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
3147700000075

第75章 立身要正(3)

孝明帝正光年间,高恭之奉命出使相州(今河北临漳县),相州刺史李世哲为前尚书李崇之子,正在春风得意之时,依仗权势,恣意妄为,置法律于不顾。李世哲强买民房,大兴土木,建造起豪华住宅,高高的尾脊上都仿照宫殿安上了鸱尾形状的装饰,围墙上装有手中持节的小木人,奢侈越礼。高恭之调查清楚后,毫不踌躇,马上绳之以法,命人全部拆毁,并从宅中搜出大量赃物,之后,将详情一一奏报朝廷。

庄帝重掌朝政后,高恭之被授任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御史中尉兼黄门。高恭之在外秉公执法,在内参与决策机密大事,凡有利国利民的事情,决不耽搁,一定向庄帝呈报;见到不当之处,极力劝谏,耿耿忠心,诤诤良言,丝毫没有顾忌。高恭之所选用的御史,都是当时有威望品德高尚的名流。

高恭之处处依法行事,不分尊卑贵贱。仆射尔朱世隆为当朝权贵,气焰冲天。一次,道穆在朝中见朱世隆衣冠不整,有损礼仪。不容分说,当下就弹劾纠正。不过,最值得大书一笔的还是高恭之与庄帝的姐姐寿阳公主的一场冲突。当时,寿阳公主正乘车外出,行至中途,不知何故,随行的卒役不小心触犯了公主,公主命人用赤红大棒殴打不止,并大声斥骂,这样做违反了皇族外出,行必清道的律条。高恭之撞见,上前制止,公主自恃是皇亲,并不把高恭之放在眼里,仍我行我素。高恭之一怒之下,喝令座役用大棒槌破公主的车子。堂堂公主当众受辱,岂肯善甘罢休,把高恭之恨得咬牙切齿,回去就向庄帝哭诉,庄帝倒还明白,也深知高恭之的为人,便安慰道:“高中尉灌廉耿介,他所做所为皆为公事,不宜因私怨而轻易责罚。”过后,高恭之进见庄帝,庄帝特意向他提起了这件事,说:“前日,朕之姊行路时多有冒犯,朕因此事深感惭愧。”道穆见庄帝悉知内情,并不因触犯皇姊而降罪,心中感动,马上免冠叩谢说:“臣蒙陛下恩遇,身为御史,恪守陛下制定的法令,不敢因公主一人而违犯朝廷典章,以至辜负陛下殷殷期望。冲撞公主乃不得已而为之,还望陛下恕罪。”庄帝听罢愈加谦和,笑道:“朕有愧于卿,卿却反来谢朕,真乃朕之贤臣。”

高恭之不因人废法,********法令尊严,即使皇亲公主也不能例外,忠勇可嘉,不愧一耿介之士。耿介之人必忠正无私,唯此方有耿介之语、耿介之举。而庄帝不偏袒皇亲,能识人、信人、用人,不因小失大,就此而言,还是有些眼光和胸怀的。

五、忠贞救国丞相李纲

中国历史上,面对敌人的进攻,宰相的表现是各有不同的。有的是大敌当前而不加理会,照常是醉生梦死,如贾似道之流;有的是投降卖国,以图富贵荣华,如秦桧之流;有的则是束手无策,仓惶逃窜,如蔡京之流。这些人已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被后人唾骂。与此相反,有的宰相则是把祖国安危看得重于一切,高于一切,奋不顾身,忠贞救国,为后代万世所景仰。李纲就是这样的一位。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宋钦宗继位,其时金人已逼近东京。宰相李时中、李邦彦之流主张宋钦宗弃京城而逃。李纲此时为兵部侍郎,他对两位宰相的主张严加驳斥,主张坚守御敌,并自告奋勇地提出:“陛下不以臣庸懦,倘使治兵,愿以死报。”于是,宋钦宗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宰相副职)。次日早晨,李纲入朝,却发现仓惶失措的宋钦宗正准备逃跑。李纲很着急,情急之下,他对禁卫军士兵大呼:你们是守宗庙社稷呢?还是愿意逃跑昵?军士们回答说:愿死守。于是李纲入见钦宗,对其说:“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宋钦宗听了这话,才意识到逃跑说不定也会丧命。于是,“上感悟,遂命辍行。纲传旨语左右曰:‘敢复有言去者斩!’禁卫皆拜伏呼万岁,六军闻之,无不感泣流涕”。

接着,李纲急速布置防守举措,三日之内,战守准备基本完成。金军到达东京城下,见城防坚固,于是用小船沿河而下,进攻宣泽门,李纲指挥军士以长钩搭敌船,投石攻打,金军失败而归。

金军围攻东京,提出了割让三镇等的议和条件,李纲表示反对,但李邦彦、张邦昌主张全部接受。李纲说:“金人所需金币,竭天下且不足,况都城乎。三镇,国之屏障,割之何以立国。”李邦彦却说:“都城破在朝夕,尚何有三镇,而金币之数不足较。”于是,与投降派一鼻孔出气的宋钦宗授给他们带去金营的议和书中,称金帝为“伯大金皇帝”,称自己为“侄大宋皇帝”,宋钦宗还定下原则是:“金币、遣质、更盟,一依其言。”

这时,各地的勤王之兵陆续来到东京,共计二十余万。勤王军中有支山西队伍,首领是姚件平。姚件平于二月下旬率兵夜袭敌营,李纲率诸将相助,双方激战于募天坡。事后,金人责问宋朝此事。宋钦宗、李邦彦一心投降,于是急忙向金人递上三镇地图,并******纲,以讨好金人。

