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狐狸生意心经(大全集)
3154200000057

第57章 李嘉诚的启示:经商从做人开始(2)

一家客户宣布李嘉诚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要求退货。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接二连三的客户纷纷拒收长江塑胶厂的产品,还要长江厂赔偿损失!仓库里堆满因质量欠佳和延误交货而退回的玩具成品。索赔的客户纷至沓来,还有一些新客户上门考察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见这情形扭头就走。

“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

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李嘉诚急如热锅上的蚂蚁。

屋漏偏遭连夜雨。银行知悉长江塑胶厂陷入危机,立即派职员催还贷款。全厂员工人人自危,士气低落。黑云压城城欲摧。长江塑胶厂面临着遭银行清盘、客户封杀的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质量就是信誉,信誉是企业的生命。李嘉诚竟然铸成如此大错,他深为自己的盲目冒进而痛心疾首。李嘉诚在母亲的开导下,痛定思痛,以坦诚面对现实,力挽狂澜。

李嘉诚的第一招是“负荆拜访”。首先要稳定内部军心,这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前提条件。因此,李嘉诚向员工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经营错误,并保证绝不损害员工的利益,希望大家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李嘉诚言出必信,因此,员工的不安情绪基本得到稳定,士气不再那么低落。

后方巩固之后,李嘉诚就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期限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李嘉诚坦言工厂面临着空前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李嘉诚的诚实,得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谅解。大家都是业务伙伴,长江塑胶厂倒闭,对他们同样不利。银行、原料商和客户一致放宽期限,使李嘉诚获得了收拾残局、重振雄风的宝贵时间。

李嘉诚的第二招是立即清查库满为患的积压产品,将其分门别类、选好汰劣,然后集中力量推销,使资金得以较快回笼,从而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解了燃眉之急,缓了一口气。

李嘉诚的第三招是利用缓冲的喘息机会,对工人进行技术岗位培训,同时筹款添置先进的新设备,以保证质量。

李嘉诚百般努力,在银行、原料商和客户的谅解下,终于一步一步地捱过劫难。

●长江实业三件宝

李嘉诚的良好声誉和稳健作风,使他成为著名跨国公司的合作对象。他总是能够洞察先机,利用各种机会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互惠关系,而不向短期暴利着眼。李嘉诚除了与客户建立平等互利的商业关系外,还十分重视与客户保持真挚友善的个入关系,从而使双方获得深切的了解和紧密的合作。

几年前,李嘉诚决定把他所持有的香港电灯集团公司10%的股份在伦敦以私人方式出售。在计划进行的过程中,港灯即将宣布获得丰厚利润的消息。因此他的得力助手马世民马上建议他暂缓出售,以便卖个好价钱。可是,李嘉诚却坚持按照原定计划进行,李嘉诚很认真地说:“还是留些好处给购家吧!将来再有配售时将会较为顺利。

而且,赚多一点钱并非难事,但要保持良好的信誉才是至关重要和不容易的。”

对于这一点,《远东经济评论》的评论家曾经非常精辟地说:“有三样东西对长江实业至关重要,它们是名声、名声、名声。”

在加拿大投资赫斯基石油之后,李嘉诚的名字就在加拿大家喻户晓,一些与李嘉诚合作的香港乃至国际上的大财团首脑都高兴地说:“我们都很信赖李嘉诚,李嘉诚往哪里投资,我们就往哪里投资。”

财富是成功的试金石。李嘉诚由一个贫穷的少年到成为世界级超级巨富,他的成就的取得可以说是必然的。这种成功的必然,在于他一直拥有锐利且长远的目光,他开朗豁达豪爽的性格,义字当头的气概,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品德,以及他对问题深思熟虑后能迅速作出果敢决定,并锲而不舍地去实施一切计划。

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李嘉诚身边的人们总是异口同声地说:“他有先知先觉的判断力,超人的魄力和干劲,极强的进取心。他今日的成就,全部都是由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创造出来的。“李嘉诚的发迹靠的是‘诚’,李嘉诚最大的资产也是‘诚’。”

李嘉诚经常说:“一般而言,我对那些默默无闻,但能做一些对人类有实际贡献的事情的人,都心存景仰,我很喜欢看关于那些人物的书。无论在医疗、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对全人类有所帮助的人,我都很佩服。”

●决定后决不更改

在李嘉诚的经营决策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每决策一件事情之前,都会全盘考虑、全面分析,一旦事情决定之后,便坚决果断决不拖泥带水。

李嘉诚在处理问题时,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遇事从来不钻“牛角尖”,他会全盘考虑、权衡利弊,然后挑选一条快捷的道路。这常常表现在他“见好就收”的看家本领上。

