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
3147700000117

第117章 千古第一权奸的下场(1)

秦桧作为历史上头号奸臣的形象已经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扎根,从高宗赵构制造“莫须有”冤狱的帮凶,到独掌相权19年,秦桧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最全面地诠释了“奸臣”的含义,从而将自己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曾经力主抗金兵

秦桧的早年生平已经不可详考,现在能够确切知道的是,秦桧字会之,生于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秦桧的家世还是比较清白的,祖上多是不得志的下层文士,到他父亲这一代才开始做官,不过也只是做到县丞、县令之类的小官。秦桧在他25岁那年,也就是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登第,补密州教授,任太学学正。如果不是那场金兵南下导致的历史巨变,秦桧或许就会默默无闻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国四太子完颜宗弼率兵南下,北宋陷入危急关头。鲜为人知的是,秦桧此时还是一个主张抗金、反对割让领土的坚定抗战派。金人要求割地,宋钦宗召开廷议,群臣之中70人主张割地,36人反对,而秦桧是这36人的一个。秦桧在艰难的时局中,反对割地称臣,反对金人扶植的傀儡张邦昌称帝,主张保存赵氏,在危难的国势中显示出过人的见识和才干,从而得以步步高升,从太学正一直做到御史中丞,而且在士林中的威望甚高。

秦桧坚决的主战立场也给他带来了灾难,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一月,金兵攻破汴梁,一举灭亡北宋,把北宋王朝的两位皇帝徽钦二宗、皇后、太后以及王公大臣一万多人全部掳到北方,这就是“靖康之耻”。秦桧因其主战派立场也被金人掳走,在金国过了数年的囚徒生涯。

由于缺乏史料,秦桧在这几年被掳掠的生活已经无从知晓,只知道他被金太宗赏给自己的堂弟挞懒为奴,为挞懒所赏识。可以肯定的是,秦桧正是在这段时间由一个抗战派蜕变成奴颜婢膝、觍颜事敌的汉奸。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挞懒南侵,秦桧作为随军转运使随行。十月,秦桧偕同老婆王氏弃金归宋。秦桧本人声称是在被俘虏的时候将看守的金兵杀死才逃回来的,然而这种说法受到质疑:为何只有他一人归来?从北方到南方千里迢迢,怎能如此安稳地逃回,并且连老婆和仆人都一起带回来?但已经成为皇帝的高宗赵构十分高兴有这样一个可以与金国上层统治者交涉的人,认为他对自己的求和政策大有裨益,于是秦桧一回南宋就被任命为礼部尚书,次年(公元1131年)即成为参政知事,同年拜丞相。

二、曲意求和震朝纲

根据史书记载,南宋政府虽几次派代表与金朝谈判,但仍是一边防守,一边议和。而专与金人议和的过程,实际是从秦桧开始的。

秦桧掌权之后,立刻开始兜售他“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政治主张和“和议保全”的外交政策。这是极为阴险毒辣的诡计,因为南宋初年政府军队中的将领和士兵,如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张俊、刘锜、杨存中等人无一不是北方人,而绝大多数士兵出生在陕西、河东和河北。也正因其如此,公元1129年2月,金人攻陷扬州城时在城内揭榜,要“西北人从便归乡”,其用意就是要瓦解南宋的武装力量。其次,这将使得华北和中原的居民,不论遭受到敌伪何等奴役,也不敢投奔南宋境内,因为投奔过去最终也还得被遣送回来,也就等于替敌伪安定了社会秩序。最后,等于承认了华北和中原之地正式归于敌伪所有,恢复失地之事再不容提及了。

因此,这一方针一经提出,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连宋高宗也认为“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在这一情况下,南宋谏官上奏章说:秦桧专主和议,阻止恢复,植党专权,渐不可长。

秦桧一当上宰相,就对他的同党大肆封官委职,排斥异己,随他回到南方的王安道、冯由仪等人均封侍郎以上高职,就连为他操橹的水手孙靖也当上了承信郎,而与他同掌相权的吕颐浩却被排挤出朝廷。秦桧在朝廷任职时间不长,根基还不稳,各种行为又太露骨,终于招致人人侧目,纷纷指斥秦桧是奸相,此时朝中主战派占了上风,众臣群起而攻之,高宗下旨罢免秦桧,永不录用。

