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
3147700000112

第112章 刘晏、杨炎悲剧人生(2)

杨炎将国家赋税从归皇帝私有、由宦官掌握的大盈库收归国库大藏库,恢复了安史之乱前国家公赋与皇帝私藏分管的制度,维护了国家公赋收支独立的原则。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杨炎主持在全国施行两税法,他提出与西周以后的“量入为出”原则相对立的“量出为入”的财政概念,并主张“人无丁(丁男)、中(中男),以贫富为差”,作为两税法的课税基础,抛弃了唐代原来以人丁为征课标准的租庸调制,以土地、业产等财富的多寡,按每户的贫富差别进行课征。这使得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计资而税的两税法代替西晋以来计丁而税的制度,是一项带有划时代意义的措施,在中国财政思想史上是一个大突破。两税法还采用以钱定税的原则,除谷米外,均按田亩计算货币缴纳,反映了唐代中叶货币经济的发展。两税法大大简化了税制,便利了租税的征收,免去了税吏许多催索的苛扰,不但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而且也减轻了人民负担。杨炎的两税法起到了为国理财的作用,使唐王朝的财政状况从此大大好转。新法实行当年,计收“钱二千五十余万缗,米四百万斛,以供外;钱九百五十余万缗,米一千六百余万斛,以供京师”。杨炎的改革实现了“赋不加敛而增入”,刘晏与杨炎的措施一起,为大唐元气的恢复起了重大作用。

杨炎出手不凡,当时人都以贤相相期许,但是狭隘的心胸和强烈的报复心却让他走上了历史的反面,他处心积虑想要扳倒刘晏,置对方于死地。

三、复兴之梦随天才而去

德宗即位以后,刘晏长期执掌财利的权柄,被同僚所妒忌,不少人上书认为刘晏的转运使一职应当免去。德宗心里有一个疙瘩,那就是父皇唐代宗曾宠信独孤妃,宦官刘清潭与京兆尹黎干曾合谋欲立韩王李会迴为太子,取代自己,这时有流言说刘晏曾经秘密上表劝说代宗册立独孤妃为皇后。杨炎出任宰相以后,在德宗面前流着眼泪说:“刘晏与黎干、刘忠翼(即刘清潭)同谋,我作为宰相,不能声讨他,真是罪该万死。”另一位丞相崔祐甫说:“这件事并未搞清楚,既然陛下已经以广阔的襟怀实行了大赦,就不应该再来追究这些不实之辞。”杨炎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提出建议:“尚书省是国家大政的根本,近来设置诸使职,分掉和侵夺了尚书省的权力,现在应当恢复原有的制度。”德宗听从了杨炎的建议,诏令全国钱谷都要交给金部、仓部管理,免除了刘晏转运、租庸、青苗、盐铁等使职。

停罢刘晏诸使并未达到杨炎复仇的目的,刘晏依然身居相位,仍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杨炎怎肯罢休,又在刘晏办理了交接手续过程中寻找陷害之机。一个月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二月,刘晏如期办理交接手续。杨炎借口说刘晏交接的账目与实物不符,有涉嫌贪污的罪名,利用德宗对刘晏的忿恨,“贬刘晏为忠州刺史,中官护送”。忠州在今天的四川忠县,当时已属边远地区。

刘晏虽已外贬,杨炎仍不肯善罢甘休,他得知庾准往日与刘晏有私怨,就把他擢任荆南节度使。庾准按照杨炎的意图,诬奏刘晏曾致书朱洮,语言怨望,并召集士卒,擅取官物,胁迫诏使,阴谋作乱,杨炎还出庭作证。已经对刘晏产生嫌隙的德宗于是遣使者到忠州缢杀刘晏。刘晏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七月被杀,时年66岁。过了19天,德宗才颁下赐死诏书,公布其所谓罪恶。

杨炎杀害刘晏后仍不罢休,又把他的妻子李氏及长子刘执经、次子刘宗经充军岭南,刘晏部属受株连者数十人,杨炎“诬晏杀之,朝野侧目,天下以为冤”。

德宗和杨炎没有想到杀害刘晏竟遭如此公愤,更没想到赐死刘晏敕文中的贪污罪名,纯属诬构栽赃的陷害。按照杨炎的想法,刘晏掌管天下财赋二十余年,经手财物亿万,必有索赃纳贿的行为。杨炎派人前去抄刘晏的家,满以为从中可以找到诬陷刘晏、证实刘晏贪污的材料,结果抄来抄去全部家财只有“杂书两车,米麦数斛”,以及家中一些破旧什物,连派去抄家的人都不能不叹服刘晏的清廉。

