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3148500000160

第160章 两广的粤族

广西地方,入中国的版图,远较贵州为早;然而实力所及,也不过东北一部分;其东南一带,则自唐以来,以邕管如今的邕宁县。为控扼之地;此外就都是粤族的据地了。从宋朝开辟诚州之后,才从诚州“创开道路,达于融县,南抵浔江诸堡”。然后中国的势力,直达于郁江流域。徽宗崇宁间,就招纳了左右江四百五十余峒,分置州县,总称为黔南路。然而实力实在不足,以致“夷獠交寇,洞蛮跳梁,士卒死者十七八”。只得仍旧废掉。元明以来,才把这地方渐渐的开辟做郡县,而其间最费兵力的,共有四处:(一)是桂林的古田。如今广西的永宁县。据其地的酋长,本来有韦、闲、白三氏。后来都为韦氏所并,屡次为患,明朝的孝宗、武宗、世宗、穆宗四朝,都对他用兵,然后把他打定。(一)是平乐的府江。从此西至荔浦,溪峒共有千余处。徭僮靠他做据地,四出劫掠。西南直到迁江、来宾,所有各溪峒,也都和他相应。交通上头,起了很大的障碍。穆宗、神宗两朝,屡次用兵。又“刊山通道,增置楼船,缮修守备”。这一条交通的动脉,才算保住。又(一)处是浔州的大籐峡。这地方:两山夹江。其中有“大籐如斗,延亘两崖”。好像是天然的桥,徭僮在上面走来走去,很为便利。其地势又最高,走到山顶上一望,好几百里的地方,都如在目前。这种地方,真是难攻易守了。而籐峡、府江之间,又有一座力山。其险更甚于籐峡。住在力山的僮人,善造药矢,着人即死,大籐峡则为蓝、胡、侯、槃四姓所据。靠着天险,“居则遮断行旅,出则堕城杀吏”。为患很深。成化年间,命韩雍、赵辅发兵去攻他。深入其阻,把大籐砍断,改峡名为断籐峡。从此僮人失险,不敢再远出为患,然剽掠沿岸的事情,终不能免。正德年间,王守仁又发兵攻讨一次。到嘉靖年间,又为患,又命蔡经督师讨平之。(一)处是梧州的岑溪。酋长姓潘。万历年间,有名唤积善的,拥兵为患。也派戚继光带着大兵去,然后讨定。以上都是邕桂间的地方。其邕州以西太平府如今的崇善县。的黄氏,和龙州的赵氏,泗城凌霄县。的岑氏,蒙古人。也都靠着兵力,然后平定。

还有广东的琼州岛,是后汉时,才开辟为珠崖、儋耳两郡的。《后汉书》说:“其渠帅贵长耳,皆穿而缒之,垂肩三寸。”和哀牢夷相同。《后汉书》:“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酋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可证其亦为粤族。历代虽多隶版图,然开辟的地方,都在沿海,中央的黎母山,仍为黎人所据。以地势论:则彼高而我下;地味则彼腴而我瘠;形势则彼聚而我散,所以历代未能开发。从元明以后,大举戡定,共有四次:(一)在一二九一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发兵犁其穴,勒石五指山。(一)在一五八五年,明世宗嘉靖十九年。(一)在一六○○年,神宗万历二十八年。都发大兵渡海。(一)在一八九○年,清德宗光绪十六年。提督冯子材亦提兵深入,从海边到黎母山,开成十字路,从此黎人失险,就不复能为大患了。

总而言之,对于西南诸族的用兵,要算元明清三朝,最为剧烈。这不尽由办理的不善,却反可视为开拓的进步。原来开拓进步了,移居的人就多。移居和往来的人多了,就不免发生冲突。冲突发生了,有时不免要用兵。这也是无可如何的。开拓这么大的土地,而用兵不过如此,牺牲总还不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