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常识1000问
3139100000040

第40章 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1)

中国哲学卷

★易学

●为什么说《周易》是一部天书?

《周易》是靠演卦来预测吉凶的。卦象推演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单位是“—”(代表“阳”),另一个是“--”(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下面我们看一下八卦的卦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每一卦都没有具体的内涵。也就是说,卦象不具体指什么,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都会显示不同的含义,正所谓“随时而变,因地而化”。比如,八卦可以用来指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八卦也可以用来指抽象的数字:乾代表一,坤代表八;八卦可以用来指方位:乾指西北,坤指西南;八卦可以用来指五行:乾表示金,坤表示土……

看来演卦真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绝对没有投硬币那么简单。每一个卦象的含义都不是现成的,必须结合地点、时间、所要占卜的事情等各种因素揣摩卦象所蕴含的义理,推测其中的吉凶。这真是一门极其深奥的学问,很难学会,即使告诉你了占卜的规则,你也未必能够推测吉凶。就像金庸小说中的武功秘籍,你得到了也没有用,因为你看不懂。所以说,《易经》真是一部天书,是真正的秘籍。这门“手艺”根本不用去申请专利,因为旁人很难剽窃,剽窃过来也是乱码。你如果妄加揣摩,就会走火入魔。

●《易传》的著作权该归于孔子吗?

《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和发挥。《易传》共分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如果说《易经》是教科书,那么,《易传》就是这本教材的辅导工具书。所以,《易传》的十篇又称之为“十翼”。“翼”就是“翅膀”的意思。没有《易传》提供的这十个“翅膀”,《易经》这只大鸟根本飞不起来。

关于《易传》的著作权问题,哲学史上也是争论不休。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在这个“序”字上。序不是写,也不是作,仅仅是整理次序而已。也就是说,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孔子也仅仅是在研读《周易》的时候进行整理编次,并为《彖》等五种作了序文而已。由此,我们根本无法推断《易传》就是孔子所作。可惜,后来的班固和王充并没有理解太史公这个“序”的深意,而是含糊搪塞,直接把这个“序”字理解为了“作”,以至于以讹传讹,把《易传》的著作权稀里糊涂地归于了孔子。

而且,将《易传》归于孔子,还有一个明显说不通的地方,即《易传》中记载叙述的一些内容是明显晚于孔子时代。如果真是孔子,他怎么能知道自己身后发生的事情呢?孔子曾经说:如果我能在五十岁学《易》,终生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可见,孔子学《易》的时候已经过了50岁(有人说,孔子是在68岁才开始学《易》的)。孔子72岁去世,仅仅还有几年的时间,他是不可能写出一本《易传》来的。为《易传》编排整理、写序文倒是讲得通。

●“阴阳八卦”理论最初来源于哪部著作?

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最原始资料来源于《周易》,内容有六十四卦,但没有图像。

《易传》记录:“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可在不同时候引申为天地、昼夜、男女等等。四象,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在不同时候,可分别对应四方、四季、四象。青龙居东,春之气,少阳主之;朱雀居南,夏之气,太阳主之;白虎居西,秋之气,少阴主之;玄武居北,冬之气,太阴主之。四季养生也分别对应为:生、长、收、藏。八卦,即干、坤、巽、兑、艮、震、离、坎。每卦由三爻组成,以“一”为阳,以“--”为阴。

★儒家

●六经指哪几本书?

“六经”,指的是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这六部著作是古人学习儒家思想的必读书目和必修课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经典的教科书。“六经”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其中《周易》在“六经”中排在了首位,是“群经之首”。

孔子说:“六经治于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事》以达事,《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天下大道往往殊途而同归,这里的“节”“和”“道”“达”“神”“义”虽然途不同,但最终的导向却是共同的,即进入道的澄明之境。所以孔子说“治于一也”。孔子还说:“君子不器。”君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如此才不会像器物一样,只能作有限目的之使用。器者,拘于一也。君子,知“六艺”相通,道德贯串之。学问相通,以大道达。所以说,君子知一,道德即在,通而不器。

●四书包括什么书?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这部传世之作不是孔子撰写的,而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方方面面的思想。《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书中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就该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文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在“三礼”中,为何说《礼记》最能讲述儒家思想?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该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与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

《仪礼》一书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三礼”中,《礼记》最能讲述儒家思想。

●天人感应出自哪部著作?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此书为作者阐释儒家经典《春秋》之书,书名为“繁露”,故曰“春秋繁露”。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此书中,包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思想,“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

《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我国现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江右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白虎通义》的内容包括什么?其制作有何意义?

