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
3147700000072

第72章 为官当先为人(2)

傅昭字茂远,是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北)人。傅昭一生经历宋、齐、梁三朝,任过州郡属官、地方长官、朝廷官员,在各种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保持了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可谓深通立身之道。

傅昭的立身之道,概括起来有二个字:一慎,二清。

傅昭的父亲名叫傅淡,在南朝刘宋时以善《三礼》知名,曾任竟陵王刘诞的属官。刘诞谋反,傅淡也受到牵连被杀。当时傅昭年仅6岁,但父亲之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记下了为人须谨慎的教训。后来,司徒建安王刘休仁欲召傅昭为属官,傅昭看到宋朝的政局不稳,没有应召。南朝萧齐永明初年,傅昭长期任南郡王萧昭业的侍读。后来,萧昭业继帝位,他旧时的属僚臣工纷纷争求权宠,唯有傅昭守正无所参入,不求荣耀,仅求保身而已。后来,萧昭业仅当皇帝6个月便被废,傅昭因未卷入这场政治争斗而免祸。南朝萧梁时,有一次儿媳从娘家带回牛肉以孝敬傅昭。那时候有个法令,禁止私自屠宰耕牛。傅昭便对儿子说:“这牛肉吃了则犯法,告发则害了亲家,还是将牛肉收下埋了吧。”傅昭用此法,既保全了自身,又保护了亲家,可见其处事谨慎周到。

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傅昭被任为信武将军,安成(今广西宾阳东)内史。安成郡中有溪无鱼,有一年盛夏,有人献给傅昭一些鱼。傅昭不愿意收,又不愿得罪送礼者,便把鱼放在门边。别人见此,便不好意思再送了。天监十七年(公元518年),傅昭任智武将军、临海(今浙江临海东南)太守。郡中有一处蜜岩,以前各任太守都把此地封为官地,借以收利。傅昭到任,下令勿封,与民同利。

史载傅昭所莅之官,常以清静为政。傅昭居朝廷,无所请谒,不畜私门生,不交私利。其处世立身可谓明智,傅昭得以善终,被皇帝谥为贞子,正是得益于清廉、谨慎这两个立身之法。

五、荀攸自谦不争可避祸

有才能的为臣者,不仅是众矢之的,更容易引起主上的猜疑。如果遇事再自以为是、惟恐落于人后而争之不已,早晚一天会大祸临头。聪明人能够有才而不傲、有功而不骄,内有大智、外示以愚。荀攸正是以这种处世之道在乱世之中、雄主之下得以善终的。

荀攸是曹操的一个谋士,他自谦避祸,很注意掩蔽锋芒。

荀攸自从受命军师之职以来,跟随曹操征战疆场,筹划军机,克敌制胜,立下了汗马功劳。平定河北后,曹操即进表汉献帝,对荀攸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公元207年,曹操下了一个《封功臣令》,对于有贡献之臣论功行赏,其中说道:“忠止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可见在曹营众多的谋臣之中,足见曹操对荀攸的器重了。后来,荀攸转任中军师。曹操做魏公后,任命荀攸为尚书令。

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荀攸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军阀割据,以臣谋主,盗用旗号的事情时有发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专靠搬弄是非而取宠于人。在这样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铲除功高盖主和略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荀彧身为第一号谋臣,因为死保汉室而不支持曹操做魏公,一样被逼迫自杀,别人又当如何呢?荀攸则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的方面,正如文书所载“深密有智防”。

那么,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参与谋划军机,荀攸智慧过人,迭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荀攸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为曹操“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史家称赞荀攸是“张良、陈平第二”。但荀攸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

荀攸大智若愚、随机应变的处世方略,虽有故意装“愚”卖“傻”之嫌,但效果却极佳。荀攸与曹操相处二十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荀攸,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对荀攸的品行,推崇备至,被曹操赞誉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以智谋而明哲保身的结果。

嫉贤妒才,几乎是人的本性。愿意别人比自己强的人并不多。所以,有才能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很多位居高官的人或者尸位素餐,或者“告老还乡”,主要就是因为收敛锋芒,以免成为众矢之的缘故。

六、吕僧珍立身谨慎受皇封

当官处事,一定要诚实,如想偷梁换柱,蒙混过关,万一事情败露,其结果只会罪加一等,而且这也不是修身养性的方法。百种欺诈,不如一实;反复无常,不如开始就注意;疑心太重,不如谨慎;百密一疏,不如少些事情。一般人遇见这种事,往往迷惑而手足无措,都是因为分不清孰轻孰重啊!因此,这个道理如果平时就弄不懂,事到临头再去想,肯定来不及了。古时要拜见别人时,其父兄会以此来教导他;中等以下能力的人,在遇事时怎能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目的呢?只有平时教养有方,才能求得心安才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当官处事,务必诚实。为官之人若是靠欺骗造假来糊弄上司和百姓,其结果最终必定会被识破,那得到的肯定是罪加一等、更严厉的制裁。所以,回归根本的上上之策就是踏踏实实地做人为官。

吕僧珍字元瑜,是东平郡(治今山东济宁市北)范县人,家世居广陵(今江苏扬州)。从南齐时起,吕僧珍便随从萧衍,萧衍为豫州刺史,他任典箴;萧衍任领军,他补为主簿;建武二年(公元495年),萧衍率师援助义阳抗御北魏,吕僧珍随军前往。萧衍任雍州刺史,吕僧珍为萧衍手下中兵参军,被当作心腹之人。萧衍起兵,吕僧珍被任为前锋大将军,大破萧齐军队,为萧衍立下大功。

