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大全集
3148300000025

第25章 外篇(上)(5)

而且说明邪⑾,是淫于色也⑿;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⒀;说礼邪,是相于技也⒁;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抢囊而乱天下也。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岂直过也而去之邪,乃齐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儛之,吾若是何哉!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注释】

①在:自在。一说是存,存而不论的意思。宥:宽容。“在宥天下”意思是任天下自在地发展,人和事物均各得其所而相安无事,也就是无为而治。②淫:过,超山。③迁:改变。德:常态,指遵循于“道”的生活规律和处世的基本态度。④欣欣:高高兴兴的样子。乐其性:为其性而乐,意思是为葆有真性而欣喜。一说“其”字指代“尧”,跟下句的“其”字指代“桀”一样,亦可通。姑备参考。⑤恬:静。⑥瘁瘁:忧愁的样子。苦其性:为其性而苦,为葆有真性而苦恼。⑦毗(pí):损伤。阳:与下句的“阴”本指日光的向背,引申指气候上的冷暖,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又借此解释事物对立对应的正反两个侧面。⑧章:章法,法度。⑧乔诘:意不平。卓鸷:行不平。“乔诘”和“卓鸷”泛指世上出现的种种不平之事。⑩匈匈:即“訩訩”,喧嚣吵嚷的样子。⑾说(yuè)的:喜悦。⑿淫:沉溺,为之所迷乱。⒀悖:违背。⒁相:助。技:技巧,这里指熟悉礼仪。

【译文】

只听说过让天下在安然的环境下任其自然地发展,不曾听说还要对天下加以治理。所谓的存养其性,是怕人们超越了原本的真性;所谓的固守其性,是怕改变人们自然的常态。天下人不迷乱自然无为的真性,不改变自然无为的常态,哪里还需要统治天下啊?从前唐尧治理天下,使天下人拍手称快,人人乐其本性,这就使本性不得安宁了;当年夏桀治理天下,使天下人痛苦不堪,人人都苦其真性,这就使本性不得欢快了。不安宁与不欢快,都不是人们生活和处世的常态。不是自然无为的天德却可以长久下去的,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人们过分高兴,就会损伤阳气;人们过分愤怒,同样会损伤阴气。阴与阳相互侵害,四时就不会顺应而至,寒暑也就不会调和形成,这恐怕反倒会伤害自身吧!使人喜而忘形,居处没有定规,考虑问题抓不住要领,办事半途而废,杂乱无章,于是天下就开始出现种种不平,而后便出现盗跖、曾参、史蝤等行为。所以说,尽天下所有人的财物来奖励,也不能使他们改邪归正,用尽天下所有的力量加以惩罚,也不能使他们放弃罪恶。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始终是喋喋不休地把赏善罚恶当作当政之急务,他们又哪里有心思去安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真情呢!

而且,如果喜好目明,就会沉溺于五彩;如果喜好耳聪,就会沉溺于声乐;喜好仁爱,就会扰乱人的自然常态;喜好道义,就会违反事物的常理;喜好礼仪,就会助长繁琐的技巧;喜好音乐,就助长了淫乐:喜好圣智,就助长了技艺;喜好智巧,就助长了琐细的争辩。天下人如果能安于自然本性,这八条可以保存,也可以丢弃;天下人如果不能安于自然本性这八条就会使本性纷乱烦扰不得伸舒而扰乱天下。没想到天下人竟会推崇它,爱惜它,天下人竟然被迷惑到如此境地!并不是一代代地流传那样简单啊!还要斋戒一番再谈论,恭恭敬敬地传播它,载歌载舞地欢迎它,然而我对这样的态度和做法又能怎么办呢?

所以,君子与其居于统治天下的地位,不如一切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才能使天下人不丢弃自然的本性。所以,看重自身甚于看重统治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交给他治理;爱护自身甚于爱护统治天下之事的人,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也可以说,君子不显露心中的灵气,不明示自己的智巧,安坐如死尸而神游如龙,似深渊般寂静而深藏惊雷般巨响,从容无为而万物如炊气积累自熟,我哪里有那么多的闲工夫去治理它呢。

【品读庄子】

尊重规律

本节中,庄子论证“在宥”,指出一切人工人为,都会使天下之人“淫其性”而“迁其德”,因此“莫若无为”。庄子提出“无为”的概念、定义、作用、效果和基本的施行方法。“无为”:一切顺其自然,做得恰到好处,使天下人葆有人类自然的本性与真情;看重自身甚于看重统驭天下;爱护自身甚于爱护统驭天下之事;不敞露心中的灵气,不表明自己的才华和智巧,那就会安然不动而精神腾飞,默默深沉而撼人至深;精神活动合乎天理,从容淡泊,顺应自然而让万事万物都像炊烟游尘那样自由自在地游动。

