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3143500000066

第66章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之交际篇(1)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断言:一个人事业之成功,30%取决于才能,而70%则取决于其交际能力的大小,即能否与人、与人群进行十分妥善的协调。随着孩子的成长,所接触的人与事物都越来越多。但是在之的交往过程中,有的孩子很积极主动,而有的孩子则表现为退缩、看到陌生人时甚至会哭泣。那么,如何锻炼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呢?

§§§第1节让男孩融入集体生活

家有独生子女,家人每天都悉心照顾着他,给他足够多的爱、温暖、关怀,尽量使他过着既安全又快乐的生活。但是,孩子终究要走向社会这个大集体。因此,从上幼儿园起,我们就要培养孩子集体生活的能力。

★让男孩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有一个8岁的小男孩在日记里写道:“我有个朋友叫萌萌,她爸爸和我爸是好朋友。星期天,我们和爸爸一起去体育广场玩。大人们去打篮球了,我们就去别处逛逛。来到荡秋千的地方,萌萌就坐上一个秋千荡了起来。她荡得好高,老秋千架子发出难听的声音,让我好害怕呀!我就叫她不要玩了。可萌萌偏不听我的话,真是让我生气!我就来到旁边的草坪上看别人打羽毛球、踢足球。真是讨厌,这些人说话怎么那么大声,差点把我耳朵也刺伤了。更气人的是,有一个羽毛球还飞到我头上来,把我吓了一大跳。呜呜,为什么所有人都欺负我,连朋友都不理我呢?”

现在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枪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然而,在独生子女比例骤增的今天,每一个男孩好胜心都很强,都想胜过他人。遗憾的是,这些男孩大都缺乏合作意识,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这种状况与我们所处的需要合作意识的信息时代甚不合拍,十分令人担忧。

马特洛索夫说:“人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为你活着而得到益处。”应该帮助男孩克服自私的心理,让男孩走出狭隘的自我空间,那样,他们会得到更多。

首先,集体生活扩大了孩子的交往空间。孩子在家中接触的人少,交往活动的空间也狭小,这势必会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使孩子认生、害羞。而进入幼儿园后,孩子的交往对象增多了,活动空间明显增大,孩子的交往能力也明显增强,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友好合作。

其次,集体生活还可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许多孩子由于家长的过分宠爱,养成了许多坏毛病,如任性、挑食、随地大小便、不用杯子喝水、不会用勺吃饭等。当孩子进入集体生活的环境后,这些毛病会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得到改变。而且,集体生活给孩子提供了互相学习的环境。孩子跟教师、家长学东西有被动的心理,而孩子间的互相学习则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这种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同时,这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例如:一个孩子不爱吃胡萝卜,但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时,他会被感染,也有滋有味地吃起来。这种环境氛围在家庭中是很难营造的。

一般地说,过集体生活的孩子,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语言、动作、思维的发展水平也较高,尤其是他们的交往能力要比由家人看护的孩子强,性格也更开朗活泼。

男孩天生是群居动物,他们生性成群,在群体中学会社交,学会爱,学会生活,学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并找到自己的归属。他们向往拥有一个能让自己放松、能给自己任务、能让自己感到自豪的集体。

若想让男孩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应该鼓励男孩参加团体活动或游戏,在活动中,鼓励男孩担任团体领导,锻炼男孩的组织能力和统筹能力。男孩在和小朋友合作游戏的时候,往往要体现出很大的与人相处的能力,以及对人际关系局面的控制能力。多让男孩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但能够在游戏中锻炼他的团体合作意识,还能够训练男孩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能力,男孩的性格也会变得开朗活泼,容易与人相处。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样帮助男孩在集体活动中做得游刃有余呢?

