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经伦论
31564000000013

第13章 、绝对物质

第十三章、绝对物质

既然纯粹唯心论者提出“绝对精神”说,那么纯粹唯物论者也应该有自己的“绝对物质”说。

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绝对物质”的思想理念,就是孔子晚年提出的“天人合一”学说。孔子晚年的思想重点放在天下大同上,并从理论上寻求解决天下分治的现实,力图通过理学思想形成倡导天下大同的结果。所以孔子通过研究易经得出“天人合一”的结论,而天人合一的意图就是天定人为的思想,就是一切事物皆在既定中发生,也必定在既定中结束的思想理论。也就是说事物的发展规律可以通过爻象计算出来,有循环往复性,当你找到峰值扭矩点就等同于找到规律性。比如股票的K线图,当股价涨幅达到峰值时,下跌就是必然的现实。

所以说《易经》的根源就是以唯物论为理论依据的学问,只是古代中国没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说辞而已,但实质就是如此。

《易经》成文后衍生出来的思想门派多如牛毛,但是无论如何阐述自己的思想,归根结底还是《易经》的中心思想,这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孔子与老子。

孔子的思想无论从何处来看都与唯物论息息相关,孔子的核心价值观是“天人合一”,那么什么是“天人合一”呢?所谓“天”,道理上讲就是自然,自然法则,自然规律,自然科学等等,通俗地说就是我们两眼看到的东西,看到的世界,看到的外部环境,也就是唯物论者认为的物质基础。“人”不用说,人就是人类自身,人含义抽象,代表性很广,如人类的灵魂、思想、意识、爱心都包括在“人”字里,总的来说就是唯心论者坚持的意识理念。那么“天”与“人”合在一起就组成了唯物论的构成要件,“天人”就是唯物论的确切名词及含义,当天与人合同到一起时,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也是存在与思维的高度统一,这就形成了“绝对物质”的必须条件,这种情况下的物质状态就是无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接受现实,接受必然存在,并必定;肯定的认为“物质”的绝对存在性。

在“绝对物质”状态下必须无条件接受这一事实,不受任何限制的肯定“物质”的绝对现实存在。

也就是说“绝对物质”在脱离意识的条件下,与“绝对精神”一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也就是当事物处于“绝对物质”状态时,同样是存在与思维的高度统一。只是“绝对精神”是意识在前,物质在后的表现,而“绝对物质”则是物质在前,意识在后的表现方式。两者之间的差异化就是谁先谁后的问题。

我这里打个比方便于你理解,比如战争,战争的前期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在理论上归于唯心论的范围,但是战争一旦爆发,人的意志就无法控制战争的局面,这种状态下就归于“绝对物质”的状态。

在意志无法控制行为的状态下,就是“绝对物质”的量变过程,如拳击比赛,拳击手出拳时受意识的控制,但当拳头击出之后就不再受精神的控制了,因为精神已经没有控制拳击手的行为能力了,这时的拳击手就处在“绝对物质”的状态,当拳击手处在“绝对物质”的状态时,拳击手已经处于“绝对物质”状态,意识理念处于停摆状态,人体处于机械状态,这时的拳击手自然就没有生死观念,就是不怕死,勇往直前的状态。

又如当人们的意志受某种思想鼓动时,“引导民众进入他的思想王国,进而导致所有人都进入一个空洞的世界,在他一个人的思想鼓吹下形成全民意识的膨胀,造成巨大的脱离现实存在的空想空间,空洞的气氛热烈而活跃,人们鼓起万倍的勇气向一个空想的目标进发,势不可挡,根本就没有力量可以阻止这种势态的发展,最后是大家一起掉进这个空想的世界里,”这时就是“绝对物质”的量变过程,因为人的意志不受自我意识控制,灵魂处于脱离现实存在的阶段,这种情况就是“绝对精神”与“绝对物质”高度统一的时期,“绝对精神”与“绝对物质”就形成了一致性。

