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红孩子:如何塑造全面发展的专业天才
3126900000011

第11章 红孩子智力的早期启蒙(1)

一、做个出色的父母

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都想早早为孩子找老师,让孩子今天学音乐,明天学绘画、后天学芭蕾、大后天学写字,对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让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孩子整天认为是为父母而学习,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从而剥夺了孩子们发展和培养自己兴趣的机会。有时孩子会倔强地拒绝学习冒犯得罪父母,有时孩子会今天头痛,明天肚子痛,换个式样来抗拒,使父母束手无策。

1尊重孩子的兴趣

怎样使孩子们自觉自愿地学习呢?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有兴趣时孩子会用心学习他所喜欢的人,模仿所喜欢的人一切动作举止,模仿心中偶像所感兴趣的一切。对他所不喜欢的人,就不会去模仿了。3~6岁的孩子之所以玩过家家,玩逛自由市场,玩医生看病,都是在模仿,主要是模仿自己的母亲(或父亲)。如果父亲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孩子会学到父亲讲话的语气和幽默。如果得到所喜欢人的赞扬,兴趣就会巩固下来,自觉自愿地深入追求到了入迷的境地。具有非凡创造性的大科学家们在童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某一种项目具有浓厚的兴趣。例如修建青龙桥火车道的工程师詹天佑小时候就用泥土做机器,他特别研究齿轮如何带动别的轮子转。又如爱迪生对小鸡如何孵化感兴趣,自己去孵蛋。虽然此事与他将来的成就无关,但探究原因的动力使他以后有了许多发明。所以应当留下一些时间和余地让孩子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

在开始家教之前,父母必须在头脑中认清这样一个观点: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正规”教育,其作用是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使孩子的智力得以显现,身体、情感、智力、意志力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千万不要走入正规教育的套路里,切忌呆板、枯燥,而应从唤起孩子的兴趣着手,使他们在有着神秘色彩、乐趣无穷的世界中获得知识。

教育家卡尔·威特先生给小威特制定的学习方式就是,尽情地玩耍和运动。老威特的教育秘诀在于唤起孩子的兴趣,并随时准备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父子俩经常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玩耍,而小威特在这样的玩耍中学会了外语,同时还顺利地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

小威特长到三四岁时,父亲每天都要带他散步一两个小时。在散步时老威特看到一只鸟会向儿子讲解它的生活习性;有时在花园里捉到小虫,会教儿子有关昆虫的知识。就这样老威特通过一块石头、一草一木等实用素材对小威特进行最生动的教育。老威特总是先唤起孩子的兴趣,然后适应其兴趣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而且老威特绝不对儿子进行系统性的教育,正正经经地告诉儿子哪是植物学上的问题,哪是动物学上的问题等等。只要在散步时威特对某种事物引起注意,他就教给他相应的知识。因此,当威特后来阅读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书籍时,他已对书上的内容并不感到生疏,而且很容易就能理解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见到有的孩子因摆弄泥团而忘了吃饭,有的孩子玩得忘记做功课,而大多数的孩子看动画片时都很入神,全然不知身边发生的事情,这就是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原动力。孩子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往往能发挥出巨大的内在潜力,能轻松而愉悦地完成对某些事物的认识与创造。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应时时注意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不要自己认为需要就要让孩子去学、去做,更不能为了面子的原因和自己的设想,而强迫孩子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他们的成败,对某些父母来说,关系到家庭的荣辱,因此很多父母在幼儿的教育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使自己脸上有光。这种不尊重孩子兴趣的心态,往往会导致父母对孩子产生一些无理的要求,由此而产生孩子没有兴趣大人硬按着孩子的头强迫他们学习。这样的教育会生成什么样的“天才”呢?

