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狸说
成本无处不在,无论是组织、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树立成本观念。降低个人成本,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可以奠定企业竞争优势;降低经营成本,可以让公司更强、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对基层员工、管理人员,还是企业经营者,系统成本观念都是不可或缺的。
天才战略家迈克尔·波特提醒我们。尽管我们有三百六十行生意,但不管是哪行,都遵循一个基本的赚钱模式:价格-成本-利润,因此,波特也从这个简单的公式中,推导出了差异化和总成本领先这两条最为普遍的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就是要全力以赴降低成本。对企业来讲,节约一分钱和赚一分钱,两者同等重要。企业家只要做两件事,第一式增加收入,第二式控制成本。每砍掉一分钱,企业就增加一分利;每节约一个成本,企业就增加一份利润!
●生意人要克服的最大障碍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领导只需做两件事,第一是销售,第二是控制成本。每个企业的运作都要遵循这样一个公式,那就是:收入-成本=利润。从等式来看,追求利润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增加收入,另外一种是降低成本。
1.不懂财务,不看账目,害怕数字
李嘉诚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未有幸在商学院聆听教授指导,我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翻阅的是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书,表面上挺沉闷,但这些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和弊端、方向的选择和公司资源的分布对我有很大的启示。对我而言,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的把持和尊重、对现金流以及公司预算的控制,是最基本的元素。”
可是,很少有领导主动关心财务知识。我们总是模糊地意识到,财务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不过就是收入进来了。这就好像你把刀已经拿在手里,但不知道手里拿的东西是什么,模糊中感觉像是个铁的东西。这样,你当然也就没有欲望去学会怎么使用它,用好它。
企业家不爱看账目。看账目,他们就“一翻两瞪眼”。企业家都是非常精明的,他们在做生意的过程当中,在管理当中,心中都有一本账。但是他们不重视财务这本大账,只算自己心中的那本小账。
企业家害怕数字。因为很多时候,财务一说话,就有很多数据、很多术语让企业家听不懂。企业家说话,财务也不懂。企业家干脆不再和财务沟通:“小王,你就照我说的做吧!”不懂装懂,危害无穷。
2.喜欢事后算账而不是事前控制
如今,实行大框架粗放式管理的公司仍然不在少数。这样的公司,如果不立即改变,它们的前途确实令人堪优。
在财务核算上,很多企业喜欢事后算账,经常是没有事前的财务预算、事中的财务控制。有时候,比如对于非常大的项目,企业老总在整个决策过程当中,很可能合同也签完了,什么都拿回来了,才跟财务说,我这笔账怎么走啊?在财务上怎么处理?其实到这个时候,很多事情都已经晚了。
签下的这笔合同,利润率是多少,怎样付款,怎样交割,占多少库存,占多少流动资金等等,很多间题,都没有事前考虑,那成本控制也就无法谈起,即使想控制,也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
3.企业家用形容词太多,数字太少
中国的企业家,还有一个误区,就是用了太多的语文管理,而不作数学管理。
所谓的语文管理,就是形容词,感叹词太多。比如说,我们经常是形容高层不错啊,有增长啊,消费者很喜欢我们的产品啊,我们团队管理很正常啊。我们在描述、说话、开会的时候,用了太多感叹词、形容词,其实,这些语言虽然适合外交辞令,但在企业的管理面前苍白无力。
而数学管理强调企业所有的情况都用数字说话。“我们现在库存还有多少?”“这次交易给客户几天时间延期付款?信用额的比例是多少?“把今年的预算额再砍掉15%!”你的每一天都是数字,你的领导才有力度。
语文管理常用词:不错,有增长,有提高,很正常,发展良好,效果还行,基本满意,比较稳定……
数学管理常用词:增长率,利润率,税率,资产负债率,销售额,百分比,同比,环比……
企业家活在语文管理当中,活在自我的感觉当中,那就不可能确确实实了解企业真正的利润在哪里,更谈不上创造利润。
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把你花在市场上的心思稍微转移一点到你的财务上,只需要一点,你就会豁然开朗。
4.企业家要懂得三张表
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是领导行军打仗的地图。没有地图,你就迷失了方向,不懂得这三张表,你就失去了控制力,不知己不知彼,必败无疑!
