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经伦论
31564000000057

第57章 、上下和同

第十三章、上下和同

一、文化扩张是战争的根源

文化扩张是战争的根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文化扩张引发战争,最终又以战争的形式统一文化的最好例证。

战国时期,秦国每发动一次侵略战争都会引来全部诸侯国的声讨,谴责,甚至是联合反击。但是,这一切并没有阻止秦国人发动统一战争的步伐,最终秦国人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统一了度量衡,实现了中国文化的统一。

现在回过头看历史,大家都会认为秦人的统一战争是人类发展的进步行为,并给予肯定的态度。但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秦人是暴徒,是发动战争的恶魔,罪魁祸首,打破了安定有序的传统世界,是制造麻烦的根源。

可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不是秦人的暴虐、贪婪,就不可能实现六国的统一,没有统一的国家,就不可能实现文化的统一,没有统一的文化传承,何来今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呢?

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近些年不时的在网络上出现,有人认为这句话出自明末的钱谦益,也有人认为出自日本侵华时期的日本人。但是无论出自何人之口,这句话都值得当代中国人,甚至是后代中国人深思。为什么说“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难到真如一些人说的,是为了排句吗?不尽然吧。

回顾中国历史,当代考古学家论证,中国人的始祖黄帝来自西方,黄帝带来的文化产生了中华文明,涿鹿之战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也就是说,涿鹿之战之后中华民族才真正产生,结束了中国莽荒的野蛮时代。

鸣条之战商人结束了夏治王朝,产生了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奴隶制国家,开启了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牧野之战,周人姬昌发动战争,他的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发生战争,牧野之战后结束了商朝统治,值得注意的是这只军队来自中国西部。

秦人统一六国,结束了周王朝的统治,现在历史学家公认的说法是秦始皇结束了中国奴隶制,开启了封建制的新篇章。值得注意的是,秦人也来自中国西部。

可以这样说,秦朝之前,中华文明的开辟者皆来自西部。甚至是崖山之战前,中华文明受西部地区文化的影响极大。但是,崖山之战之后中华文明的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结束了中国东西椭圆型国家的布局,开始向南北狭长的国土布局进展,于是中国文化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开始加大。

现在看,“崖山之后无中华”不是没有道理,只是中华民族在人类逐步实现融合的过程中,失去了一部分中华文化的本色而已。但是中华民族的根还在,自然就不存在“崖山之后无中华”之说了。

但是,回顾历史,我们应该看到文化侵略才是战争的根源,侵略战争的目的就是输出或输入文化。

因此,中国人最终解决的不是“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而是防止出现再次被异族侵略的问题,怎样防范,在防范中如何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底线。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北方羯族和匈奴在“五胡乱华”时期,其中最为凶残的羯族人以汉族女子的肉为食。作为军粮,羯人称汉族女子为“双脚羊”,宰杀烹食。

又据《多桑蒙古史》记载成吉思汗法令:杀一汉人与杀一驴相等。

另外从清文献记载,满清入关,汉族人被杀大半,出现甲申国难。

史载清军割汉族女子的阴部,积成丘阜,无法统计。“割其阴肉,验功之所,积成丘阜”。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死多少汉人,更不用说日本侵华战争了,南京一次屠杀三十万人死于刀枪之下。

可恨吧,回顾历史,汉族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血泪史。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为什么?

二、政治是为人民服务的

自古以来,从人类产生文明,建立国家,政治就与人民息息相关。无论你是什么政体,你所采用的政治手段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服务的政体。也可以说,没有政治就没有文明。文明的开端就是政治的开端。

因为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类有政治意识。人类有三大思维,即直观思维,感观思维与客观思维。正是基于人类有这三大思维,人类文明才开启区别于动物性的人类世界,才产生优越于动物性的人类阶级意识的政治格局。也可以反过来倒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类如果没有政治,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了,也就没有国家、社会、文化、文明之说了。人与动物也就没有区别了,人类也就仍然处于原始的蛮荒时代了。

所以说,政治与人民息息相关,一切政治意图皆关系到人民的福祉。

由此可见,任何文化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也可以说人类产生的任何思想文化都是围绕着政治文明服务的,归根结底还是为所有人民服务的,当然包括各种阶级层面上的所有人。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类文明在逐步递进式发展,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融合、整合的过程。但是,我们总不能永远都是在挨打中前进,我们需要自我改造自己的价值观,发现自己的文化缺陷,自我改良之。跟进世界文化发展,向外部文化学习。不可以,也不能永远抱着一种思想不变,顽固不化,最终导致内部裂变,外部侵略的局面再次发生。将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使自己的儿女生灵涂炭,饱受战乱之苦。这才是关键。

