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
3147700000105

第105章 兰谱上的兄弟

清代官场中甚为流行拜把子的结交方式,以此作为依附攀援、拉拢关系的重要手段。民国初年,陈栩评论小说《如此官场》时云:“前清奥援(指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每托同谱(即拜把子)。”拜把子,即拜把兄弟,又叫“义结金兰”、结金兰之盟。拜把子要办“换帖”手续,即结拜的双方要互换一份称为盟帖、宪帖、兰谱的书面文契,盟帖上写有结拜人的姓名、年龄、籍贯、生辰八字和家庭主要成员的姓名、官爵、职业等,并写明“因交情日笃,友谊深厚,愿结拜为异姓兄弟”云云。落款是结拜日期和结拜人签名盖章或按手印。换帖手续完成后,双方就成为把兄弟,又叫谱兄弟、盟兄弟、血兄弟等。如未举行换帖手续,仅口头表示愿结为兄弟,则称为口盟兄弟。拜把子古已有之,是一种普遍流行的社会习俗。官场中盛行拜把子,反映出官场中盛行拉拢攀援之风。

《歧路灯》里说到清代官场上拜把子之风的盛行:“如今世上结拜的朋友,官场上不过是势利上讲究,民间不过在酒肉上取齐。若是正经朋友,早已就不换帖了。”为了拉拢关系、依附攀援,很多清朝官吏都使用过拜把子的方式。乾嘉时,和珅权倾一朝,有些督抚为了依附巴结和珅,便与和坤府中的司阍结为把兄弟,以便其能为自己说好话。咸丰时,陕甘总督乐斌手下有一群品行不端的僚属,他们相结为把兄弟,互为党援,合伙做恶。如笔帖式长祥与乐斌的幸奴陈二结为兄弟,陈二便为长祥能当上知县到乐斌那里去游说;又如陈二、臬司明绪、幕友彭沛霖、道员恩麟、和祥等人互相结为兄弟,排挤正直的官员张集馨。晚清,胡林翼初授湖北巡抚,驻师江南,官文以将军代理总督,驻江北。两府将吏颇为不和,胡林翼很害怕官文,便渡江谒见官文,结为把兄弟,执礼甚恭。袁世凯为了巴结大太监李莲英,也与之结为把兄弟。

拜把子者虽然自称结拜是“因交情日笃,友谊深厚”,但实际不过是“以势相结”,“是势利上的讲究”。虽然彼此称兄道弟,但常常是互相利用,而决非真正的朋友。清代官场上流行的“缴帖”规矩就很能说明拜把子的不牢靠。“缴帖”规矩是:甲乙二人结拜为兄弟后,如果后来甲贵乙贱,二人又恰好同在一地做官,为上下级关系,即乙受辖于甲。那么,乙就必须将当初换帖时所藏的甲的盟帖缴还于甲。缴帖以后,乙便不能再与甲称兄道弟,而只能行官礼了。也就是说,二人的把兄弟关系就此解除了。吴趼人的《俏皮话》写了一则题为“狗懂官场”的寓言,借说狗也懂得“缴帖”,讽刺了官场拜把子的虚伪性:有个耍猴的人疏于防范,让猴逃走了,所养的狗也随猴逃走。于是猴与狗成了患难之交,彼此换帖结为把兄弟。一天,猴蹲在辣椒树下,一个鲜红的辣椒恰巧落在猴头上。狗见后,急忙将换帖时所藏的猴的盟帖顶在头上,对着猴叩头请安,声言要缴帖。猴问原因,狗说:“如今大人高升了,戴了红顶子,卑职照例缴帖。明日卑职再送一份门生帖子过来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通过描写清代官场中存在的把兄弟之间互相出卖、嫌把兄弟穷而不承认有换帖关系等“怪现状”,深刻地揭露了拜把子的虚伪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