资产负债表位于三表之首,反映了企业的资产状况,企业有多少自有资金,多少外债,一看便知。如果你的企业陷入债务危机,你的资产负债表就鸣枪警示,那你就要立刻采取行动,找到根源,将危机制服。
损益表反映企业获利能力,企业有多少收入,有多少利润,有多少成本,损益表上一览无余。在损益表上,你可以看出,净利润=收入-直接成本费用-所得税。抓牢损益表上的所有数字,你就控制了你的整个收益状况。
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现金流会一刀杀了你,但也会是企业的忠诚卫士,你的现金有多少,安全不安全,表上反映得清清楚楚。所以要多看几遍,做到心中有数。
5.领导者应抓住几个重要的数字
领导行军,除了熟悉地图地形,还要熟悉你的武器辎重、粮草弹药,再抓住几个基本而重要的数字,你就万无一失了。
(1)现金流。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之泉,咬住现金不放松,每天紧盯着现金,是珍惜企业生命的表现。
(2)损益平衡点。很多时候,每个月你都必须等到财务报表出来以后,才知道公司最近表现怎么样,但这个时间的落差很可能影响你的决策速度。如果你可以请财务人员提供公司的损益平衡分析,也就是说,你的产品一个月要销售多少才能平衡,心中随时有这个数字,你就可以立刻判断这段时间究竟是赚钱还是赔钱。
(3)银行对账单。每个月银行会寄给你对账单,别以为会计人员一定会去核对。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忙着做很多事情,根本没有人会注意这件重要的工作。你知道吗,很可能你的公司运营已经有好几年,却根本没有人查对过公司户头了。
(4)积压的订单。有些订单进来了,却一直没有处理,以致耽误了交期。只要看看那些积压的订单,就可以知道公司是否有问题,问题有多严重。
(5)产品的库存。合适的库存有一个严格的计算标准,让你的财务人员去算吧,但你要随时清楚,公司的库存是否适当。
(6)退货记录。如果退货的数量增加,表示内部质量管理有问题。因此,掌握退货数量是关键,不要到问题不可收拾时才着手处理。
(7)员工人数。每个月算算员工有多少人。随着业务增加,公司雇用的员工人数可能不知不觉地增长,甚至当业务没有增长时,员工人数仍然无声无息地增加。要求部属每个月给你一张统计表,让你掌握员工人数以及增长曲线。了解一下,公司是否用人无度。
(8)产品销售量。如果你平日只看营收报表,这中间可能潜藏很多陷阱。例如,有家公司虽然营业额不断提高,但销售量却在下跌,市场占有率在萎缩。营收之所以成长,是因为产品调价的关系。因此,企业家还要定期追踪销售量,才能清楚掌握公司业务状况。
●抓好成本管理的工作
成本管理是领导者在控制成本与降低成本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手段,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利润。成本管理按其目的和方法分为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两种。
1.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的比较,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超过预期的成本限额。
第一,成本控制系统的组成。一个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包括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考核制度和奖励等内容。
(1)组织系统。组织是指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从事活动的一种方式。在企业组织中,通常将目标划分为几个子目标,并分别指定一个下级单位负责完成。每个子目标可再划分为更小的目标,并指定更下一级的部门去完成。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可以用管理等级和平均控制跨度来描述。管理等级是最高级单位和最低级单位之间的等级,控制跨度是指一个单位所属下级的数目。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还可以用各级管理等级之间权力集中和分散的程度来描述。
在一个高度集中的组织机构中,权力集中于较高级别的管理层次,低级管理人员只拥有很少的决策权。在一个企业里,权力很可能在一个职能领域中高度集中,而在其他职能领域则高度分散。一般说来,生产、财务和人事管理都属于高度集中的领域。
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与企业组织机构相适应,即企业预算是由若干分级的小预算组成的。每个小预算代表一个分部、车间、科室或其他单位的财务计划。与此有关的成本控制,如记录实际数据、提出控制报告等,也都是分小单位进行的。这些小单位作为责任中心,必须有十分明确的、由其控制的行动范围。按其所负责任和控制范围的不同,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成本中心是以达到最低成本为经营目标的一个组织单位;利润中心是以获得最大净利为目标的一个组织单位;投资中心是以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率为经营目标的一个组织单位。按企业的组织结构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是进行成本控制的必要前提。
(2)信息系统。成本控制系统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信息系统,也就是责任会计系统。责任会计系统是企业会计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计量、传送和报告成本控制使用的信息。
