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大全集
3148300000057

第57章 杂篇(上)(5)

第二部分中,庄子和惠子这对好友,就是执着于“无为”和“有为”的代表人物。文中说“射者非前期而中,谓之善射,天下皆羿也,可乎?…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天下皆尧也,可乎?”庄子总是如此善用譬喻。既然本来就无既定目标,那么射中什么地方都是目标了;既然没有判定是非的标准,那么人人都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当作真理,每个人都像尧那样伟大了。这样不就是自以为是了吗?

然而,我们每个人心中又何尝不是如此?谁甘心承认自己是错的呢?或许,在我们心中,自己正是如尧一般伟大,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世上有很多人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而这种意识也就成为体谅别人的障碍。假如在任何的场合中,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而忽略了别人,你要求这种人来体谅别人的立场,简直是比登天还难。因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很强烈的。所以,要改善他们的这种人际关系,必须先压制他们的这种倾向。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应该仔细观察周围的每一个人,时常在脑海中假设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不管发生任何状况,都应该首先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要不断地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的话,我将如何处理?久而久之你就会意外地体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你具备了这样的耐性的话,那么即使令你非常讨厌的、并列为你拒绝往来的对象,也可能因为你对他们的了解而改变对他们的看法,从而与之成为朋友。

【原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①:“郢人垩漫其鼻端②,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③,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④。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管仲有病,桓公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⑤?”管仲曰:“公谁欲与?”公曰:“鲍叔牙。”曰:“不可。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不久矣!”公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⑥。其为人也,上忘而下畔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以贤临人⑦,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⑧,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注释】

①顾:回头。②垩(è):白土。③斫(zhuó):用刀、斧等砍削。④失容:失色。⑤恶:将要。属国:国事。⑥隰(xí)朋:齐国贤人。⑦临人:凌驾于他人之上。⑧下人:恭敬待人。

【译文】

庄子送葬,路过惠子的墓地,回头对跟从的人说:“郢地有个人用石灰涂到他的鼻尖上,如苍蝇的翅膀那么薄,让匠人石砍削掉它。匠人石摔斧如风,随手就削掉了它,白灰尽除而鼻子丝毫没受伤害,郢地的这个人纹丝没动,脸不变色。宋元君听说后,召见匠人石说:试着给寡人做做好吗?匠人石说:我是还能削掉它。可是,我的搭档死了好长时间了!自从惠子先生去世后,我再也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能相与谈论的人了!”

管仲生了病,齐植公前去看望他,问他说:“仲父的病已经很重了,现在不能再隐瞒不说了,您要是病重了,我将把国事托付给谁才合适呢?”管仲说:“你想要交给谁呢?”齐桓公说:“鲍叔牙。”管仲说:“不可以。鲍叔牙为人,算得上是清白廉正的好人,他对于廉洁不如自己的人从不去亲近,而且一听到别人的过错,一辈子也忘不掉,让他治理国家,对上势必约束国君,对下势必忤逆百姓。一旦得罪于国君,也就不会长久执政了!”齐桓公说:“那么谁可以呢?”官仲回答说:“要不,隰朋还可以。隰朋为人,对上不显示位尊而对下不分别卑微,自愧不如黄帝又能怜悯不如自己的人。以高尚的德行感化众人,别人称为圣人,把财务分给别人,也可以称为贤人。以贤自居对待别人,没有能得人心的;以贤德而又能谦虚待人的,没有不得人心的。他于国政有不亲自过问之处,他对家事有不亲自过问之时。所以要我说,那隰朋还是可以的。”

【品读庄子】

用人之道

本章节中,“管仲有病”的寓言故事,通过管仲对接班人的否定和推举,我们看到了管仲选拔人才的标准:有清廉品德而凡事记于心上,不能宽容别人,过于沉湎于国事之中的人是用不得的,因为他无法顺应自然的本性。说到底,管仲认为能担此重任的人需要有“无为”的思想。因为这种人虚怀若谷,不去炫耀才华和智巧,默默深沉而感人至深,精神活动合乎天理,从容淡泊,顺应自然而让万事自由自在。

关于用人之道,文中还提到“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以贤人自居而驾临于他人之上,不会获得人们的拥戴;以贤人之名而能谦恭待人,不会得不到人们的拥戴。几乎所有的领导者都懂得“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亡”的道理,领导者都想网络尽可能多的人才,也都重视人才,而问题就在于如何识别人才。本章节确实抓住了识人、用人的主旨。

用人者自身必须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才,得到更好的人才。

佛塔上的老鼠

一只四处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

佛塔里的生活实在是幸福极了,它既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品。它甚至还享有别人所无法想象的特权:那些不为人知的秘笈,它可以随意咀嚼;人们不敢正视的佛像,它可以自由休闲,兴起之时,甚至还可以在佛像头上留些排泄物。

每当善男信女们烧香叩头的时候,这只老鼠总是看着那令人陶醉的烟气慢慢升起,它猛抽着鼻子,心中暗笑:“可笑的人类,膝盖竟然这样柔软,说跪就跪下了!”