宋钦宗此举激起京城军民义愤。以太学生陈东为首上书皇帝,请求******邦彦,起用李纲,军民出于义愤痛打了李邦彦。宋钦宗在军民的激奋中被迫再起用李纲,李纲被任命为尚书右丞,京城防御史。李纲复职后,即日下令杀敌者厚赏。有了李纲坐镇指挥抗金,宋朝军民英勇杀敌,金人无法攻破东京,只好退兵。

李纲挫败了投降派弃城逃跑的企图,保护了首都军民财产。然而,由于宋钦宗奉行的是投降路线,为了与金人议和,遂于八月初,再次罢免了李纲。以李纲为首的抵抗派全被逐出朝廷。这样,李纲的战守措施被取消,各地勤王之兵更被遣散。金人了解此情后,于同年十二月再次南下进攻东京,宋钦宗的投降换来的不是自己的安康,而是“靖康之祸”。宋钦宗自己酿的苦酒自己吞下了,他与他老爹一起被金人掳掠北去,成为囚徒。

公元1127年5月,赵构被立为宋高宗。李纲由于其在抗金中的特殊作用与声望,再次入朝为相。就任相职前,李纲对宋高宗提出了十议作为治国要务。第一是议国事。李纲说:“能够守而后才能虞,能战然后才能和。现在我军不是不能取胜,要和则不可取。当务之急应先整顿防务,以守为策略方针。”第二是议巡幸。李纲说:“巡幸之地必须要一日之内能到京师,才可安人心。巡幸之地,长安为上,襄阳次之,建康又次之。”第三是议赦令。李纲说:“不久前的赦书,是仿效张邦昌的伪赦令的,赦免了许多叛逆罪犯,是不可行的。应全部改正。”第四是议僭逆。李纲说:“张邦昌身为大臣,不能临难死节,反而昴姓改号,成为金人傀儡,必须依法惩处。”第五是议伪命。李纲说:“国家有难,少有仗义牺牲之人,反而是屈膝投降,做金人伪官的人很多。过去唐肃宗平叛时,将依附叛军的人以六等罪判处,这是应该效法的。第六是议战。李纲说:“军政萎靡,士气不振。应严明军纪,赏罚分明,以鼓舞士气。”第七是议守。李纲说:“敌人狡诈,势必再来。应该沿长江、黄河、淮河布置防御,以防金人来犯。”第八是议政。李纲说:“政出多门,导致朝政紊乱,应该归政于中书。”第九是议久任。李纲说:“靖康年间,大臣更换太多、太快。应该郑重选择贤能之人来作大臣,让他们久居其位,才能得到成功。”第十是议修德。李纲说:“皇上应该提倡孝道恭俭,这样才能众望所归,振兴朝政。”从李纲的十议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纲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心和一片忠心,可以看出李纲是一位多么具有政治眼光的大臣,可以看出李纲所具有的贤相品德与素质。这十议与唐朝年间著名良相姚崇向唐玄宗上的“十要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宋高宗迟迟不惩罚张邦昌,李纲力谏,说:“臣不可与邦昌同列,当以笏击之。陛下必欲用邦昌,第罢臣。”经过李纲苦谏,高宗才同意从朝中赶走张邦昌。李纲主政后,抗战派暂占上风。于是,李纲整顿防务,御敌救民。针对军政腐败的现实,李纲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严申赏罚制度。为防备金兵再次入侵重新调整了防备部署,在沿长江、黄河、淮河设帅府,固定一定数量的军队以资防守,同时在这些地方建造战船,训练水军。由于南宋正规军刚形成,力量不足,李纲主张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于是设立河北招抚司、河东经制司,令两司赴河北、河东招募义兵,共同抗击金兵,并严令:“三省、枢密院置赏功司,受赂乞取者行军法,遇敌逃溃者斩,因而为盗贼者,诛及其家属。凡军政申明改更者数十条。”

李纲的主政,在朝中除弊兴利;在朝外,团结全国军民奋勇抗敌。一时间,朝政出现新气象,民情为之振奋,抗金救国呈现大好形势。

然而,一旦形势有了好转,宋高宗苟且偷安、意图南下的面目又显现出来了。风向一变,投降派的代表人物黄潜善、汪伯彦也竭力攻击李纲,给李纲加上了独擅朝政等十多项罪名。而由于李纲极力反对宋高宗的南下企图,引起高宗对他的不满。结果,与宋钦宗一脉相承,同样昏庸的宋高宗罢免了李纲。太学士陈东、进士欧阳彻上书朝廷,直言李纲不可罢,黄潜善、汪伯彦不可用;要求高宗还都东京,亲征并迎回徽、钦二帝。极端自私而决意投降的宋高宗竟将陈东和欧阳彻斩首。如此一来,李纲殚思竭虑所实施的各项措施被取消。南宋走上了苟且偏安的道路。而李纲在遭到罢免以后,仍然不忘忧国忧民,他对宋高宗说到:“然臣东南人,岂不愿陛下东下为安便哉?顾一去中原,后患有不可胜言者。愿陛下以宗社为心,以生灵为意,以二圣未还为念,勿以臣去而改其议。臣虽去左右,不敢一日忘陛下。”

李纲不愧是中国史上一位杰出的抗金英雄,一位真正忠贞之相。但是这样一位忠贞救国的良相才俊,遇到了宋钦宗、宋高宗之流昏庸无耻的君王,他的一腔报国情、治国愿只能是壮志难酬!然争命于危急之时,尽智于御敌兴国,功虽未成,忠贞为万世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