中国人需要做的正是如何防止此类事端的再次发生。虽然现代文明进步了。但是,文化侵略仍然是战争的根源,政治永远是服务于文化的机器,政治如果不能跟进文化发展,就必然被动挨打,这已经是文化发展不争的事实。

因此,不管是中华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只要尊重人性,合理的培养和运用人性,政治做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民得到自由和民主;法制切实保障国家秩序;政府宽容,求同存异。那么,这个文化就值得我们拥有。

三、中国人非常需要狼性文化

近期网传一段相声段子,大致意思是说:美国人说我想打谁就打谁,俄罗斯人说谁要惹我我打谁,中国人说谁要打我我骂谁,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却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缺少大国的勇气,缺乏狼性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牧国家,以农耕为主,生活在沿黄地区的人民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产生农耕文化也是必然现象,但是严重的儒家文化就会阻尼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的羊性文化。所以你会看到中国自古以来都不接受自我改造,一味的遵循一种固定的模式发展延续,直到内部矛盾激化,引发内部战争,招来外部侵略,才能发生改变,但是,只要中国人能够安定下来,立马又回到原来的羊性文化之中去了。

羊性文化是一种儒性文化,柔性文化,讲和谐,有群居的和谐共处之象。羊群在一起吃草是互不干扰,又互相依偎的,只要草食丰富,羊与羊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并不出现矛盾冲突。但是,羊群文化缺乏团结精神,羊群一旦受到攻击,立马就会四散奔逃。同样,一旦草食匮乏,羊群又会为争食而发生内斗,内部的混乱又是引发外部狼群攻击的诱因,社会动荡就会随之而来。

中国古代的王朝更迭尽皆如此,翻来复去,更迭不断,但是更来迭去仍旧如此,封建统治,儒家文化。

有人说不破不立。一个王朝的灭亡不能等同于一个国家的灭亡。但是,王朝的反复更迭,带来的是人民的苦难不堪。

中国人狼性文化的逐渐消失是从汉武帝之后开始的,汉武帝之前中国人气壮山河,曾经辉煌到“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地步。

但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人的狼性文化就开始逐渐丧失了。

中国人狼性文化在唐代还是有所保留与发展的,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来自中国的西部地区,受西部文化的熏陶,初期的李家王朝狼性文化十足,但是到韩愈、柳宗元等几个大儒出现之后,唐朝的狼性文化也就消失殆尽了。

时代进展到宋代,由于赵匡胤抑武扬文,文强武弱的局面全面展开,之后出现的程朱理学就是顺应当时的时代背景发展起来的文化产品,之后的中国人尚武精神被彻底摧毁,社会风气全面转入羊性精神之中。到明代朱元璋时期,朱元璋全面启用程朱理学,儒家文化被推上了巅峰,从此中国人再无狼性可言。

狼性文化是团结的象征,羊性文化是和谐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狼群在狩猎过程中使用的是群策群力的攻击措施。狼性的特点是一只狼是只羊,攻击性极度削弱。但当三只狼在一起时,狼性的群体攻击性就显现出来,团结奋战的精神大大加强,群狼不惧虎豹,这就是狼性文化。

可是你回过头来看看羊群,你会发现,一只羊单打独斗,凶猛如虎狼,但是你让三只羊放一起去斗群狼,就只有被吃的份了。为什么?因为羊性讲和平共处,讲和谐,讲道理。三只讲和谐的羊在一起首先想到的不是攻击敌人,而是讲和谐,讲道理,讲和平共处,与虎狼讲和谐,讲道理,讲和平共处不是痴心妄想吗?呵呵!