秦桧被罢官,失去权位,求和投降的政策一时难以实现,于是他开始静观宋金政治风云的变幻,伺机东山再起。这时情况也起了有利于秦桧的变化,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粘罕死,主张和谈的挞懒得势,而此时入相的张俊和赵鼎却因为政见不同产生摩擦。平心而论,两人都有能力,虽然一个主战,一个主和,但只是为对抗金国而有策略上的不同,然而两人却因为党争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那就是使秦桧复起。张俊认为秦桧有才,在赵鼎被罢相之后,他被秦桧的奉承所迷惑,居然推荐秦桧当上了枢密使。后来张俊因为举措失当,导致发生淮西叛变事件被罢相,赵鼎重登相位,排斥了张俊一党,却也认为秦桧可堪大用。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三月,高宗与赵鼎讨论秦桧可否再任右相的问题,问赵鼎:“秦桧在枢密府很长时间了,会不会有冤心?”赵鼎说:“桧大臣,必不尔。然用之在陛下尔,况自有阙。”于是,秦桧再进为右相,主持与金人和议。在和议问题上赵鼎又首鼠两端,一再退让,最后因为让步太多不得不于这年十月罢相。自此,秦桧得以专权19年,最终使南宋成为一个不思进取的偏安政权,而张俊和赵鼎也因为这个决定而让自己留下了千古骂名。

秦桧的再次上台标志着宋高宗彻底走向求和妥协道路的开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宋高宗不顾主战派的坚决反对,终于达成了金、宋两国和议:金归还宋徽宗的灵柩,送皇太后回国,并册封赵构为大宋皇帝;宋对金执臣子之礼,每年向金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并割让黄河以北的广大地盘给金以为报答;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由于金使要求赵构以臣礼签字,无奈之下秦桧代替宋高宗跪在金使面前,签署了这个卖国条约。

三、千古奇冤莫须有

宋金和议达成不到一年,金统治集团内部就发生了政变,对南宋主张用诱降讲和策略的挞懒被杀,主战派完颜宗弼(兀术)上台。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撕毁和约,以宗弼为统帅,挥军直取河南、陕西。绍兴十年八月,南宋军队与金兵激战,张俊在长安取胜,韩世忠在洳镇得胜,而岳飞更是在河南六战六捷,于河南朱仙镇大破金兀术的精锐部队“拐子马”,兵锋所指,中原震动,就连在太行山专与南宋作对的农民起义军也加入了抗金行列。岳飞更是豪气冲天地激励将士:“攻下黄龙府(金国国都,在今吉林农安),与诸君痛饮!”连河北的伪政权、金国的贵族都准备卷起细软逃往金国腹地。在此形势下,收复失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此关头,赵构、秦桧却一天之内连下12道金字牌(用木牌朱漆黄金字,使者举牌疾驰而过,一天要走五百里,用它传送最紧急的军令诏令),急催撤军,岳飞愤慨地哭着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忍痛下令退兵,人民拦马痛哭,岳飞悲泣。在退兵之后,收复的失地又相继沦陷。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四月,秦桧唯恐韩世忠、张俊、岳飞三人难于驾驭,就想法收回他们的兵权,以扫除不利于他投降活动的障碍。于是,秦桧密奏高宗召三大将韩世忠、张俊、岳飞入朝,“论功行赏”。韩世忠、张俊被任命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枢密使、枢密副使都是负责军国要政的),明升官职,实解兵权,同时还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宋代自宋太祖以下就有猜忌武将的传统,这实际上又一次重演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做法,但这一次金朝指名要杀岳飞,否则不予议和。于是,绍兴十一年九月,秦桧按金人授意,兴起岳飞之狱。秦桧派爪牙万俟卨收集伪证,组织狱词,罗织罪名,又串通张俊,收买、勾结岳家军重要将领张宪的部将,诬告张宪欲据襄阳为变,以谋恢复岳飞兵权,张宪遂被捕入狱,岳飞、岳云父子也被送大理寺(南宋最高审判机关)讯问。经过两个月的审问,秦桧一无所获,但又不知怎样处置岳飞,这时他老婆王氏说道:“捉虎容易放虎难。”一言提醒了秦桧,于是秦桧决定杀掉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