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大全集
3148300000032

第32章 外篇(上)(12)

“是啊,你真勤快啊。”尽管心里还心痛那几双扔又舍不得,穿又不想穿的鞋,但牢记婚姻专家那句“男人干错活也不能批评,而要表扬”的忠告,奉承几句,以便能让他继续发挥偶尔的兴致,连晚饭以后的家务都做了。

进入饭厅,更让我惊喜的是:墙角放上了一盆绿意盎然的植物,一盆吊兰如每天电视广告上飘柔洗过的一头秀发,一帘绿瀑直挂到地板,阳光也跳上阳台,调皮地穿过玻璃门,在客厅里跳舞。我心里也不禁快乐起来,正想奖励他一个亲热的吻,突然想起阳台上那个大衣橱呢?那是我父亲三年前从乡下给我定制的,只因样式不好,而在去年被放在那里了。老公看着我微笑着说:“卖了,能卖的卖了,不能卖的就扔了,你看这样的环境多好!为什么一定要把不能用的东西留着,留着也是不用的,只有舍弃了,才能再把新的、有用的东西搬进来呀。”

环顾四周,我突然觉得或许真的应该听他的话,把该舍弃的舍弃了。这使我想起了这些天一直让我茶饭不思的一件事。

这一阶段,为了拓展公司的新业务,我每天加班调查市场,分析市场,最后拟定了方案,为了确定方案的可行性,我把文案给了我最要好的朋友,即同事怡看,征求她的意见。没想到,第二天下班前,总经理突然召开部门经理会议,宣读了已被冠以怡最新设想的我的方案,还大大表扬一番,为鼓励大家一起创新,还要给她升职,加薪。下班后,怡热情地请客吃饭,当然我这个最要好的朋友也在被请之列。我一时差点吐血,但又无法说清该如何去争辩。回家与老公说了,他却轻描淡写地说:“你让她去吧,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她得意不了多长时间的。”但我一直不能释怀,也无法接受这件事实,甚至为了这事,几天茶饭不香,夜不成眠。今天听了他的一番话,我终恍然。

人的一生,就如这套房子,人生中的许多人和许多事,就像到这家里来做客的客人,来了,又去了,而有的人,有的事却如这房里哪件用惯了的家具或是一见钟情的摆设,时间长了,修过了,再也不能用了,即使新的又用旧了,还是难以舍弃。使自己的心如同这间放了太多旧家具的房间,多愁善感,自寻烦恼起来,还不如忘记一些早该忘记的人,抛弃早该抛弃的事,让自己的心也宽畅明亮起来,能容纳更多的阳光、音乐与绿色。

学会舍弃,有时比拥有更能体现价值,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原文】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①:“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②。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而余蔬,而弃妹之者,不仁也,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老子漠然不应。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③,今吾心正郤矣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老子曰:“而容崖然⑤,而目衝然⑥,而颡頯然⑦,而口阚然⑧,而状义然,似系马而止也。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凡以为不信。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

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⑨,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⑩,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棅而不与之偕⑾,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⑿,极物之真⒀,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注释】

①士成绮:虚构人物。②百舍:三千里。指路途遥远。舍,三十里为一舍。③刺:讥讽,讽刺。④郤(xì):通“隙”,裂缝。⑤而:通“尔”,你。崖然:傲慢。⑥衝(chōng)然:怒目而视的样子。⑦颡(sǎng):前额。⑧口阚然:口张大的样子。⑨遗:遗憾。⑩有世:统治天下。⑾棅(bǐng);通“柄”,权柄,权力。⑿假:通“瑕”,瑕疵,污点。⒀极:深究。

【译文】

士成绮见到老子,便问:“我听说先生您是位圣人,我不远万里,就是想能见到你,走了上百天,就是脚掌上磨出厚厚的老茧,我也不敢停下半步,急急忙忙地跑来见你。但是现在见到先生,我觉得你并不像圣人。老鼠洞里掏出的泥土中有许多余剩的食物,看轻并随意抛弃这些物品,不能算合乎仁的要求;您到处堆满了食物,但是还依然贪心地聚敛财物。”老子听后默默地不做声。