1.丰富男孩的课余文化生活。让男孩参与多种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拓宽兴趣范围.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增强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增强精神寄托,丰富心理内容,塑造良好的宽容品质。

2.指导男孩识别他人的情绪。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又叫移情,即能够通过他人发出的细微信号,敏锐地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要让男孩学会利用察言观色等手段,洞悉、辨别、评价别人的情绪,这是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3.教会男孩理解他人的情绪。在感知、觉察他人情绪、想法和感受的基础上,培养男孩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即建立同情心,使男孩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体会他人投射给自己的情绪并产生共鸣。理解是正常交往的前提。仅从“我”的角度看待他人的行为,这是现代独生子女教育的一大弱点,因此要帮助他们养成一种换位思考的习惯。

4.教男孩学会关心。人际关系是人际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若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首先就应关心别人。家长应注意培养男孩乐于了解他人、乐于帮助他人的品质,使男孩在助人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获得自我肯定后的自信感和乐趣。

5.教男孩学会宽容。当他们发现朋友的缺点而产生矛盾心理时,家长应帮助他们分析朋友的特点和自身的优缺点,使他们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还应让他们懂得友情的可贵,使他们珍惜已培养起来的友情,在不违反做人的原则的基础上接受对方的缺点,伸出友谊之手帮助对方改掉缺点。

6.教男孩学会既往不咎。这绝不意味着完全忘却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也不是卑怯懦弱的表现。虽然忘却有时也是一种逃避心灵的危险做法,但是一旦我们有了宽容的表示,那么忘却便是一种健康的征兆。能放手时则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才是心胸豁达、雍容雅量的成功者所应具备的高贵品质。

过集体生活就像是从一大堆泥沙中挖掘宝藏一样,需要孩子容忍泥沙的肮脏,愿意为挖掘宝藏而付出努力、汗水,在挖掘过程中学会一如既往地互助合作、耐心等待,主动呵护并分享挖掘出来的宝贝。如果孩子起先就计较泥沙的缺点,憎恶挖宝的辛苦,顾虑同伴的争抢,那么,他就永远也无法体会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让孩子与老师正常相处

有一位表现积极、工作负责的体育委员,在一次体育课外活动中,体育教师没有认真听取他的合理化建议,武断地对他进行了批评,挫伤了这位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使他对体育教师产生了对抗心理。具体的表现是:情绪低落、孤僻,对学校的体育活动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负责了。

这位学生的这些变化未能引起体育老师的重视,致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上体育课时这位体育骨干不光是消极对待学习,还偶尔故意犯些小错误。每次犯错误后,体育老师都采用简单的方法处理,有时是粗暴的批评,有时是不闻不问,后来干脆撤消了这位同学的体育委员职务。

职务被撤消后,这名学生的情绪更是一落千丈,上体育课总是迟到,甚至旷课,后来产生严重的体育“厌学”心理,干脆再也不参加体育活动了。

这名体育委员的行为其实是青春期孩子特有的应激反应之下激动情绪的极端化表现。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

小学生几乎都把老师当成偶像,认为老师是世界上最有学问、最值得尊敬的人。到了中学,随着自我独立意识的增强,初中生们渐渐学会了评价老师,对老师不再盲目地喜欢和崇拜了。有的人更是只看到老师的缺点,说老师太严厉了,对学生没有好脸色;说老师太偏心了,就向着学习好的学生;或者认为老师太主观臆断,不调查清楚事实就乱批评人等等。这些同学对老师有了意见可又不愿意给老师提,怎么办呢?就用一些不妥当的行为来发泄,比如给老师起绰号、上课故意捣乱、当众顶撞老师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师生之间出现矛盾,关系紧张,其最终结果是影响自身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的孩子不喜欢老师呢?