所以具有羊性文化的人早晚也是被虎狼之人,当“双脚羊”宰杀烹食。

四、文化上的认同甚于血统上的认同

孔子说:“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这是个什么道理呢?很简单,说明女人与小人都很现实,对于经济的需求,女人与小人都是有明确要求的人。作为家长或经济支配者,你必须有清晰明确约定,否则,“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

这个问题不但中国人看到了,西方人也看到了,然而西方人从契约关系出发,用开放的态度民主的来看待这个问题。西方人非常重视契约精神,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人有明确的契约法,对于夫妻关系西方人明确的把婚姻界定在契约法之中,婚姻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契约关系,而主仆关系则是用工关系,归于契约法的企业规则之中。

如果你这样做了难道还会“女人与小人难养也”吗?有些东西并非中国人首先认识到,西方人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在主仆关系上,希腊人很早就知道民主的重要性,主人与仆人的关系不是靠压制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仆人的诉求来源于他的劳动力成本,这个成本对于主人来说是你必须付出代价,只要你本着契约精神来处理主仆关系,“小人”还是很好养的,你使用仆人的劳动力成本,从中得到的是丰硕的果实,自然你依照契约精神付出劳动报酬也是必须的。

这样的民主我们有什么理由抵制而不要呢?

可是当中国看到这个问题,中国人是怎么处理的呢?中国人从封闭的思想着眼,用强硬的态度来压制对方。所以古代中国的女人与仆人都是被压制的对象,根本就没有自我,更不用说民主了。

“民主,博爱,平等,自由”是立国之理,其实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处事哲理。

文化没有国界,也无需把文化分割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只要有益于人类的延续与发展,无论什么文化都是我们必须吸收和拥有的。

所以石国鹏在课堂教授学生时这样说:“即便你看到再多的丑陋与黑暗,做好你自己,你就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个亮点。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所有中国人手中,中国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你们就是中国,你们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我们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留给这个世界什么样的子孙。”这段话值得所有中国人深思。

可是有人却叫嚷什么“今后世界的发展依靠**,而非**了”。

一个连互联网都设防火墙而阻断与世界联系的民族,怎么可能站上世界文化的顶端呢?

人类世界的发展不是靠经济来决定社会发展的,而是靠文化发展来决定社会发展的,因为你盖的高楼大厦再坚固也经不了几百年风雨,你的舰船利炮再能打,你也阻挡不住文化的渗透,你也没有文化传承存在的时间长。

所以说没有先进的文化,何谈主导世界发展呢?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五、注释同人卦

《周易》第13卦,同人卦(天火同人),乾上离下。

同人卦原文。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同,合会也。——《说文》

注:同志者,志同道合的人。同志的人前往野外,通顺。利于游离山川,利于意志坚定的选择正确方向的人。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儒者曰:天与火,似若同志者。志同道合的人以类而分,择物而取。

初九爻辞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注:志同道合的人站在门口,无忧。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儒者曰:同志一起出门,又有谁会担忧呢?

六二爻辞

六二。同人于宗,吝。

注:同志是同宗之人,必然吝啬,有选择。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儒者曰:同志是同宗之人,就会出现狭隘的思想。

九三爻辞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伏,曲身也。戎,兵器也。陵,大阜也。兴,起也。—《说文》

注:隐藏兵器于莽野,后升起至高土台,三年没有受到侵犯。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儒者曰:隐藏兵器于莽野,遇到强敌了。三年没有受到侵犯,安定也。

九四爻辞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乘,车也。墉,城垣也。弗,矫也。

注:车马以攻入城堡,弓箭克其攻势,吉利。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儒者曰:车马以攻入城堡,义不克取也,其吉,则困而反正也。

九五爻辞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注:同志者,先大声呼喊或哭喊,而后又大笑,大部队胜利而会师。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儒者曰:同志者先行,以中直之理,折中之道也。大部队会师,相告胜利了。

上九爻辞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悔,恨也。—《说文》

注,同志者于郊外,没有恨事。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儒者曰:同志者于郊外,未得志也。

这一卦是说团队精神,团结一心,其利断金。从卦文看上下一致,描绘同人在一起,团结一心,战胜敌人的场景。同时指出同宗的志同道合者容易出现狭隘心理的天性表现,说明几千年的古人就知道避亲的道理。

从这一卦辞中可以看到上古中国人非常重视团结一心的道理,对团队精神作了明确的肯定。但是到了儒者口中就成了“同人之先,以中直也”了。

从已经翻译过的《周易》古代注释来看,只要到儒者口中,便是中、正、理、仁、德、信、义等等仁义道德了,完全歪曲原文的本意,向儒家文化偏移。

从本卦文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狼性的团结文化都是必要的,特别是当代中国人非常需要狼性文化。

这里有四句话总结此卦。

志同道合意志坚,

团结一心战敌顽。

上下和同创大捷,

胜利会师声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