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3143500000019

第19章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之心理篇(2)

对孩子过分溺爱,任由孩子无理取闹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同样,不让孩子发脾气,不许孩子哭也是不可取的行为。除了哭,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学会更积极的情绪发泄方式。儿童的思维是以动作思维为主导,所以用大道理对孩子进行情绪疏导往往收效甚微,而假以肢体动作的发泄就极为有效了。上面案例中奶奶帮助楚楚疏泄情绪的成功之处也就在于此,“撕纸”的动作帮助孩子宣泄了内心的愤怒,画画使孩子实现了自己消极情绪的表达,在对爸爸的倾诉过程中,孩子达到了对妈妈的理解。

每个人都有情绪,尤其是孩子,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也不会用大道理来开脱自己,要他们能很快调整心态,做到豁然开朗似乎有些苛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情绪发泄出来,这对他们的身心都有好处。尽管有时他们的方式有些过激,父母也应该给予充分理解。父母所需要做的不是阻止他们,更不是大发雷霆或使用暴力,而是让他们懂得,发泄自己的情绪不能拿别人当出气筒,也不能失去理智,应该适可而止。

当孩子情绪平复后,你会发现他比以前更懂事了,还会为自己的过激行为感到惭愧,并对你的宽容心存感激。反之,如果一味地疾风暴雨式的“批评加检查”,遏制他发泄,效果会适得其反。

那么父母如何教会孩子宣泄呢?

首先,让孩子把心事都说出来。父母要告诉孩子把心事说出来。比如可以这样说:有什么事你不想告诉别人,但憋在心里又觉得不舒服的,你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把心事写出来,心里就会感到轻松一些;也可以学会向人倾诉,把自己的心事向你的好朋友、好伙伴,向自己的心理辅导老师倾诉。有时候自己的倾诉也许并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但你会发现倾诉过后自己的心情会变得坦荡舒畅;还可以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喊叫来发泄内心的积郁;当然也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让自己出一身大汗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其次,可在家里布置“发泄角”。实验证明,孩子用粗笔涂鸦的方式消解愤怒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投掷小飞镖,或者投篮。对于女孩来说,可以专门在家中辟一块“涂鸦角”,买块纤维板,专供女儿张贴涂鸦作品。对于男孩子来说,投掷飞镖,或是练习跑步上篮,都可以让其宣泄负面情绪。特别是那些感觉被老师和父母冤屈的孩子,掷飞镖是“发射愤怒”最有效的手段。

再次,鼓励孩子奔跑或大叫。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较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忧郁、愤懑的情绪中,切忌反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父母不妨佯作不知,只是带他去有山有林的地方晨练,比如,与孩子一起变速跑、一起攀登台阶或一起在山林中喊叫。“喊”完之后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最近妈妈在工作上也有很多不如意,不过到这里来喊一喊、跑一跑,心中就畅快多了。你觉得怎么样?一般孩子会在这种交流状态下,主动跟父母提起他究竟遇到了哪些不愉快,而且,在“喊叫”之后,他已经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这些不快了,他甚至会自我检讨说:“比起妈妈的烦恼,我的烦恼真的不算什么。”

最后,孩子发泄过后记得要拥抱他。不管对孩子造成困扰的是不是你,作为父母,一定要用肢体语言对孩子提供这样的保证:“我会站在你这一边。我相信你能走出来,重新变成快乐的精灵。”“虽然世间让我们气愤的事很多,但是令我们感觉温暖的事一样也很多。”单纯的发泄会让孩子倍感茫然,而发泄加拥抱的模式,才能令发泄之后的孩子感受到抚爱与亲情的注入。而后者,才是孩子成长为乐观主义者、并在成长中逐渐学会调控自身情绪的基础。

孩子的心里没有了负面的心理能量“作怪”,自然就会成为听话的好孩子了。

★暗示,巧妙引导不听话孩子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我们的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上,应去掉那些让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通过启发、暗示等形式来进行,这种形式的教育,孩子会更乐于接受,更喜欢。

李森的妈妈在生李森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孩子吸了氧,还说李森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

李森今年9岁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李森身上出现了许多令妈妈头痛的行为,例如:旷课、贪玩、一意孤行、自私、偷窃、撒谎等等。既不老实,又不听话。邻居们都说李森是个难办的孩子。

妈妈却不这么认为,而是担心他有智力低下的问题。

但妈妈带他看了七八家医院,也做了很多检查,结果测定,李森智力水平完全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诸多不听话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李森妈妈长期对李森进行了不良