1.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老师没有让孩子当小干部,没有给他一定的工作任务,甚至在课堂上很少向他提问,或者老师跟他从来没有交谈过。

2.孩子对某科的学习缺乏兴趣,成绩不好,即使老师没有对他批评、责备,他自认为学习不好,老师不会喜欢自己,于是对老师缺乏感情。

3.因为纪律问题或个别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过多、过于严厉。受到太多、太严厉批评的孩子,在老师面前缺少成功、愉快的心理体验,造成感情上的隔阂。

4.被老师冤枉过,老师又没有认真承认自己的失误。老师教育、批评学生时,难免出现错误,有的孩子被冤枉了,耿耿于怀,产生委屈甚至怨恨情绪,与老师感情疏远。

一般来说,孩子惧怕老师是因为不能忍受老师对自己冷淡的态度,或不能接受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而与老师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而这种负面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

让孩子与老师正常相处,我们应这样做:

1.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的、自由的发表意见的心理氛围,使孩子毫不隐瞒地讲清楚老师批评自己的原因,以及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接受批评时的心情。家长一方面要认真听取孩子对事情的全部经过的陈述,以及孩子对老师批评和处理意见的看法。另一方面要冷静分析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适宜的方法予以解决。

2.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即人的心理具有的识别他人的情绪,并对其做出适当响应的一种能力),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创造情景让孩子亲身体会老师的难处,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减轻或避免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切忌在没搞清事实真相之前就简单粗暴地批评孩子或对老师表示不满。应教导孩子:一方面要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根本不可能存在没有缺点的人。

3.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长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这对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是极其重要的。而只有家长与老师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步调一致、有的放矢地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合理的需要,并施以有效的教育,使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中体会受教育的愉快。当然在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件事上,家长与老师可能有不同看法和意见,这时候,要避开孩子互相交换意见,而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各行其是。否则,会造成孩子思想上的混乱或无所适从,甚至使孩子养成两面派的坏毛病,造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教育作用相互排斥或抵消的不良结果。特别要强调的是,家长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讲有损老师尊严的话。同时,要让孩子懂得,对老师的尊重并不等于认为老师做的都对,对老师有意见就应该向老师提出来,只是需要讲究一些策略,最好是在事后找老师谈心,说明实情,消除误会。

★鼓励男孩与别人交往

男孩对自己的认识总是以他人为镜,需要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把自己的形象反射出来而加以认识。男孩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以同龄人为参照系,吸取更多的信息,以便更清楚地确定自我形象。积极的交往活动是男孩个性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

然而,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要么太“独”而不利于与人交往,要么缺乏一定的社交锻炼而不会主动与人交往。这就给男孩今后的生活与发展带来很大障碍。

经常有报道说男孩经过10年努力考上了名牌大学,但是却因为在学校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出现了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而不得不退学回家的事情。可见提高男孩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多么刻不容缓的问题。与人相处的能力,其实考察的也是男孩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很多种因素。比如和小朋友在一起,他要考虑应该怎样和人家说话,怎么样才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怎么样别人才不会讨厌自己,不但要求有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计划有简单的谋略以及自身的磨合能力。想到了这些,你还能忽视男孩的人际交往能力,觉得这是件可有可无并不重要的事情吗?

世界级哲学大师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学生哈里·苏利万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对男孩性格发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男孩的性格发育与他的人际关系总和是相等的。当然,男孩的人际关系首先开始于与父母的相处,同时也包括同龄人对他的深远影响。

一户新邻居搬了过来,张太太注意到他们家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双胞胎,于是,他对自己的儿子小强说:“宝贝,你要有新朋友了,你为什么不出去向他们打个招呼并带他们到周围转转,帮他们熟悉一下环境呢?”小强歪着头想了一会儿,出去了。但他站在篱笆旁看着那两个男孩忙忙碌碌地整理东西,试了几次都没有开口。最后,小强回到了房间,很遗憾地对妈妈说:“我很想成为他们的朋友,但我不知道该怎样跟他们搭腔。”妈妈立刻意识到,自己应该为孩子的交往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妈妈没有说话,而是以实际行动来说话——她做了儿子没有做到的事。事后,小强说:“以后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家庭是男孩成长的第一个很重要的环境,父母给予男孩什么样的家教,男孩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想让男孩成为一个心理健康、性格开朗的人,那就必须重视引导男孩与同伴交往。

1.创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家长不能摆出“长道尊严”的面孔训斥孩子。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应该让孩子知道,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家庭中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更应想到孩子,听听他们的意见。其次,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家中有客来,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