这就是“绝对物质”,但“绝对物质”没有“绝对精神”那么复杂,“绝对物质”就一个概念,就是存在与思维的高度统一。

这是因为唯物论者认为世界是物质世界,没有物质就没有世界,物质是一切存在的基础,没有物质就没有存在,物质是既定的物质条件,只有静止的与动感的区别。如,石头、土地、房屋等等都是静止不动的物质;如,人、动物、飞鸟都是动感的物质,所以唯物论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统一的整体,只有“对立而统一”的区别,物质中存在对立而统一的现象,存在肯定与否定、和平与战争、存在与消没、对抗与交流,又存在阴阳合同、男女交融、化敌为友,敌我不分等等从对抗到统一的过程,这是因为在一条直线上只能是对立起来就是敌人,统一起来是朋友的关系,所以持二元论者心中要么持你我不分的立场,要么持坚强的对立立场。

唯物论者是持一元论与二元论立场的思想群体,处于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所以唯物论者没有那么复杂的思想观念,只在一元复始与二元分治间穿行,也就是哲学理论上讲的一元论与二元论。

唯物论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统一的整体,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本原性存在。总之一句话,物质世界是往复循环的一个整体,这就是一元论。

哲学理论认为在一元论基础上存在物质基础与精神世界,物质基础又与精神世界是“对立而统一”存在的一个整体。比如石头,石头是没有灵魂的,那么石头就以物质条件独立存在。又如一个人,人是有生命的活体,人是有精神世界的,那么人就是物质基础与精神世界统一存在的一个整体,这就是二元论。

一元论单一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二元论就分划出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世界。

唯物论者就是站在一元论与二元论的高度看世界的,所以唯物论者的思想很单纯,只在一与二之间看问题,就是只看肯定与否定目标。所以唯物论者存在剥削与压迫观念,存在矛盾与斗争思想,又重视压制与被压制之间的关系。因此上说二元论是集体政治的基石,也是集权思想的源泉。

这里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二元论者所站的基点是甲点到乙点两点一线的位置,这里又是中国传统理学的阴阳世界,也是唯物主义者的对立世界,因为在一条直线的两个点上,不可能永远是两边平衡对立,当一方偏离轨道时,别一方也会随之偏离重心,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二元论者除了对立存在,就滚到一起而统一存在,简单地说就是不是敌人就是朋友,这就是二元论认为事物发展是“对立而统一”的道理,这也是中国传统理学的根基是扎在“对立而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原因所在。

而西方哲学由于把“客观存在”引入其思想理论之中,就必然进入到三元论的世界,所以西方哲学的根基是扎在“对立与统一”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说凡是持二元论立场的人,斗争性一定很强,在脱离意志的情况下,处在“绝对物质”时,二元论者个个都是英雄豪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且立场坚定。这样说就是对“绝对物质”的最好解释。

凡是持三位一体论思想的人,都是持客观存在立场的唯心论者,当唯心论者进入“绝对精神”的状态时,同样会产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思想。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人在物质与意志绝对统一的状态下,即是“绝对精神”体,也是“绝对物质”体,更多的是“绝对物质”体,因为这时人的“意识”已经完全从化于“物质”存在,或脱离人体存在,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西方哲学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由水、火、气、土组成的物质架构,提出四种元素组成了世界,不过西方人的物质论不具体,很笼统,模糊。但是中国传统理学的五行论就非常具体,非常明确。

中国传统理学的五行论细致地划分出五种物质组成了物质结构的变化要件,就是西方金、东方木、南方火、北方水、中央土。

中国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组成了物质条件,形成世界物质的本原,这五种物质本原之间存在生克关系,以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环往复着物质本原内核对立的关系,又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循环往复着物质本原内核统一的关系。世界是五种物质的世界。

这就是中国人认为的世界“结于五”的世界观。

中国人认为世界初始于一,进程到二,繁衍于三,轮回于四,丰收,丰满,丰盈皆在五,五是五种物质圆满于五的结局。

“结于五”不象“分于三”,“分于三”是猜想性三角定律,三棱锥立物结合点在一个点之上,而五棱锥立物的结合点也是一个点上,但是五棱锥立物要比三棱锥立物更加稳定。我们知道棱锥计算方法是底面积×对应的高/3,或表面积×内接圆半径/3。