士成绮第二天又来见老子,说:“昨天我挖苦过您,今天我已有所省悟而且改变了先前的嫌隙,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子说:“你所认为的圣人,我从来就不曾奢望过。过去你叫我牛我就称作牛,叫我马我就称作马。如果我真的像你说的那样,人家批评我、而我却不接受的话,那就是罪上加罪了。我顺应外物总是自然而然地接受,我并不是因为要顺应而有所顺应。”士成绮像雁一样侧身而行,不敢正视自己羞愧的身影,蹑手蹑脚地走向前来问道:“修身之道是怎样的呢?”老子说:“你的仪容庄重而严肃,你的眼睛如此专注直视,你的额头高高凸起,你的言论凶猛暴烈,你的体型高大威猛,好像奔马被拴住,身虽休止而心犹奔腾。你的行为暂时有所强制,一旦行动就像箭发弩机,你明察而又精审,自持智巧而外露骄恣之态,凡此种种都不能看作是人的真实本性。如果边境上有人像你这样有意造作的话,他们就叫做窃贼。”

先生说:“道,包容任何大的东西也不会使其本身穷尽,对于任何小的东西也从不遗漏,天下万物都存在着道。广大啊,道包容一切;深遽啊,道不可测知。推行刑罚德化与仁义,这是精神衰败的表现,不是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谁能判定它!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一旦居于统治天下的位置,不是很伟大吗?可是却不足以成为他的拖累。天下人都在奋力争夺统治权力,而至人却不与他们相同,谨慎持守真性,不为外物所吸引而发生改变,审慎地深究事物的本原,持守事物的根本,所以能将天地万物置之度外,而自己的精神不受干扰。与大道相通,与道德相合,斥退仁义,摒弃礼乐,那么,至人的心也就趋于平静了。”

【品读庄子】

做人切忌骄傲

本章节寓言故事写老子顺应外物的态度,同时抨击智巧骄恣之人,说骄傲是修身的大敌。

士成绮本来很有上进之心,不远千里专门找老子学东西,见了老子后却怀疑起来。老子给他上的第一课是漠视他,让他碰钉子。这样做的用意是让他想想当初自己来的原因。第二课是无所谓。老子风趣地告诉士成绮不要拘泥于名。显然是在点他当初来找自己,原本是慕名而来。他以为大名之下必见高人,谁知只是个糟老头。老子打掉了士成绮好名的心,引导他收放自如。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做人切忌骄傲狂妄。

虚荣的驴子

一只驮着圣骨的驴子,一路上看见人们都朝着它顶礼膜拜,不由得意忘形,认为这些礼拜和赞美诗都是献给自己的。有人对他说:“驴先生,你真是太虚荣了,收起你错误的思想吧,人们朝拜的不是你而是圣骨,光荣永远归于圣人,岂是你辈畜生所能盗取?”

愚蠢的驴子啊,竟为别人对圣骨的膜拜而沾沾自喜,却忘记了一旦卸掉身上的圣骨,自己便还是那头灰不溜秋、平凡无奇的驴子。

虚荣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笑、最应当唾弃的品质,却也是缠绕在每个人心上的绳索,它使人们变得骄傲、虚伪,从而无法擦亮眼睛,正确地认识自己。

勇于拿掉身上的圣骨,从别人的眼睛里读取真实的自己吧!哪怕你仅仅是一头驴子。

【原文】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①。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②,释推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③”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④,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研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注释】

①随:源自,出处。②轮扁:制造车轮的人。③糟:酒糟。④徐:宽。

【译文】

世上人们之所以尊贵道,是根据书上的记载,但是书上记载的只不过是言语,言语也有它可贵之处。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表达作者的思想,不过这些思想是不能用语言传授的,但世人看重语言,把它记在书上流传下来。世人虽然看重它,我还是认为它不值得看重,因为它所看重的并不是真正可以看重的。所以,用眼睛可以看到的,是形和色;用耳朵可以听到的,是名和声。真是可悲啊,世人以为得到形状颜色名称声音就足够可以获得其真实的本性。依据形状颜色名称声音确实不足以得到其真实本性,所以,真正知晓的人并不言说,讲说的人并不是真知,而世人又怎能懂得啊!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他放下手里的椎子和凿子走上朝堂,问齐桓公说:“请问,您读的是什么样的书啊?”齐桓公说:“是圣人之言。”轮扁说:“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既然死了,那么您所读的书,不就是古人的糟粕吗?”齐桓公说:“寡人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有什么资格加以评论!如果说的有道理,我可以饶恕你,否则的话就处死你。”轮扁说:“我是从我所做的事来看的。砍削车轮,动作慢了松缓而不坚固,动作快了涩滞而不入木。不慢不快,才能得心应手,口里虽然不能言说,却有技巧存在其间。我不能明确地告诉我的儿子来理解其中的奥妙,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继承,所以我活了七十岁如今还在制造车轮。古时候的人跟他们难以传授的东西一并消失了,那么国君所读的书,岂不是古人留下的糟粕吗!”