责任会计系统主要包括编制责任预算、核算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评价和报告业绩3个部分。
通常企业分别编制销售、生产、成本和财务等预算。这种预算主要按生产经营的领域来落实企业的总体计划。为了进行控制,必须分别考查各个执行人的业绩,这就要求按责任中心来重编预算,按责任中心来落实企业的总体计划。这项工作被称为责任预算,其目的是使各责任中心的管理人员明确其应负的责任和应控制的事项。
在实际业务开始之前,责任预算和其他控制标准要下达给有关人员,他们以此控制自己的活动。对实际发生的成本、取得的收入和利润,以及占用的资金等,要按责任中心来汇集和分类。为此,需要在各明细账设置时考虑责任中心分类的需要,并与预算的口径一致。在进行核算时,为减少责任的转嫁,分配共同费用时,应按责任归属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法。各单位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要拟定适当的内部转移价格,以利于单独考核各自的业绩,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在预算期末要编制业绩报告,比较预算和实际的差异,分析差异的产生原因和责任归属。此外,要实行例外报告制度,对预算中没有规定的事项和超过预算限额的事项,要及时向适当的管理级别报告,以便及时作出决策。
(3)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是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考核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规定代表责任中心目标的一般尺度。它因责任中心的类别而异,可能是销售额、可控成本、净利润或投资收益率。必要时还要确定若干次级目标的尺度,如市场份额、次品率、占用资金的限额等。
规定责任中心目标尺度的唯一解释方法。例如,什么是销售额,是总销售额还是扣除折让和折扣后的销售净额。作为考核标准,对它们必须事先规定正式的解释。
规定业绩考核标准的计量方法。例如,成本如何分摊,相互提供劳务和产品使用的内部转移价格,使用历史成本还是使用重置成本计量等,都应对这些作出明确规定。
规定采用的预算标准。例如,使用固定预算还是弹性预算,是宽松的预算还是严格的预算,编制预算时使用的各种常数是多少等。
规定业绩报告的内容、时间、详细程度等。
(4)奖励制度。奖励制度是维持控制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
人的工作努力程度受业绩评价和奖励办法的影响。经理人员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与业绩评价有关的工作上面,尤其是业绩中能够影响奖励的部分。因此,奖励可以激励人们努力工作。
奖励有货币奖励和非货币奖励两种形式,如提升、加薪、表扬、奖金等。惩罚也会影响工作努力程度,惩罚是一种负奖励。
规定明确的奖励办法,让被考核人明确业绩与奖励之间的关系,知道什么样的业绩将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恰当的奖励制度将引导入们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尽可能争取好的业绩。奖励制度是调动人们努力工作、以求实现企业总目标的有力手段。
第二,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虽然各个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是不一样的,但是有效的控制系统仍有一些共同特征。它们是任何企业实施成本控制都应遵循的原则,也是有效控制的必要条件。根据成本控制的长期经验和体会,以及人们对成本形成过程的研究,许多人提出过有效控制成本的基本原则,但看法并不统一。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4条:
(1)经济原则。这条原则,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
任何管理工作,和销售、生产、财务活动一样,都要讲求经济效益。为建立某项控制,要花费一定的人力或物力,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种代价不能太大,不应超过建立这项控制所能节约的成本。
通常,增加控制环节发生的成本比较容易计量,而控制的收益比较难于确定,但不能因此否定这条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控制的收益会明显大于其成本。人们可以作出定性的判断。当然,确实有些企业为了赶时髦,不计工本,搞了一些华而不实的烦琐手续,经济效益不大,甚至得不偿失。不符合经济原则的控制办法,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可能持久的。
经济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只在重要领域中选择关键因素加以控制,而不对所有成本都进行同样周密的控制。
经济原则要求成本控制要能起到降低成本、纠正偏差的作用,具有实用性。成本控制系统应能揭示何处发生了失误,谁应对失误负责,并能确保采取纠正措施。只有通过适当的计划工作、组织工作和领导工作来纠正脱离目标的偏差,才能证明成本控制系统是有用的。
经济原则要求在成本控制中贯彻“例外管理”原则。对正常成本费用支出可以从简控制,而格外关注各种例外情况。例如,对脱离标准的重大差异展开调查,对超出预算的支出建立审批手续等。
经济原则还要求贯彻重要性原则。应把注意力集中到重要事项,对成本细微尾数、费用数额很小的项目和无关大局的事项可以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