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令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参加者有贾逵、丁鸿、杨终、班固、李育、楼望、成封、桓郁等数十人,有今文经学家,亦有古文经学家。当时撰有《白虎议奏》,统名《白虎通德论》,后又命班固撰成此书,名曰《白虎通义》。

从内容上看,《白虎通义》虽然冠以新儒学的名义,其实,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内容出于谶纬。作为继董仲舒之后汉代儒学的又一主要代表,《白虎通义》一方面对董仲舒的儒学思想鹦鹉学舌,广泛继承,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了西汉末年以来的以来泛滥风行的谶纬理论,从而对汉代儒学形态有所发展,有所调整,有所丰富。从本质上讲,它是汉代儒学为了应对日趋凝固和保守的危机而将大量的谶纬引入思想体系的产物,是一部把儒学思想法典化的著作,也是谶纬之学臻于鼎盛的象征。《白虎通义》的制作,标志着两汉正统政治意识形态业已完全确立并孕育着僵化垂死的契机。换言之,它的面世,既显示出两汉儒学的高潮勃涌,也意味着两汉儒学的危机降临。

●《西铭》是哪位大儒的著作?核心思想是什么?

《西铭》出自北宋哲学家张载,原名《订顽》,为《正蒙·乾称篇》中的一部分。张载曾将其录于学堂双牖的右侧,题为《订顽》,后程颐将《订顽》改称为《西铭》,才有此独立之篇名。

此篇之核心思想在于:以乾坤、天地和父母(含男女,夫妇及家庭)为一体,以乾坤确立起感通之德能,阐明此德能如何从个体之身位向家庭或家政展开,并推达到天下。隐而不显的是“气之本体”感发的思想,是气之感通性贯穿其间,如果离开了“气”的贯通和感通性的话题,是不会有文本语句之层层展开的。这也与张载本人的“气本论”是相通的,而乾坤之说源于《易经》,与阴阳之气的理论也相关。

此篇虽“大抵皆古人说话集来”(《朱子语类》卷九十八),但全部由儒家典籍中引证事例。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思想之发挥,后一部分是具体之事例的列举。观其文字,确实大抵“皆”是对儒家四书五经的字句的采撷,这恰好反映了那个时代以及张载本人写作方式的特点。

●哪部著作是为四书所作的注?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这部书简称为《四书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包括《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14卷。注释众多发挥理学家的论点,较系统的反映了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的理学思想。

朱熹在其后半生花费了大量心血撰写和反复修改“四书”的注释,经过四十余年的研究探索,他把这四部书会合在一起,由这四部书构成支持理学思想的一个经典系统。他以这四种经典作为其“道统”系谱的文本,使从孔子经子思到孟子的历史得到著作的支持,而且是对四部书都作了简要而且精密的注释和阐发,在《四书章句集注》的注释里融贯了理学的思想。明、清两代,《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也成了历次科举考试的标准。原本是纯粹意义上的思想,因为有了考试权力和仕途利益作为支持背景,从而成了通行观念进入生活领域,进一步成为风靡知识界的思想与学问趋向,并因此改变了文化的主流和基调,构建了以后几百年间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在世界上的主要景观。

朱熹一生著述丰厚,流传于世者也颇多,但最重要的还是《四书集注》,故《四书集注》为历代学者所重视。注释儒家之书者不下成百上千家,独《四书集注》能长期流传,历久不衰。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足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

●心学集大成之著作是哪部?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