1978年他曾希望收购九龙仓,1980年欲收购置地及怡和,但遇到反收购行动后就放弃了——因为他知道在什么时候见好就收。

不仅如此。李嘉诚第一次大规模投资海外,是付出7700万美元收购英国皮尔逊公司股权。当遇到皮尔逊管理层提出抗议时,李嘉诚就趁机获利1300万美元并聪明引退。这再次表现他“见好就收”的本领。他这种能克制住常人都无法回避的虚荣,正好显示出他拿得起、放得下的大将之风。

众所周知,李嘉诚作为世界级巨富的腾飞行动,最大程度是表现在他眼光独到的房地产开发上。当人们采访李嘉诚,希望他谈谈经营房地产的心得时,李嘉诚说:“不能说是心得,或者我告诉你们我的做法。我不会因为一日楼市好景,立刻买下很多地皮,从一购一卖之间牟取利润。我会看全局,例如供楼的情况,市民的收入和支出,以至世界经济前景,因为香港经济受到世界各地的影响,也受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所以在决定一件大事之前,我很审慎,会跟一切有关的人士商量,但到我决定一个方针之后,就不再变更。”

●商人的角色定位

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也许,最关键的成功方法就是寻找到人生的坐标。没有原则的人,会漂流不定;有正确的坐标,我们做什么角色都可以保持真我,挥洒自如,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活得更快乐更精彩。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士农工商”社会等级的概念深深扎根在中国人传统思想内。几千年来,从政治家到学者,在评价“商”的同时,几乎都异口同声带着贬意。

他们负面看待商人的经济推动力,在制度上,各种有欠公允的法令,历代层出不穷,把司马迁《货殖列传》所形容的商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资源互通有无、理性客观的风险意识、资本运作技巧、生生不息的创意贡献等正面的评价,曲解为唯利是图的表征,贬为“无商不奸”,或是“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往”的唯利主义者。

当然,在商人的行列里,也有满脑袋只知道赚钱,不惜在道德上有所亏欠,干出恶劣行为的人。他们伤害到企业本身及整个行业的形象。也有一些企业钻营于道德标准和法律尺度中的灰色地带。

今天商业社会的进步,不仅要靠个人勇气、勤奋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所需要的诚实、慷慨,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

李嘉诚在公开场合常常对记者说:“多谢大家常称赞我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对于这些支持、鼓励,我内心是感激的。很多时候传媒访问我,都会问及如何可以做一个成功的商人,其实我很害怕被人这样定位。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

●没有永远的生意

“只有盈利的生意,没有永远的生意。”

这句话揭示了投资者的本质特征:买是为了卖,不卖就不会买。李嘉诚一生都在买和卖。他在商场上扮演的就是买卖家的角色。

一个纯粹的投资家和买卖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不过分地执著某一项业务。

李嘉诚在生意场中,有时坚持不懈,穷追不舍,甚至不惜“十年磨一剑”,有时却一见不利,及时撤退。无论他继续进取还是退避三舍,都是从该项业务是否有前途考虑的,有利则进,无利则退。

对于一个真正的商人来说,在他的眼中,应该是只有赢利的业务,而没有永远的业务。任何一项业务,当它走过自己的成熟阶段之后,必将走向衰落,而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自我调整,还抱着不放,必将随这项业务的衰落而走向失败。

李嘉诚一个个大进大出,都是以“腌股”为后盾的,一待良机出现,便急速抛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87年,李嘉诚在半小时内就下定决心投资372亿美元,购买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份。这是一只值得长期保留的明星股。3年后,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股价涨高,李嘉诚又以同样快的速度,将股票抛出兑现,净赚近1亿美元(合近7亿港元)。

众所周知,购买债券是一种极保守的投资,持有人只能享受比定期存款较高的利息,而不能参与分享公司红利。

李嘉诚所购买的债券,大部分都是可转换债券。这种债券有1~3年的期限,若持有人认定该公司业务能稳定增长,可以用债券换成该公司股票,从而获取更大收益。

即使不成,也可将债券保留至期满,最终收回本金及利息,所以这种债券既和普通债券一样,具有风险小的优势,又比较灵活,能转换为股票。可以说是将债券和股票的优势合二为一,是一种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

1990年,李嘉诚购买了约5亿港元的合和债券。另又购买了爱美高、熊谷组、加怡等13家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共计25亿港元。

在此后的发展中,胡应湘的合和表现最为出色,先后拿下广东虎门沙角电厂、广深珠高速公路、广州市环城高速公路及泰国架空铁路等大型工程兴建合同,一时名声大噪,众豪争扯他的衫尾。

见此情势,李嘉诚马上把合和债券兑换成股票,这样一来,当初价值5亿的股票,到3年后升值为近9亿,账面溢利达3亿多港元。同样,李嘉诚购入的其它可转换债券,也大都有不俗的表现。

正如李嘉诚所说:“不要被一项业务套牢,不管这个业务前景多么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