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3146300000014

第14章 爸爸妈妈从不打骂我

在我们国家,一直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说法。在这种观念下,训斥、打骂孩子的想象很普遍,并且一直延续着。经常受训斥、挨打的孩子在心智上相比于正常的孩子有着很大的差别:他们的概念不清,大脑相对而言比较糊涂,他们对外在的事物过分敏感,同时,记忆力较弱,看待事物容易失于偏颇。

而那些在爱和宽容中成长的孩子烟味区分能力没有受到伤害,他们对事物的比我清晰、准确,并能很好地确定下来。

在很多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父母打骂孩子是违法的行为。例如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在新西兰,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父母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父母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英国父母基本是爱孩子的典范。他们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又绝对不溺爱孩子。

有个在美国生活过的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

他的邻居是中国移民,那家的儿子犯了错误,被老师找到学校。回来后,爸爸就把儿子打了一顿。这在我们国家大家都会习以为常,但这发生在美国。于是,警察来把父亲带走快了,交了保释金后才被放回来。父亲这个气啊,想再打孩子,可是又怕再次被抓,只好作罢。

在我们周围,常可以见到打骂孩子的现象。记得有次我们请同事一家吃饭,他家跟我女儿同岁的儿子不想去,孩子的爸爸可能觉得比较丢脸,非要孩子去。父子俩就“杠”上了。爸爸没办法,打了孩子几下,孩子躺在那里边哭边喊:“你打啊,打死我得了!……”爸爸更是没了招,最后弄得不欢而散。其实,孩子也是一个人,父母打孩子多半是因为说服不了孩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可以打,另外,还因为孩子还小,没有还手的能力。

我要说的是,打孩子的家长是失败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论,绝对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一种说法。许多事实都已经证明了沟通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而不是打出来的,体罚出来的。

如果孩子经常挨打,性格就会变得比较孤僻,不愿意和其他孩子玩儿。和别的孩子相处时,也会以打架的方式解决问题。孩子步入社会后,与别人相处时会遇到很大的心理障碍。父母动不动就打孩子,会让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说谎。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就瞒,能骗就骗。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父母发现。为惩罚孩子说谎,父母态度更加强硬;为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于是就形成“恶性循环”。还有一些常挨打的孩子害怕父母,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都乖乖服从。在这种“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失去个性,变得自卑、懦弱、被动。尤其恶劣的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孩子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

“小豆,赶紧把沙发上收拾一下,你看看,都是你的书,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了!”女儿喜欢窝在沙发里看书,而且每次都是抱出来一摞。

……

没有任何反应。

“喂!杜小豆!听到没有?”我提高了声音。

“哦。”正津津有味看着《海贼王》的女儿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

“嘿!再不动我打你去了啊?”收拾一下用不了两分钟,她非得磨蹭。

“不要!”她说得特快、特利落,两个字发成了一个音“biao”。

我一下给气乐了。每次我说“打你了啊”,她都迅速地接“biao”。“那你还不快去?是不是等我发火?”

“这就去——您怎么回事?小宇宙要爆发啊?”她一边收拾,一边不满地抱怨。很多时候,我都会被她给气乐。

不打骂孩子并不是说可以斥责、讽刺、挖苦孩子。

唇枪舌剑的责骂比鞭打对孩子的伤害更大,那不仅仅是身体的伤害,更是对心理的伤害。在父母的责骂中,孩子无所适从,小时候会胆怯,长大后会逆反。这种伤害对孩子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他们人格的不健全。

不够和善的话就像钉子钉入到坚硬的木头中一样。钉子可以拔出,但窟窿却永远存在。

在一些公共场合,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对“不争气” 的子女出言训斥与嘲讽,父母(常常是妈妈)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这样的结果是摧毁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的自信,扼杀了孩子的智慧。

会对孩子心灵造成伤害的话语:

☆ 恶言:如“笨蛋”、“傻瓜”、“蠢东西”。

☆ 轻蔑的语言:如“你真没用”、“废物”。

☆ 过分责备的语言:如“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呢”。

☆ 压制的语言:如“闭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 强迫的语言:如“你必须……”、“我说不行,就不行”。

☆ 威胁的语言:如 “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去吧”。

☆ 哀求的语言:如 “求求你别这么做好吗”、“乖”。

☆ 抱怨的语言:如 “你做这种事,真令我伤心”、“你怎么又……”。

☆ 贿赂的语言:如 “你若考100分,我就……”。

☆ 挖苦的语言:如 “就你能”、“显你”。

很多教育专家都提出要多给孩子鼓励。见到孩子的长处就要鼓励,要表扬,即使孩子犯错误,也不要责骂他,要给他指出错在那里,并讲清道理。这些孩子是会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