自将毒药拌入饼中,蒸熟,命令宫女送入神龙殿。中宗正在翻阅奏章,见饼送来,随手取来就吃,还称赞好吃。不一会儿,中宗李显手中的碗便滑落在地,一阵莫名其妙的剧痛在肚内涌动,仆倒在榻上乱滚,恰如万箭攒心,李显霎时间感到全身火烧一样。太监忙去报告韦皇后,韦后故意磨蹭,拖了许久才赶来,见中宗痛苦的样子,还假装问中宗怎么了。中宗已经说不出话来,只是用手指着嘴呜咽地哭泣,没多久便死于宫中的卧榻上。

可叹中宗李显在惊悸惶恐中度过23年,刚刚登皇位5年,就被自己至亲至爱的皇后和亲女毒死。

唐敬宗李湛:被宦官所杀

李湛是唐穆宗的儿子,穆宗病死以后他作为皇帝接班人顺利即位。但是李湛对做皇帝要干的政事可是一点儿也不感兴趣,而马球、摔跤、散打、搏击、射猎、不上朝、到处游玩等等都是他平时喜欢做的事儿。看起来简直就是一个运动健将。而且李湛还在皇宫举行运动会,让侍卫们参加,皇帝大臣玩得是不亦乐乎。

李湛喜欢玩,这个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玩到最后他竟然想出宫去旅游。玩着玩着他突然想去骊山看看,骊山就是当年那么多君王曾经游玩过的地方,想起来真是让李湛心花怒放,简直就有了一种“不见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觉。但是全体大臣都阻止皇上前行,还举出了一系列到骊山去的危险和诡异。

话说这骊山还真有点邪门。周幽王到骊山烽火戏诸侯没多久周朝就亡国了;秦始皇游玩也到了骊山,结果秦朝传了二世就亡了;唐玄宗在骊山修了个行宫,结果安禄山就造反了;唐穆宗去了一趟骊山,回来就驾崩了……说得好像是有鬼魂在那一样,简直可怕极了。但是爱好玩乐的李湛反而更觉得有趣,好奇心可比害怕心强烈多了,于是他不顾大臣的反对依然是我行我素。

说句后话,结果他只在位两年就被宦官杀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