而合乎天理,就是指要合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规律潜伏在事物的过程中,需要人的深度思考去把握。有的人把表象视为本质,把游离在本质上的泡沫,视为总结规律的重要数据,其结果得出的只是反常的规律,而反常的规律一旦被定为某种样板,被自上而下地一层层传达,其槽糕结局是可想而知的。违反规律,不仅是事倍功半高成本消耗的问题,而且最终必然要遭到规律的惩罚。

尊重规律,不仅是事半功倍低成本低消耗的问题,它的行为本身即是良性循环的开始。

不懂规律就会闹笑话

从前,有一家人养了一头奶牛,主人每天都会挤一次奶,供全家人食用。

一天,主人打算在家里宴请客人,然而奶牛每天的奶量实在是有限,不够供众多客人食用,所以他便想可以每天挤下一些奶积攒着,等到请客那天牛奶肯定就会有很多了。可是又一想,离请客的那天还有一个月呢,如果挤下来放到那天,不都要变质了吗?还不如在牛肚里储藏着,到时候又多又新鲜,岂不是更好!

于是他就这么做了,请客的日子来到了,客人们纷纷入座,主人便兴高采烈地跑去挤奶,结果令他大失所忘,一滴奶也没有挤出来。

可笑的奶牛主人不懂得奶牛分泌奶汁是有自身的规律的,人的认识必须符合这个规律,否则,凭想当然办事,就会闹出这样的笑话。

【原文】

崔瞿问于老聃曰①:“不治天下,安藏人心②”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③。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疆④。廉刿雕琢⑤,其热焦火,其寒凝冰⑥。其疾挽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⑦,其居也渊而静⑧,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⑨,其唯人心乎!”

“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⑩,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⑾,矜其血气以规法度⑿。然犹有不胜也,尧于是放驩兜于崇山⒀,投三苗于三峗⒁,流共工于幽都⒂,此不胜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⒃,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⒄;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⒅。于是乎釿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故贤者伏处大山堪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傈乎庙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跋攘臂乎桎梏之间。”

“意,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接槢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注释】

①崔瞿:虎拟的人名。②藏:乃,“臧”字之讹。“臧”:善。③撄(yīng):纠缠,扰乱。④淖约:柔弱美好的样子。⑤康:方正,有棱角,比喻品行端正,不随合世事。刿(guì):割伤。雕琢:犹言刻削。⑥“热”、“寒”分别形容两种截然的心态:情感激动和情绪低落。⑦挽:“俯”字的异体。“挽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抚:临。⑧渊:这里是深沉的意思。⑨偾(fèn)骄:娇矜而不可禁。系:缀连,这里含有拘绊的意思⑩。胈(bá):白肉。⑾五藏:即五脏,这里泛指心胸和思想。⑿矜:苦。“矜其血气”就是说耗费了无数心血。⒀驩:“歡”字的异体,今简化为“欢”。兜:人名。⒁三苗:帝尧时代的古国名,地处南方。三峗:又作“三危”,山名,地处西北。⒂共工:帝尧的水官。幽都:即幽州,地处北方。⒃施(yí):延续。三王:即夏、商、周三代。⒄大德:指人的基本观念和生活态度。⒅竭:尽,“求竭”指永远不能满足。

【译文】

崔瞿子请教老聃,说:“天下得不到治理,怎么能让人向往善良呢?”老聃回答道:“你应当小心谨慎,不要扰乱人心。人们总是在失意的时候表现得很低沉,得志时便表现得趾高气扬,奋发向上。心情有时高有时低,就像被囚禁被杀伤一样,柔弱的就会软化刚强的。这种人平时的刚贞气节已经被消亡殆尽,内心焦急如火,情绪低落时像凛凛寒冰。内心变化格外迅速,转眼间再次巡游四海之外,静处时深幽宁寂,活动时腾跃高天。亢奋骄矜而又不能禁止,恐怕这就是人的内心!”

