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
3147700000005

第5章 登龙有术——科举进身的谋略(3)

叶向高是万历十一年进士。万历二十六年,叶向高被召为詹事府左庶子,担任皇长子侍讲学士。一踏上仕途,叶向高就表现出了他突出的个人品格,那就是敢于直陈时政。当时矿监税使横行,叶向高大胆上疏,引用东汉王朝积聚钱财灭亡的故事为鉴戒,要求朝廷罢黜矿税。不久,叶向高被提升为南京礼部右侍郎。过了许久,叶向高改任吏部右侍郎。这时的叶向高并没有因为官做大了而减退他对时政的批评,他再次上疏严厉斥责矿税之害。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叶向高晋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王锡爵、于慎行、李廷机同时任命。同年十一月,于慎行去世,王锡爵坚决谢绝出山。第二年,内阁首辅朱虚也去世。次辅李廷机因受到他人的攻击长久闭门不出。叶向高于是独自为相。

十七、马士英中进士

马士英是贵阳人。万历四十四年,马士英和怀宁人阮大铖一起中了会试。又过了三年,马士英成了进士,被授命为南京户部主事。天启时期,马士英被迁升为郎中,历任严州、河南及大同三个府的知府。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马士英改任山西阳和道副使。崇祯五年,进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马士英到任一月,私取府库公币好几千金,用它们来贿赂朝中大臣,被镇守太监王坤揭发,于是被罢官。阮大铖是一个名字被记录在叛逆者档案名册里的人,长期废免职,因避战乱也到达了南京,他和马士英结识,相处得很好。

阮大铖依附于宦官魏忠贤,与霍维华、杨维垣、倪文焕等人结成了死党,创制《百官图》通过倪文焕送到魏忠贤手里。不久,阮大铖被召担任了太常少卿。到京师后,阮大铖侍奉魏忠贤极为谨慎,而他心中暗想道,仅仅这样还不够可靠。于是,阮大铖每次拜见魏忠贤,“每进谒,辄厚贿忠贤阍人。”而在魏忠贤被诛杀后,阮大铖立马写了二疏驰送给了杨维垣。其中一件是专门弹劾崔呈秀、魏忠贤二人的。天启四年以后,祸乱国政者是魏忠贤,而崔呈秀是帮凶;另一件上疏则是说天启四年以前,祸乱国政者是王安,但帮凶是东林党人。并告诉杨维垣根据他收到上疏时的政治形势而决定究竟是上那个疏。当时,杨维垣把东林人士、崔呈秀和魏忠贤等人都视为邪党,这个观点与编修倪元璐抵触,所以得到阮大铖的二件疏文,他十分高兴,喜出望外,便上奏了阮大铖的第二个疏来帮助自己。崇帧祯年(公元1628年),阮大铖被起用为光禄卿。但是就在同年,御史毛羽健弹劾阮大铖结党为奸,朝廷于是就罢免了他的职务。第二年政府审定逆案,阮大铖被贬为民,终至崇祯之世,阮大铖被废弃了十七年不被任用,他郁郁不得志。

农民起义军进逼安徽时,阮大铖避乱居住在南京,招纳了很多游侠之人谈兵说剑,妄图以安边之才能被朝廷重新起用。无锡人顾杲、吴县人杨廷枢、芜湖人沈士柱、余姚人黄宗羲、鄞县人万泰等人都是复社中的著名人士,当时聚集在南京讲学。他们非常痛恨阮大铖,撰写了《留都防乱揭》以驱逐阮大铖。阮大铖很害怕,于是被迫关门谢客,单独与马士英深交勾结。

周延儒奉命内召,阮大铖带着金钱在淮阳拜见周延儒以求洗雪过去的耻辱。周延儒回答说:“我这一次出行,是为东林党人士所推。你的名字被登记在逆案里,恐怕不行吧?”阮大铖沉吟了很久才说“那么就推荐瑶草吧!”瑶草是马士英的别字。周延儒答应了阮大铖的要求。

崇祯十五年(公元1624年)六月,凤阳总督高斗光因为丢失五座城池被逮捕惩治。礼部侍郎王锡衮推荐马士英的才能,周延儒从中进行帮助。于是,马士英便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庐、凤等处的军务。

十八、刘统勋中进士

刘统勋(公元1699年—公元1773年),字延清,号尔纯,清朝名臣,山东诸城县人。父亲刘棨,官至四川布政使。

雍正二年,刘统勋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先后入值南书房、上书房,升任詹事府詹事。