由此可以知道,事物发展到三,就不再是阴阳世界,不再是两点一线的世界,就脱离了两眼观世界的知识界面,进入三角度客观看问题的客观思维界面,所以三是分的起点,也是唯心论者找到的理论契合点,因为三人看世界,必然是客观的看到存在的现实,三人看世界必须用心去面对对方,用意识去评价对方,意识在事物发展到三点时,就是意识主宰的天地,所以说在“三元”这里就是唯心论思想的发源地,唯心论者通过“客观意识”找到了心理活动的契合点,为唯心论找到了思想平台,既而衍生出政治三权分立论,基督教神学三位一体论等等唯心主义思想方法。

而“结于五”就不是唯心论的全部知识界面了,事物发展到“五”,虽然没有脱离唯心论的知识结构,仍然用棱锥计算公式来计算五棱锥的面积,但是事物发展到“五”更多的就是二元论理论框架的升华,归于唯物主义者的知识结构。

为什么这么说?如果这么说就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让人信服这个道理的可用性。从数学原理的起点找理由,二元论与“五结论”无论如何也结合不到一起。因为二元论的数学原理是二进制数理论,而“五结论”的数学换算方法仍然是计算三棱锥的棱锥计算公式。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五结论的基础怎么会建立在二进制数基础之上的呢?我们知道被减数的倒数第五位原来为“1”,但它借给了倒数第四位,所以最后为“0”,而此时减数的倒数第五位却为“1”,这样被减数需要继续向它的高位(倒数第六位)借“1”(相当于“2”),2–1=1。被减数的最后一位本来为“1”,可是借给倒数第五位后就为“0”了,而减数没有这个位,这样结果也就是被减数的相应位值大小,此处为“0”。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零至十的数字中,0、1、5、10这四个数字的知识界面就是“绝对精神与绝对物质”的量变界面,以及知识结构点。在这四个点上可以看到物质思维与存在的高度统一,同时也预示着物质的重生性,因为再过一点就是物质的泯没点,所以在这里即是物质的基础点也是消没点。

0、1、5、10这四个数字运用到哲学理论上就是“虚无(精神)”的极点与“物质(存在)”的极限,在这四个点位上,“虚无(精神)”与“物质(存在)”都必定,肯定存在的,就是“绝对精神”与“绝对物质”存在的基础点。

这就是事物进程到“二”,可以越进到“五”的道理。因为在“结于五”这里,物质的状态是以“绝对理性”与“绝对物质”绝对存在的。

五是五种物质圆满于五的结局,五是五个棱锥互为生助又互为牵制的结果,可以形成一个圆形物体,滚动发展。五又代表五种不同的元素。归结到人事就代表人类的五种性格,人不但要有刚毅的性格,还要有耿直的秉性,同时还要有圆润的聪明,又需要火烈的威风,更需要大地一样的包容,宽宏大度。

虽然五行生克论得不到西方人的认可,但是就世界现有的知识结构而言,五行生克论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创造之一。

五行生克论高度统一了唯物论的思想方针,为唯物论思想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世界知识架构而言,五行论无疑是最完美的概述了物质多种元素存在的科学性,是文化传播知识的概念性结论,五行论最科学的概述了物质结构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这一现代科学结论。

中国人用西方金、东方木、南方火、北方水、中央土五种元素总结性的概述了物质结构的多元性,可见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不要否定中国人的一切知识,单纯的以西方人的知识结构验证中国人的知识结构,不能因为中国传统思想失去形而上的地位就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

五行生克论就是唯物论的形而上,是唯物论的上层建筑。五行生克论涵盖着唯物论一个重要的命题。由于唯物论受理论原理的限制,在唯物论的理论框架里是没有客观世界的,唯物论的视角只能看前面与后面,背面与反面,以及内部,唯物论只存在直观思维与反向思维,以及辨证(内部)思维。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唯物论不存在容观意识,因为你站在一条直线上看问题,只存在直观意识,反观意识,以及内观意识,你看到的是直线上的对方与反面以及内涵,就不可能产生客观思维,你只能产生直观思维、反向思维,以及辨证思维,再到绝对思维。