【品读庄子】

尽信书不如无书

“轮扁斫轮”的故事被公认为《天道》中最精彩的故事,可与“庖丁解牛”等故事相媲美。这个故事说明,道体至虚,是根本无法用语言文字传达的。执薪求火,火在薪外;执履求迹,迹在虑外,执书求道,道在书外。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为人或者施政,不可死守书本,一味听从前人的说教。为人处世真正的诀窍就像酿酒,能说出来的大概只有糟粕。

古语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规律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拘束于常规,陷入条条框框当中,就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拿到一本书,首先要安静,要用恬淡的心去读;不要急于求成,不要随意给书下评语,因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误解同样多,要学会享受相互尊重的快乐;不要仅仅着眼于文字,要多展开联想,真正的大智慧是无法靠文字记录传承下来的。

沼泽地的错误信息

一个人要穿过一片沼泽地,因为没有路,便试探着走。虽然很艰险,但他左跨右跳,竟也能走出一段,可好景不长,没走多远,便一不小心一脚踏空,沉了下去。

又有一个人也要穿过沼泽地,他看到前人的脚印,心想:这一定是有人走过,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一定不会有错。于是用脚试着踏去,开始觉得实实在在,但最后也一脚踏空沉入了烂泥。

又有一个要穿过沼泽地的人,他看着前面两人的脚印,想都未想沿着走了下去,当然他的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

……

已经不知道是第几个人了。

他看着前面众人的脚印,心想:这必定是一条通往沼泽地彼端的大道。看,已经有这么多人走了过去,沿此走下去一定没错,于是大踏步地走去,最后他也沉入了烂泥。

因为一个人留下的错误讯息,便有了后面的一个又一个前仆后继的“殉难者”,他们是“轻信”的牺牲品。

假如有人对前人的脚印产生过一点点怀疑,假如有人注意到所有的脚印都是有去无回,那么结果也许会好些。只可惜,人们太缺少怀疑精神了,人们太懒于思考了,于是悲剧一次又一次地发生。

天运

所谓“天运”,即各种自然现象无心运行而自动。有所不同的是,在这一篇中,庄子首先从自然发展观的角度提出了对天体认识的有关疑问,庄子关注天地宇宙的运行,认为是“六极五常”作用的结果,还认为统治者的行为应顺应这一自然法则。他强调天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然之道,而帝道、圣道、人道等要效仿天道,因此它们都不能墨守陈规,应与时俱化,绝不滞留于陈规旧迹。

钟泰先生总评此篇说:“此篇之意,全重在一‘运’字。‘运’者,上篇所云‘天道运而无所积’、‘帝王运而无所积’、‘圣道运而无所积’是也。故虽以‘天运’发端,而所论皆帝道、圣道之事,如庄子答太宰荡之问仁、黄帝告北门成之问乐、老聃之两语孔子,皆论圣道之运;师金之答颜渊、老聃之语子贡,则论帝道之运也。而帝道、圣德非有两事,一皆本之天道。故以孔之‘与化为人’终焉。‘与化为人’即与天为人,而不言天而言化者,化则兼天与运二义而有之。天道之活泼泼地,于是乎全盘托出,读者可不加细玩乎哉!”

清代方人杰说:“入理能深,出笔能浅,尚矣,然不足多也。深入精微,曲折尽致而不晦暗;浅出笔墨,情事毕达而不肤漫,斯为多耳。读《天运》篇,知其经营惨淡于心目之间者不知几时,而有此至精至密之作,鬼斧神工未易有也。”

北宋王雾说:“夫无为者,天之妙道也。天道之止于无为,则其道所以不为神。惟能无为而为之,然后道妙而神矣。庄子因而作《天运》篇。”

【原文】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①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②?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仿徨③,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④?敢问何故?”巫咸祒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钟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⑤?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注释】

①意者:猜测。②隆:兴起。③彷徨:来回游荡。④披拂:煽动,操纵。⑤太息:感叹。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