在医生的建议下,李森妈妈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有意识地使用良性暗示法,对李森悄悄开始实施教育。

对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李森妈妈都会深思熟虑,都力争给予李森正面积极的暗示。经过半年多的暗示教育,李森就像变了个孩子一样,身上的诸多不听话行为完全不见了。

现在走在大街上,很多邻居都对他翘起大拇指呢。

可见,暗示教育对孩子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这种形式的教育,孩子会更乐于接受,更喜欢。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那么,作为父母,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应该如何巧妙地使用暗示呢?美国教育专家爱德华教授指出,暗示教育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表情暗示。家里来了客人,林林有了小伙伴,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儿狂笑,一会儿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林林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

表情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等,形成刺激,使暗示对象做出反应。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一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2.眼神暗示。吃过晚饭,爸爸给刚子讲故事。讲着讲着,刚子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刚子“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

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能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态度暗示出来。

3.动作暗示。周末,晚上9点多了,罗强还坐在电视机前。妈妈一言不发,却站起来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孩子,罗强马上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父母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发现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并书写一两个字,让孩子接受这些暗号,他就会学着做出反应。小孩子需要大人的爱和注意,特别是父母常常口头上赞许他的好行为,或亲亲他、拍拍他、搂搂他,这些点点滴滴表达了对他的感情和鼓励,从而建立起他的自信。

4.言语暗示。小贵早上起床后从不叠被,妈妈提醒过几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妈妈告诉小贵,今天遇到楼下的妈妈说小刚真乖,每天总是自己把被褥打理得整整齐齐。小贵听后表面上不以为然,但渐渐地学会了自己动手叠被。

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当要表扬或批评时,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用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点”出来,让孩子心领神会,在一种柔和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5.情境暗示。当爸爸在写作时,金金跑到爸爸桌前又叫又跳,妈妈怎么厉声制止效果也不好。后来有人教了妈妈一个方法,就是每当金金再闹的时候,妈妈就蹑手蹑脚进屋,小声对金金说咱们到外面玩。金金就马上跟着妈妈出来了。

情景暗示主要建立在一种氛围的基础上,父母只要把握好适当的情景氛围,这种暗示,一般来说,对孩子都是相当有效的。

一个小朋友哭,许多小朋友会随同一起哭起来。这时用暗示的方法可以让孩子哭声停止。老师只需对不哭的孩子表示出赞赏,孩子就会向不哭的孩子学习而停止哭闹。

6.榜样暗示。点点跟妈妈逛商场,看到玩具熊就想要。但家里已经有好几个了,妈妈不想买。点点就抱着妈妈的腿,蹲在地上哭。妈妈指着旁边一个跟点点差不多大的小女孩说:“你看那个小妹妹,多乖啊!多听话啊!”点点一看旁边的小姑娘真的很乖,也就不再哭闹了。

另一项来自爱丁堡大学教育心理学马丁教授的调查表明:几乎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在自己的童年或少年时期都受到过来自亲人的积极的暗示,最多来自母亲,有的来自父亲、老师、祖父母等等。

那么对父母来说,如何在孩子的教育中进行积极的暗示呢?

首先,这种暗示要充满真挚的爱的情感。只有爱、无私的爱才能真正发现对孩子有益、有用的暗示,这是和所有科学所不同的。它有时能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这孩子聪明,很懂事!”;有时是对他性格中优秀成分的敏锐捕捉,“这孩子这么小,就愿意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他还经常帮他的小伙伴呢!”;有时是对他智力的真诚赞美,“我们家宝宝现在就会数数了,能从一数到一百呢!”

其次,这种暗示不能是夸张和人为的对缺点的掩饰。来自亲人的暗示,常常会有夸大和期望的成分。但是对孩子明显的缺点也大加赞赏会养成孩子在品质上的一些坏习惯。比如,有个孩子拿了妈妈的钱自己买零食吃,父母知道后不但不批评而且还夸奖自己的孩子:“你看,我们家宝宝会花钱了,知道钱重要了”。不顾事实,一味好胜,缺乏对真理的必要的谦卑,这样的暗示,与消极的暗示所带来的坏处一样。

最后,这种暗示要能引起孩子身心的愉悦。不要轻易的给孩子下定义。当孩子确实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我们应避免用以下语句:“你怎么这么笨呢!”“你看人家小强比你小,做得都比你好!”“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呀”等等。因为这样很容易给孩子一种造成一种差和无能的暗示,特别是由于它来自孩子所尊敬的父母、老师时,这种暗示会导致孩子出现挫折感。我们不妨用以下语句:“我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你一直就是我最可爱的孩子”“你一直就是最棒的,不是吗?”这样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暗示会对孩子不同的影响,而后者能引起孩子的身心愉悦。