乾隆元年,乾隆帝弘历擢升刘统勋为内阁学士,命他随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考察海塘工程。乾隆二年,刘统勋被授任刑部侍郎,继续留浙江考察。乾隆三年,刘统勋还朝。乾隆四年,刘统勋因母丧离任回乡。乾隆六年,刘统勋服丧期满,回到京师,再次授任刑部侍郎。随后,刘统勋被擢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十九、王士棻进士及第

王士棻(?—公元1796年),字兰圃,清朝陕西华州(今华县)人。

乾隆十九年,王士棻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任刑部主事。此后,历任刑部郎中、刑部员外郎、江苏按察使,而在刑部任职长达三十余年,是乾隆朝最善于断案的刑部官员之一。

王士棻作为一名优秀的刑官,首先表现在敢于严格执法,不避权贵。乾隆四十一年,深得乾隆帝宠信的和坤青云直上,已擢升为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兼总管内务府大臣,又兼步军统领,权力炙手可热。和坤府中的家仆也狐假虎威,仗势欺人。当时,和坤的仆役霸占了通州(今北京市通州)车行,引起州民的公愤,州民联名投诉到刑部。王士棻受理了此案,他明知和坤权势显赫,依然毫不犹豫地将其仆役定罪,判决发配黑龙江戍边服役。有一次,乾隆帝前往碧云寺拜佛,发现寺庙中的池塘干涸,十分惊讶,问其缘故。僧人禀报有人在寺后开挖煤矿,强行调用塘水,导致池塘枯竭。乾隆帝恼怒,下令将主事者逮捕交刑部查办。经审讯,原来是和坤府中的家奴。诸位刑官惧怕和坤,不敢治罪,而王士棻力排众议,坚持要对其依法治罪。乾隆帝过问审讯结果后,责备和坤管教不严,下令将其家奴处以死刑。

二十、陈鸿中进士

陈鸿,字午桥,清朝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

嘉庆十四年,陈鸿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不久,擢升为都察院御史,以刚正不阿闻名。当时,陈鸿赴山西监考乡试,还京后上疏,力陈驿站管理中的诸种弊端,请求完善定例,整肃邮政。

嘉庆二十五年,陈鸿在深入实地调查之后,上疏陈述浙江的水利建设,他指出:“杭州城地处省会,用上下两塘之水,灌溉仁和县、钱塘县、海宁州之田数万余顷。水源出自西湖,但湖区废置,久不治理。水淤草积,塘河津耗,夏旱少雨,上塘枯涸,灾害尤剧。海宁州长安镇为产米之乡,许村黄湾场系产盐之地,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诸郡皆依赖水路运输物产。拟请仿照江苏疏浚吴淞江的成功先例,从民间筹集款项,按田亩比例出资,并饬令浙江督抚实地勘察,亲自督办,凡堤塘闸坝,悉复旧制,使农田旱涝有备。”又建议说:“北方省份可多辟水田,兼收粳稻之利,可使畿辅为沃野,无凶年。”陈鸿的这些意见皆被朝廷采纳。

二十一、林则徐入仕

提起林则徐,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位正义凛然,与英国侵略者顽强斗争的民族英雄,他领导的禁烟抗英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他的名字也因此而家喻户晓。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作为清朝官员中的一位实干家,林则徐已是“贤名满天下”了。林则徐以国事为重,为政一贯勤勉,且锐意改革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政绩显著。

林则徐(公元1785年—公元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竣村老人,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嘉庆十六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自从做官之日起,林则徐就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并表现出一个实干家特有的精神状态。在京城任职期间,林则徐就对当时农业生产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水利极为重视,曾利用京师丰富的藏书及档案,潜心研究畿辅及其他地区的水利问题。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为了推动生产的发展,历朝历代都不得不重视兴修水利,其间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治水专家。林则徐完全可以与他们为伍。林则徐初任地方官时就注意兴修水利,以苏民困。在江苏按察使任上,林则徐更以其实干精神为当地官员所佩服,一致推举他总办江、浙两省七府水利。

二十二、曾国藩入仕

曾国藩(公元1811~公元1872年),字伯涵,湖南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入。道光十八年,曾国藩中进士,入翰林院,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时,清廷震恐。适逢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曾国藩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成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他的祖父曾玉屏是一个拥有100多亩土地的小地主,父亲曾麟书直到43岁才考取了秀才。