有一天,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了进来,它一把将老鼠抓住。

“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这位高贵的俘虏抗议道。

“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野猫讥讽道,然后,它像掰开一个汉堡包那样把老鼠掰成了两半。

【原文】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①。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②。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③。王射之,敏给博捷矢④。王相者趋射之,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⑤。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锄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南伯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颜成子入见曰:“夫子,物之尤也。形固可使若槁骸,心固可使若死灰乎?”

曰:“吾尝居山穴之中矣,当是时也,田禾一睹我⑥,而齐国之众三贺之。我必先之,彼故知之;我必卖之,彼故鬻之⑦。若我而不有之,彼恶得而知之,若我而不卖之,彼恶得而鬻之?嗟乎!我悲人之自丧者⑧,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远矣。”

【注释】

①狙:猿猴,猕猴。②深蓁(zhēn):荆棘丛生的深处。③见:显示。④敏给:敏捷。⑤殛(jí):与死亡有关。⑥田禾:指齐太公。⑦鬻(yù):卖。⑧自丧:自我迷惑而失去理性。

【译文】

吴王乘船渡过长江。登上猕猴聚居的山岭。成群结队的猕猴看见吴王之后,惊惶地四散奔逃,在荆棘丛林的深处躲了起来。有一个猴子,来回上下旋转跳跃,在吴王面前显示它的灵巧。吴王用箭射它,他敏捷地接过飞速射来的利箭。吴王下命令叫来左右随从一齐上前射箭,猴子躲不开,被射死树上。吴王回身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扭它的灵巧,依靠它的便捷而蔑视于我,才会落到被乱箭射死的下场!要以此为戒啊!唉,不要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一副骄人的样子!”颜不疑回去之后,便拜贤士董梧为师,用以铲除自己的傲气,弃绝淫乐辞别尊显,三年之后,全国的人个个称赞他。

南伯子綦靠着几案坐着,抬起头来缓慢地吐气。颜成子进来见了他说:“先生,你真伟大啊!形体确实可以让它变得像枯骨一样,难道心灵也确实能让它变得像死灰一样吗?”

南伯子綦说:“我曾经居住在山洞中,那时候,齐国国君田禾一来探望我,齐国人民就不住地向他祝贺。我一定是先有所表现,所以他才知道了我;我一定是先出卖自我,所以他才能来收买我。如果我没有任何表现,他怎么能够知道我呢?如果我不自我出卖,他怎么敢来收买我呢?唉,我可怜那些丧失自我的人;我又可怜那可怜人的人;我又可怜那可怜可怜人的人。从这以后,我的心灵就越来越远离纷杂世事了!”

【品读庄子】

请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以无用为大用,以无能为大能,这种观点如井水之深,如海水之阔,难为常人理解,却又常被庸人取笑。正因为常人的不理解,所以人往往会显示自己的小聪明,耍弄自己的小技巧,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本章节中庄子就为我们讲了一个猴子逞能身先死的故事。

在庄子看来,所有的事物都有自身特有的属性,而这些属性都是自然铸就的,只有在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环境之中才能发挥功用。简而化之,还是要顺应自然。文中的猴子就是因为逞能违背了自然的法则才遭到了射杀。

所以,在人面前炫耀自己,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促使那些喜欢比较的人对己发难。本事再大,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谦虚是一种涵养

20世纪中国作家和文化先驱之一蔡元培先生曾有过这样一件轶事:

一次伦教举行中国名画展,组委会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蔡先生与林语堂都参与其事。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自认是中国通,在巡行观览时滔滔不绝,不能自己。

为了表示自己的内行,伯希和向蔡先生说:“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真品。”以及墨色、印章如何等等。