杨炎杀掉刘晏以后,朝野震动,朝野之士都对他既畏惧又愤恨。淄青节度史李正己屡次上表请问刘晏何罪,讥讽贬责朝廷。杨炎害怕,便派遣亲信分别到各道去,名义上是前去安抚地方,实际上是让他们暗中告诉节度使:“刘晏昔日勾结并依附奸佞邪恶之人,请求册立独孤妃为皇后,是皇上自己憎恶他,因而杀了他。”惶恐不安的杨炎又犯下一个致命错误,皇权时代只有臣下代君主受过的,哪有将责任推给皇帝的?德宗听到这些传言,对杨炎十分厌恶,由此便有了诛杀杨炎的意图,只是尚隐忍着没有发作。很快,德宗调任杨炎为中书侍郎,提升卢杞为门下侍郎,二人都为同平章事,不再专门任用杨炎了。

卢杞的爷爷是唐玄宗时的宰相,以忠正廉洁而著称,从不以权谋私,清廉方正,是位颇受时人敬重的贤相。卢杞的父亲卢奕也是一位忠烈之士。卢杞在平日里不注意衣着吃用,穿的很朴素,吃的也不讲究,人们都以为他有祖风,没有人知道卢杞则是一个善于揣摩上意、很有心计、貌似忠厚、除了巧言善辩别无所长的小人。

与卢杞同为宰相的杨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财能手,他提出的“两税法”对缓解当时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的史学家评论杨炎说:“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可见杨炎确实是个干练之才,受时人的尊重和推崇。此外,杨炎与卢杞在外表上也有很大不同,杨炎是个美髯公,仪表堂堂;卢杞脸上却有大片的蓝色痣斑,相貌奇丑,形象不堪。

然而,博学多闻、精通时政,具有卓越政治才能的杨炎,虽然有宰相之能,性格却过于刚直。特别是对卢杞这样的小人,他压根儿就没放在眼里。两人同处一朝,共事一主,但杨炎几乎不与卢杞有丝毫往来。按当时制度,宰相们一同在政事堂办公,一同吃饭,杨炎因为不愿与卢杞同桌而食,便经常找个借口在别处单独吃饭,有人趁机对卢杞挑拨说:“杨大人看不起你,不愿跟你在一起吃饭。”

相貌丑陋内心自卑的卢杞自然怀恨在心,便先找杨炎手下亲信官员的过错,并上奏皇帝。杨炎因而愤愤不平,专门找卢杞质问道:“我的手下人有什么过错,自有我来处理,如果我不处理,可以一起商量,你为什么瞒着我暗中向皇上打小报告!”弄得卢杞很下不来台。于是,两个人的隔阂越来越深,常常是你提出一条什么建议,明明是对的我也要反对;你要推荐那个人,我就推荐另一些人,总是较着劲、对着干。

卢杞与杨炎结怨后,千方百计谋图报复。卢杞深知自己不是进士出身,又面貌奇丑,才干更是无法与杨炎相比,但他极尽阿谀奉承之能,逐渐取得了唐德宗的信任。

不久,节度使梁崇义背叛朝廷,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前去讨伐,杨炎不同意重用李希烈,认为此人反复无常,对德宗说:“李希烈这个人,杀害了对他十分信任的养父而夺其职位,为人凶狠无情,他没有功劳都傲视朝廷,不守法度,若是在平定梁崇义时立了功,以后就更不可控制了。”

然而,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谁知,刚直的杨炎并不把德宗的不快放在眼里,还是一再表示反对用李希烈,这使本来就对他有点不满的德宗更加生气。

不巧的是,诏命下达之后,赶上连日阴雨,李希烈进军迟缓,德宗又是个急性子,就找卢杞商量。卢杞看到这是扳倒杨炎的绝好时机,便对德宗皇帝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徘徊,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以后,再重新起用,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这番话看上去完全是为朝廷考虑,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德宗皇帝果然信以为真,就听信了卢杞的话,免去了杨炎的宰相职务。就这样,只方不圆的杨炎因为不愿与小人同桌就餐而莫名其妙地丢掉了相位。

从此,卢杞独掌大权,杨炎可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了,他自然不会让杨炎东山再起,便找茬儿整治杨炎。杨炎在长安曲江池边为祖先建了座祠庙,卢杞便诬奏说:“那块地方有帝王之气,早在玄宗时代,宰相萧嵩就曾在那里建立过家庙,因为玄宗皇帝曾到此地巡游,看到此处王气很盛,就让萧嵩把家庙改建在别处了。如今杨炎又在此处建家庙,必定是怀有篡权夺位的谋反野心!近日长安城内到处传言:‘因为此处有帝王之气,所以杨炎要据为己有,这必定是有当帝王的野心。’”

什么!杨炎有“谋反篡位”之心?岂能容之!于是,在卢杞的鼓动之下,勃然大怒的德宗皇帝,便以卢杞这番话为借口,将杨炎贬至崖州(今海南省境内)司马,随即下旨于途中将杨炎缢杀。唐代著名经济改革家、两税法的创始人杨炎就这样被冤杀于荒野,年仅55岁。此时,距离刘晏之死不过一年多的时间。

杨炎追随元载,被贬复起用为相后从个人恩怨出发,打击报复刘晏,引起了人们的不满,遂中奸计而招致杀身之祸。两位大唐帝国最杰出的理财家就这样因为相互之间的政治斗争而先后死去,帝国再现盛世的希望至此也成了永远不可企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