吕僧珍有大功于萧衍,被萧衍恩遇重用,其所受优待,无人可以相比。但吕僧珍从未居功自傲,恃宠纵情,而是更加小心谨慎。当值宫禁之中,即是盛夏,吕僧珍也不敢解衣。每次陪伴萧衍,吕僧珍总是屏气低声,不随意吃桌上的果品。有一次,吕僧珍喝醉了酒,拿了桌上一个柑桔,萧衍笑着说:“卿真是大有进步了。”拿一个柑桔被认为是大有进步,可见吕僧珍谨慎到什么程度。

吕僧珍因离乡日久,上表请求萧衍让他回乡祭扫先人之墓。萧衍为使其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不但准其还乡,还封其使持节、平北将军、南兖州(治今江苏扬州)刺史,即管理其家乡所在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然而,吕僧珍到任后,平心待下,不私亲戚,没有丝毫张狂之举。吕僧珍的从侄,是个卖葱的,他听说自己的叔叔做了大官,便不再卖葱了,跑到吕僧珍处要求谋个官作。吕僧珍对从侄说:“我深受国家重恩,还没有做出什么事情以为报效,怎敢以公济私。你们都有自己的事干,岂可妄求他职,快回葱市干你的本行吧!”

吕僧珍的旧宅在市北,前面有督邮的官府挡着。乡人都劝吕僧珍把督邮府迁走,把旧宅扩建。吕僧珍说:“督邮官府自我家盖房以来一直在此地,怎能为扩建吾宅让其搬家呢?”遂不许。吕僧珍有个姐姐,嫁给当地的一个姓于的人,家就在市西。她家的房子低矮临街,左邻右舍都是开买卖的店铺货摊,一看就是下等人住的地方。但吕僧珍常到姐姐家中作客,丝毫不觉以出入这种地方为耻。

君子立身处世,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这是封建社会中理想的作人准则。然而,这并非常人可以做到。更有甚者,贵而忘贱,得志便猖狂,恣意妄为,最终身败名裂。吕僧珍可谓深知立身之道的智者,他功高不自居,身贵不自傲。从而使皇帝对他更加信任、放心。吕僧珍58岁时病死,梁武帝萧衍下诏说:“大业初构,茂勋克举,及居禁卫,朝夕尽诚。方参任台槐,式隆朝寄;奄致丧逝,伤恸于怀。宜加优典,以隆宠命,可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常侍、鼓吹、侯如故。”不但如此,吕僧珍还被加谥为忠敬侯。吕僧珍善有其终,当和他立身谨慎是分不开的。

七、岑文本的家教

显达及远、富贵相传,这是人人都盼望的。对那些身享富贵的人来说,这种愿望就更强烈了。他们深知富贵的好处和获取富贵的艰辛,自不愿意自己的子孙把这一切葬送。在此,每个人对儿女的教育都是不同的,其效果也有着显著的差异。贪婪者以搜刮为能,以自私为训,其子孙只会产生出一批纨绔子弟。贤明者知足常乐,以德育人,自甘其苦,言传身教,这对子孙的影响就深刻多了,他们长大后才能独当一面,真正担得起重任,肩负起光耀门庭的责任,并发扬光大。

唐太宗时,岑文本以一介书生的身份,凭其出众的才华,步步升迁,最后被委以宰相的高位。上任之初,朝中大臣纷纷作贺,岑文本家一时车马不绝,门庭若市。

岑文本对此不喜反忧,他对前来作贺的人说:“我刚刚上任,一无政绩,二无贤德,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呢?我今天只接受你们的警告,好听的话就不要说了。”

岑文本的家人见众人悻悻而去,都责怪他不近人情,岑文本便开导他们说:“他们虽是好心,却也难免其中有势利小人,借此攀附。如若皇上借此观察于我,我如此声张,还会有好结果吗?你们要切记:一个人万不可得意忘形,更不可失去应有的警惕;凡事取之实难,失去却在一夜之间啊。”

岑文本的家人自觉门庭高了,便劝岑文本另置大屋,多购产业。岑文本的妻子为此反复说过多次,岑文本就是不肯。他的妻子气得一天不吃饭,还发牢骚说:“你得此高位,就是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子孙谋划啊。现在人人都是这样,你自作清高,苦了自己,还要苦了孩子,遭人讥笑,这是何苦呢?”

岑文本把子女都招到妻子床前,苦口婆心道:“你所说的,都是俗人之见,近则有利,远则有害。想我本是一个读书人,两手空空来到京师,本没有想到得此高位。这固是皇上恩典,也是我勤勉不懈之果。由此可见,一个人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勇于任事、才学为本。我深知此中真意,颇有心得,又怎会学那凡夫俗子之举,广置产业、富贵而骄呢?这只能让你们养尊处优,无有忧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你们的将来,这才是真正的祸患,我怎忍心这样做呢?还望你们明白此中道理,不要再怨怪我了。”

家人深受教育,妻子也理解他了。岑文本特别高兴,他说:“我不置产业,是以子孙为业,这才是最值得炫耀的。”

岑文本这般清醒,唐太宗也对他另眼看待,宠幸不衰。岑文本死后,朝廷又给他在帝陵陪葬的崇高荣誉,以示褒奖。到了唐睿宗时,岑文本孙子一辈的人中,位居高位的达数十人之多,是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倍受世人的艳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