不过,传说曾国藩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其曾祖父曾竟希做了一个梦:一条巨蟒盘旋空中,旋绕于宅之左右,接着入室庭,蹲踞良久。老人第二天早晨百思不得其解,随即有家人跑来告诉他:“今早添了一个曾孙了。”老人恍然大悟,认为这新出生的曾孙就是那条蟒蛇投胎,顿时联想起唐朝名将郭子仪出生时,其祖父也曾梦见大蟒蛇进门,因此认为曾家将来也要出一个大贵人。

很快,曾国藩是蟒蛇投胎之说就在当地传开了。事也甚巧,曾国藩生有疥癣,小时还并无多大痒痛。到了35岁以后,随着功名官运逐步高升,他身上的疥癣也随着一天天扩大,奇痒无比。

曾国藩6岁入学,14岁应童子试,先后考了七次,到23岁才成为生员(秀才),次年中湖南乡试第36名举人。28岁到京城会试,考取第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的进士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在发榜之后就会被授职为翰林院的修撰、编修等官。二甲三甲的进士必须通过下面的“朝考”才能进入翰林院,几率不大。曾国藩知道自己名列三甲后很是丧气,当即就想打道回府,因为朋友苦劝才勉强参加了朝考。没想到,曾国藩的朝考成绩出奇的好,随即进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两年之后,授曾国藩翰林院检讨,从此开始了他的京师为宦生涯。

二十三、郭嵩焘艰难中进士

1818年,郭嵩焘出生在湖南湘阴一户地主之家。这一年是清嘉庆二十三年,仍是“盛世”。就在此前,英国于1816年派阿美士德率使团来华要求与中国通商,却被嘉庆皇帝坚拒,因为中国是无所不有的“天朝之国”,荒蛮之地的“狄夷”只能向“天朝”进贡,而无权与位于“天下之中”的中国“互通有无”。

中国,依然沉浸在“华夏中心”论的迷梦中,对正在迅速变化的世界大势毫无了解。谁能想到,“英夷”在二十余年后竟悍然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凭借现代化的船坚炮利打败堂堂天朝之国呢!

与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郭嵩焘从小就受传统教育,走科举功名的道路。1835年,十八岁的郭嵩焘考中秀才,第二年进入著名的岳麓书院读书。强调“经世致用、坚忍不拔、不尚玄虚、摒弃浮词”是湘学传统,历史悠久的岳麓书院一直是湘学重镇。作为“湖湘子弟”,郭嵩焘就受湘学影响不浅,而岳麓书院的学习对他影响更深。但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岳麓书院,郭嵩焘与曾国藩、刘蓉等相识,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气节,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当然,郭嵩焘很可能想不到,与曾国藩的结交将影响到自己的命运。郭嵩焘可能更想不到,这批“湖湘子弟”即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但在传统功名的道路上,郭嵩焘走得并不顺利。虽然郭嵩焘在1837年考中举人,但1838年、1840年接连两次到北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而曾国藩却在1838年考中进士。在失意中,郭嵩焘只得接受友人的推荐,于1840年到杭州给浙江学政当幕僚。这次为幕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埋下了郭嵩焘以后思想偏离传统的变化契机。因为当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浙江地处前线,郭嵩焘“亲见浙江海防之失”,一向为“华夏”所看不起的“狄夷”的船坚炮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郭嵩焘并不甘于游幕生涯,又几次赴京参加会试,终于在1847年第五次参加会试时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但不久的,郭嵩焘的双亲相继去世,依定制他只能回家居丧。

或许,命运一定要安排郭嵩焘登上历史舞台。就在郭嵩焘回家居丧这几年,正遇太平天国起义。1852年,太平军由桂入湘,湖南官兵望风而逃。同样乡居的左宗棠、曾国藩对是否出山镇压太平天国都曾犹豫不决,而郭嵩焘则力劝他们出来建功立业。以后,曾、左都成为功勋赫赫的名臣,郭嵩焘总以自己当年的“力促”为荣。劝他人出山,自己当然也难甘寂寞,随后几年,郭嵩焘一直随曾国藩参赞军务,多有建树,同时在官场中建立了一定的“关系”。1856年年末,郭嵩焘离湘北上,到京城任翰林院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