综上所述,暗示对孩子起着重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从侧面去影响孩子,从而避免了让单纯的鼓励和表扬使孩子产生对自己不真实的判断。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巧妙使用暗示教育法,必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冷静,处理好孩子的过分要求

大多数男孩往往都会这样,他们有强烈的竞争心理,他们不希望自己比别人差;他们有强烈的占有欲和尝试欲,但自制力很差,事后往往对自己的某些行为后悔。于是也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男孩往往对诱惑的抵抗力很差。

事实也正如此,面对许许多多的诱惑:功能更多的文具盒、更神气的汽车模型、更刺激的电脑游戏、更美味的食品……男孩往往会败下阵来,哭着闹着让家长满足他们的要求。

比如,“小江,吃饭了。”“今天吃什么?”“牛排、蔬菜沙拉。”“妈妈,我要出去吃比萨饼。”小江大叫。“为什么?”“我不喜欢吃你做的牛排。我现在就要去,走啊,快点。”“不行,小江,我太累了。明天再去吧。”“现在就去!”孩子跺起脚来。“小江,我今天干的事太多了。我刚打扫了房间,又做了饭,实在太累了。以后有机会再去吃比萨饼,不行吗?”“我现在就要去,现在!”妈妈继续请求小江,小江根本不听,接着又哭、又叫、又喊、又闹。

最后妈妈屈服了,带他去街上吃比萨饼。

小江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他从小就没有父亲。孩子由母亲一个人带,没有爸爸的小江在母亲眼里是很可怜的,为了补偿这个缺陷,妈妈总是儿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刘凯江感觉到了这点,就总是不停地向妈妈要这要那,甚至有些无理要求妈妈也总是一味满足,这使小江感到有求必应、随要随到的乐趣。如果妈妈对小江的一些无理要求给予拒绝,小江就大发雷霆。

教育专家认为,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绝对不能满足,迁就和顺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实际上是助长他们的“自我为中心”。这种自我意识的无限膨胀,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完全不懂得对父母的感激,认为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因此,父母要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并非可以为所欲为,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一个不曾被拒绝的孩子长大后是经不住挫折考验的,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应施以理智的爱,学会对孩子说“不”。

孩子成长变化得很快,假如只是一味事事顺从孩子,孩子以为父母会满足他的所有要求,认为父母可能有些怕他,所以他想怎样就怎样,有时甚至会根本无视父母的存在。他会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无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懂得与他人合作。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早就指出:“人们时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恐怕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这种可怕的礼物可以这样来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给他吃一剂足量的你个人的幸福,这样他就可以被毒死。”这句话或许会伤害那些父母的爱心,但它的确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惯子如杀子”的深刻内涵。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会经常提出一些要求,这些要求中有很多是不合理的,而如果父母生硬粗暴地拒绝,则会引得他大哭大闹。如何应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呢?教育专家建议父母这样做:

首先要会区分孩子的“想要”和“需要”。对诱惑“免疫力”比较低的男孩常常向家长要这要那。面对孩子的这些要求,做父母的如何分清哪些是合理要求,哪些是过分要求呢?

比如,10岁的儿子要求爸爸为他买一个臂力器,爸爸问他:“你是‘想要’,还是‘需要’这个臂力器呢?”“我想要。”“对不起,你‘想要’但不‘需要’的物品,我不能满足你。”听爸爸这样一说,儿子马上改口:“我需要。”“你为什么需要呢?”“……”儿子无言以对。“儿子,如果你说你学习要用一本字典,或者生活中必须要用某一件物品,爸爸会高兴地去给你买。但是,你想要的物品,往往是你的虚荣心在驱使你这样做。爸爸不能助长你的虚荣心,所以不会满足你的这种要求。你能听明白吗?”爸爸一本正经地给儿子讲道理。

儿子虽然很不高兴,但仍然点了点头。

几岁到十几岁的男孩,虚荣心很强。由于好奇和攀比的心理,他往往会向家长要求很多。这时,家长一定要分析孩子是“想要”还是“需要”,并给他讲明这个道理,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又不助长他的虚荣心。同时,还能帮助孩子有效地抵抗诱惑。

其次,父母对孩子的过分要求采取冷处理。

比如,男孩:“妈妈,你给我买个新书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