林语堂注意观察蔡先生的表情,他不表示赞同和反对意见,只是客气地低声说:“是的,是的。”一脸平淡冷静的样子。

后来伯希和若有所悟,闭口不言,面有惧色,大概从蔡元培的表情和举止上他担心自己说错了什么,出了丑自己还不知道呢!林语堂后来在谈到蔡元培先生时还就伯希和一事感叹说:“这是中国人的涵养,反映外国人卖弄的一幅绝妙图画。”

【原文】

仲尼之楚,楚王觞之①,孙叔敖执爵而立②,市南宜僚受酒而祭曰:“古之人乎!于此言已。”曰:“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

彼之谓不道之道,此之谓不言之辩,故德总乎道之所一。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知者,辩不能举也,名若儒墨而凶矣③。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④,名不立,此之谓大人。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⑤!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夫大备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备矣⑥。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魔⑦,大人之诚。

【注释】

①觞:宴请。②爵:乘酒的器皿。③而:则。凶:杀身之祸。④实:钱财。⑤为大:成就大事。⑥大备:伟大完备。⑦摩:揣摩。

【译文】

孔子到了楚国,楚王设宴款待孔子,孙叔敖拿着酒器在旁边站着,市南宜僚接过酒来,把酒洒在地上祭祀,说:“古时候的人啊!在这种场合下总要说一句话吧。”孔子说:“我曾听说有不言之教的言论,从没有跟人说起过,今天就在这里说说吧。市南宜僚只玩弄弹丸,就解决了宋楚两国的危难;孙叔敖高枕安卧手摇扇子,就使楚人停止用兵。我希望有三尺长的嘴不说话。”

他们所说的是不言之道,孔子所说的是不言之辩,故而归根到底是德与道的齐一,而言语停止在知的就是所不知的地方,就是极点了。大道是混沌同一的,而体悟大道却各不相同;才智所不能通晓的知识,辩言也不能一一列举,名声像儒家、墨家那样的人也常因强不知以为知而招致凶祸。所以,大海不辞向东的流水,成就了博大之最,圣人包容天地,恩泽施及天下百姓,而百姓却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因此生前没有爵禄,死后没有谥号,财物不曾汇聚,名声不曾树立,这才可以称作是伟大的人。狗不因为善于狂吠便是好狗,人不因为善于说话便是贤能,何况是成就于伟大的啊!成就伟大却不足以算是伟大,又何况是修养心性随顺自然啊!伟大而又完备,莫过于天地;然而天地哪里会求取什么,却是伟大而又完备的哩。懂得完备的人,没有索求,没有散失,没有抛弃,不因外物而更改自我。自求于己而不会穷尽,顺应常性而不磨灭,这就是伟大之人的真性。

【品读庄子】

体悟大道

本章节中,庄子提出了一个“大人”的概念。伟大而又完备的人,就是“大人”。他形容“大人”说:

(一)大海不辞向东的流水,成就了博大之最,圣人包容天地,恩泽施及天下百姓,而百姓却不知道他们的姓名。

(二)生前没有爵禄,死后没有谥号,财物不曾汇聚,名声不曾树立。

(三)狗不因为善于狂吠便是好狗,人不因为善于说话便是贤能,何况是成就于伟大的啊!有心去成就的伟大却不足以算是伟大,又何况是修养心性随顺自然啊!

(四)伟大而又完备,莫过于天地;然而天地哪里会是因为求取什么,而伟大完备的呢?

(五)伟大而又完备的人,并没有追求,没有丧失,没有舍弃,不因外物而改变自己的本性。

(六)返归自己的本性就会没有穷尽,遵循亘古以来的规律就会没有矫饰。

这就是“大人”的真实情形。

狭隘的爱

一个越战归来的士兵,从旧金山打电话给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高兴见到他的。”

“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时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儿子继续说。

“儿子,我很遗憾,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说,“像他这样残障的人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就在此时儿子挂上了电话。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于是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带领之下到停尸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

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但令人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礼运·大同》中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爱要博大、无私,要像海洋一样宽广,自私狭隘的感情是不值得歌颂的。

试想,如果故事中的父母能有一颗包容的心,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接纳别人,悲剧怎会发生?不知当这对父母知道是自己亲手将身已残疾的儿子拒之门外后,会作何感想。

【原文】

子綦有八子,陈诸前,召九方歅曰①:“为我相吾子,孰为祥?”九方歅曰:“梱也为祥②。”子綦瞿然喜曰③:“奚若?”曰:“梱也将与国君同食以终其身。”子綦索然而出涕曰:“吾子何为以至于是极也?”九方歅曰:“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今夫子闻之而泣,是御福也④。子则祥矣,父则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