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
3147700000043

第43章 善待部属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源自《孟子》,清朝重臣曾国藩继承了这一思想,并把它作为对待部属的准则和必须遵守的制度。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九弟来信谈,与之言与人为善、取人为善之道……无论为上、为下、为师、为弟、为长、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则日见其益而不自知矣。”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曾国藩在给部下的一封信中说:“前曾语阁下以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以后望将取诸人者何事,与人者何事,随时开一清单见示,每月汇总销算一次。”

曾国藩驭下术非常强调通过善待部属而得其心的重要性,正如《孙子兵法·地形篇》所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渊;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我国古代不少名将,他们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战无不胜,就是因为他们“视卒如婴儿”,爱护备至,故其部下心甘情愿为之赴汤蹈火,与之同难共死。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如何对待部属?曾国藩在对待部属方面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是与人为善、取人为善、投桃报李,连环相生,一句话就是善待部属,多为部属着想。

曾国藩帮助部下建功得赏,举荐升迁;僚属部下也帮助他扶危解困,兴旺发达。于是,湘军这个上不了台面的临时群体,才发展成为一个和衷共济、互相映衬、充满活力的战斗群体、使其“事业”的“雪球”越滚越大。曾国藩成大事的经验之谈是:要想取人为善,首先得先与人为善。正是由于曾国藩这种与人为善、好事想着部属的做法,才使得他摆脱了在家守制的不利局面,重新出山执掌权柄。

曾国藩在家守制的一年多时间里,湘军与太平天国的战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曾国藩离开江西时,太平军与湘军正处于相持苦战,九江、吉安、瑞州等城尚在太平军手中。但是,由于太平军的内讧,石达开先是离开湖北战场,后又率太平军精锐出走,湖北、江西的兵力大部跟随石达开而去。湘军乘机攻陷九江、瑞州、抚州、湖口、临江等要地,湖北方面的武昌等城也再度为湘军攻陷。湘军控制了两湖、江西的绝大部分地区,开始向安徽进攻。

由于湘军作战有功,其将领们一个个升官晋爵,今非昔比。到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胡林翼加太子少保;杨载福官拜提督;李续宾也官至巡抚,赏穿黄马褂。其他将领,也都得到相应的官衔。然而,在籍守制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却仍然是原来的侍郎官衔。曾国藩虽说是信奉老庄处世之道,但相比之下也太悬殊了,心里不免激愤不平。在写给曾国荃的信中说:“愿吾弟兢兢业业,日慎一日,到底不懈,则不特为兄补救前非,亦可为吾父增光泉壤。”还说,湘军官员都“大有长进,几于一日千里,独余素有微抱,此次殊乏长进。”曾国藩亲手创建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立下殊勋,将领们升官扬名,他自己却在关键时划离开了战场,自然也就失去了立功扬名、光宗耀祖的大好机会。主帅离开了战场,前线将士却取得了重大胜利,这对守制欲复出的曾国藩来说实在太不利了。

想到这里,曾国藩后悔当初非要回家守制。曾国藩曾想给咸丰帝上奏折,要求马上返回战场,但碍着面子,毕竟拿不起写折的笔。

不过,湘军在曾国藩守制的一年多时间,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实则是由于太平军上层的内讧提供的大好机会。而湘军毕竟是曾国藩亲手创建,湘军将领大都是曾国藩亲自选拔和培植,曾国藩湘军统帅的地位无人能代。曾国藩虽然家居一二年,湘军将领仍与他保持密切联系,曾国藩实际上在暗中遥控湘军。在作战中,别的人很难统一指挥。因此,由曾国藩保奏而升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时刻想着让曾国藩出山。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石达开率二十万大军出走,由江西的饶州、广信转入浙江,攻占了浙江的常山、江山等地,并对衢州发起攻击。胡林翼于咸丰八年三月二十九上奏请求起复曾国藩带湘军进援浙江;湖南巡抚骆秉章也推波助澜,于五月二十五日上奏。咸丰帝看到形势又紧张起来,环视周围,的确无将可用,因此不得不再次起用曾国藩。遂于五月二十一日即在骆秉章出奏之前发布了起复曾国藩,令其率兵援浙的谕旨。

曾国藩于六月三日接旨后,再不提任何条件,即于六月初七日离开荷叶塘,赶赴战场,再度出山率领湘军作战。

曾国藩此次能够再度出山,固然是因为大清王朝无将可调,而最主要的还是得益于昔日部下的鼎力相助,给他创造了非出山不可的绝好机会。所以,曾国藩才深有感触地说:“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熏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然徒与人,则我之善有限,故又贵取诸人以为善。人有善,则取以益我,我有善则与以益人。连环相生,故善端无穷;彼此挹注,故善源不竭。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学,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一个成功者,需要的是善心,还是恶意?其中的枢机全在于个人的把握。曾国藩驭下术只是提醒人们:为了让部属心服,诚心诚意为你所用,要尽可能善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