客观思维只在三观论中产生,因为站在三点看世界,以第三者的立场看问题就不是唯物论者,你只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看问题,你产生的思想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因为你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看问题,你的思维及意识就是前置的,就必须从自己的意识出发来看待第三方的问题,意志必然在事物之前存在,你就必然是唯心主义精神在作祟,是唯心论的思维界面。这就是事实真理,不受意识理念所左右,所以说三元论是唯心论的基点,不归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学所有,也就是说我们都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者。

所以说三元论是唯心论的基点,而五行论就不是唯心论的全部世界,五行论的理论框架就是唯物论,因为当五个棱锥立于物体表面时,五棱锥的支点不受客观存在的支配,完全是物质条件的首先满足,五行论的首要条件就是五棱锥物质条件的首先介入,没有五种物质的先决条件就不是五行论,所以说五行论是“绝对物质”论。

因此上讲,五行论是二元论的上层建筑,五行论是二元论的升华,也就等同于五行论是唯物论的上层建筑,是唯物主义精神的形而上。

既然五行论是唯物论的形而上,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全面了解五行论。

五行论产生于《易经》,形成于春秋时期,真正形成理论体系是在汉代中晚期。五行论的组成要件是就是西方金、东方木、南方火、北方水、中央土,其中的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反过来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如此循环往复运动着。

由于物质内核存在生克运动,这就有了一种物质的能量是此消彼长的能量守恒定律,当物体以五个棱锥立于物体表面时,五个棱锥必有一个支点,而围绕着这个支点就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哲学原理,就是物质之间存在的隔位制衡机制。

我举例来论证一下这个道理的合理性,我们以金为支点,在金的周围环绕着水、火、土、木,我们知道它们之间既存在相生的关系也存在相克的关系,如果金要去克木,木生的火必来救援,火可克金。如果火要克金,金生的孩子,水必赶来救援,因为水可克火。如果木去克土,土生的孩子金必赶来救援,因为金必克木。如果水要克火,火生的孩子土必赶来救援,因为土克水。

这就形成了一个隔位制衡的循环机制,这个道理是每一个唯物论者都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监督机制不可以是直接干预的机制,因为直接干预就是必削弱被监督方的力量,打击被监督者的积极性,但是隔位制衡机制就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原因是隔位制衡机制是在克人克己的基础上进行的监督制衡机制,比如金克木,在金克木之间存在着火,火亦有监督制衡金的力量。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当你监督制约别人的时候,在你的后面还设置一道监督你的机制,监督是相互的,一道循环一道,循环往复,滚动发展,不致于任何一方超越监督机制的界线,而形成过度监督的力量,造成被监督方的被动发展。

这就是二元论的升华到五行论之后的结果,从而解决了二元论容易盲目冲动的缺陷,弥补了二元论不左即右的不足,也为唯物论进入全新的高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物质世界的自我发展空间分四个阶段,即直观阶段、反观阶段、辩证阶段,到“绝对物质”阶段。思维方法,即直观思维、反向思维、辨证思维,到绝对思维方式。

当唯物论升华到五行论时,唯物主义者的世界观就是从直观阶段到反观阶段,再到辩证阶段,最后进入“绝对思维”的阶段,形成存在与思维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中国传统理学“天人合一”的界面。

“结于五”的五行论告诉我们,世界是多元发展的世界,世界并非“绝对精神”主宰的世界,世界不只有绝对的“人性”,还有绝对的“理性”,当西方人用绝对的“人性”宣教天下时,东方人绝对的“理性”并没有全部冺没;当西方人用“绝对精神”征服世界时,也就是东方人的“绝对物质”起死回生之时,当重生的“理性”回归之后,亦将征服天下,通照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