从前,黄帝用仁义来扰乱人心,尧和舜疲于奔波而瘦得腿上没有肉,小腿上没有毛,用以养育天下众多的形体,满心焦虑地推行仁义,并耗费心血来制定法度。然而他还是未能治理好天下。尧把驩兜放逐到祟山,将三苗放逐到西北的三峗,将共工放逐到北方的幽都,这就是不能制服天下。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天下的人民更是受到了更大的惊扰,下有夏桀、盗跖之辈,上有曾参、史蝤之流,而儒家和墨家的争辩又全面展开。这样一来,欣喜的和愤怒的相互猜疑,愚昧的和聪慧的相互欺诈,善良的和邪恶的相互责难,荒诞的和信实的相互讥刺,因而天下也就逐渐衰败了;基本观念和生活态度如此不同,人类的自然本性散乱了,天下都追求智巧,百姓中便纷争迭起。于是就像斧锯伐木一样来惩罚他们,用绳墨之类的法度来规范他们,用椎凿之类的肉刑来惩处他们。天下因人们相互压榨践踏而大乱,这罪就在于扰乱了人心。因此贤能的人藏身于高山深谷之中,而君王忧愁恐惧地在朝堂之上。当今之世,遭受杀害的人尸体一个压着一个,戴着脚镣手铐而坐大牢的人一个挨着一个,受到刑具伤害的人更是举目皆是,而儒家墨家竟然在枷锁和羁绊中挥手舞臂地奋力争辩。

“唉,实在是太过分了!他们如此的不知道羞耻,如此的不感到惭愧,真是让人发指!我不知道圣智是不是为枷锁上横木,我也不明白仁义是否为镣铐上卯眼,又怎么能够知道曾参和史蝤之流是否为夏桀和盗跖的先声呢!所以说‘只有抛弃圣明和智巧,天下才能得到治理’。”

【品读庄子】

绝圣去知

本节庄子借谈话,说明推行仁义等任何运动,都是扰乱人心,是天下越治越坏的原因。

而庄子主张的“绝圣去知”却不是要人们真的摈弃聪明。上篇《胠箧》中提到:“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一切的把握,都在一个“含”字里。

“绝圣去知”不是要把老百姓都变成一无所知的愚人,庄子其实仅仅是说:不要过度提倡圣德与知识,坏人会以圣德来标榜自己,还会利用知识来提高做坏事的效率;不要过度依赖制度与法规,坏人会挖空心思来钻制度与法律的空子,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要过度炫耀钱财美貌,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疯子的智慧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考察,想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他便觉得这些人疯疯颇顺,行事出人意料,不可思议。

在准备返回时,他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一边愤愤地想,一边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

没想到,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了,教授大为恼怒。正在他一筹莫展、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嘴里哼着不知名的歌曲,他发现了满面愁容的教授,便停下来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虽然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谁知疯子竟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只见他从每个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并用这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感激之余,大为惊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一个教授在遇到紧急困难的时候,解决问题的能力居然不如一个疯子,这确实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聪明的人都有糊涂的时候,所以,请千万不要看轻那愚钝之人的智慧,有时,它会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原文】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①,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②,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③,以遂群生④,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⑤,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⑥。而佞人之心翦翦者⑦,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⑧,筑特室⑨,席白茅⑩,间居三月⑾,复往邀之⑿。

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⒀,膝行而进⒁,再拜稽首而问曰⒂:“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无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昬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注释】

①广成子:传说中的神仙。空同:亦作崆峒,虚拟的山名。②佐:辅助。③官:管,主宰。④遂:顺应,顺着。⑤族:聚集。雨:下雨。⑥益:渐渐。荒:迷乱,晦暗。⑦翦翦:心地狭劣。⑧捐:放弃。⑨筑特室:为了斋戒修身而另辟的静室。⑩席:铺。白茅:祭祀时用于缩酒,这里表示洁身自好。⑾间居:犹言独处;清心养性,因而杜绝与他人来往。⑿遨:请,求教。⒀下风:下方。⒁膝行:意思是用膝盖着地而行。⒂稽首:叩头至地。

【译文】

黄帝做天子十九年,政令通行于天下,他听说广成子在崆峒山上居住,就前往拜见,说:“我听说先生通达至道,请问至道的精髓是什么?我想取天地的精华,促使五谷快点成熟,用来养育百姓。我又希望能支配阴阳,来顺应天下万物,我应当如何做呢?”广成子回答说:“你所想问的,就是道的精髓;你想掌管的,是万物分化的残质。自从你治理天下,天上的云气不等到积聚就会下雨,地上的草木不等到枯黄就凋落,太阳和月亮的光亮也渐渐地晦暗下来。你这个人啊,虽有才智,但是心胸狭窄浅陋,让我如何跟你讲大道呢?”黄帝听了这一席话便退了回来,弃置朝政,筑起清心寂智的静室,铺着洁白的茅草,谢绝交往独居三月,再次前往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