家长在家教时要注意时刻为孩子展现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未知世界,以供孩子们探索。应该让孩子感到你讲的话很有意思,他们能情不自禁地听你的话,这样你就吸引起了他的注意力。在懂得孩子的心理、体察孩子的注意力后,给予孩子相应的知识,孩子就会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学到了知识。天真的孩子们对世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驱使孩子激发出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家长在早期教育中最应该操心的事情。

另外,家长要主动地帮助孩子解决一个个的为什么和怎么办——即时刻准备着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孩子向你求教时,你要积极地帮助他,给他们提供各种生动的答案,这样孩子在学习之中就会享受到乐趣,孩子就会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而不是对“学习”一词感兴趣。兴趣使孩子有了学习的动力,他的学习就会更主动。有了兴趣,孩子对一般能接受的学习容量和难度就不会厌倦,学习的知识越多兴趣越广泛,广泛的兴趣将带来更广泛的求知欲。

2尊重孩子的天性

有这样一则事例:一位家庭条件十分艰苦的母亲生下了一个儿子。虽然家境贫穷,但这位母亲只有一个想法:我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我要对他负责。我不要做母鸡式的妈妈,要做一个会教育孩子的妈妈!从此,母亲开始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她发现孩子很喜欢看书,就每次出门时都领他到书店去转一转。孩子1岁生日时,母亲送他的礼物是一本书。当时孩子还不会说话,母亲就念给他听,他居然能十分注意地听上两个小时。后来,母亲在给他读这本书时,他突然接着母亲念的上半句说出了下半句。就这样,在读书中孩子学会了说话。2岁的时候母亲送给孩子的书是《自己事,自己做》。没有多久孩子就能从头念到尾,并照着书上的意思去做了。母亲惊喜地发现,孩子在读书时有很强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求知欲,随之更加注意爱护与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对知识有了渴望,对周围的事情发生了兴趣。

这个男孩在13岁时,考取了当时西安交通大学的少年班,18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力学系研究生,21岁时又以出色的成绩考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哈佛给他最高的奖学金。

由此可见,在家庭早期教育中,尊重孩子的天性是很重要的,这会促进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而家长在尊重、认可孩子的同时,能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孩子的兴趣就是家长培育天才的钥匙。

孩子往往对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习以为常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孩子走在街上会突然驻足,盯着路面上的蚂蚁观看。这时家长不要生拉硬扯地要孩子离开,不要因为耽误了时间去批评孩子或耻笑孩子,要知道这正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孩子的思维是单项的,而正是靠了众多的单项思维,使其不断地丰富认识,积累经验,产生智慧。这对孩子日后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家长会常常在孩子的口袋里发现几颗小石子,几张揉皱了的画片,甚至是一团泥巴。此时作为家长,不应指责孩子,或干脆将这些东西统统扔进垃圾箱。聪明的家长会借机与孩子交流,问问他为什么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这其中有什么事故,这样可以和孩子一同分享生活的快乐。我们不妨也找些石子、图片、泥巴,将这些拼成一个小房子,或一个小花园,如果有目的地根据一个童话故事拼起一个图形,就再好不过了。这样与孩子平等交流,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留意和关心的事物,他们对什么比较敏感,对什么会发现兴趣,等等。聪明的家长只要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剩下的就是机智的指引,孩子甚至自己会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知识,而且乐此不疲。

家长要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才能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更有心地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二、培养孩子的兴趣

孩子从出生起就具有科学家的某种品质,他们迫切地希望了解和探索自己身边的这个世界。因此,要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并不是很难,你无须大量的专业术语,也用不着昂贵的仪器装备,你只需正确地引导他们的兴趣即可,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那句话:“科学就是一些有趣的思索。”

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可以试试下面6条简便易行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

1倾听孩子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外界环境及周围人接触,他们的头脑是开放式的。正常孩子天生对外界环境具有很强的兴趣张力和了解外界环境的迫切愿望,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着极大的关注,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涉及范围之广常常会令我们吃惊。诸如:“眼泪是怎么产生的?”“蜘蛛从哪儿弄来那么多的东西织网啊?”“我身体里有一个血袋子吗?为什么不管我什么地方弄破了,总会出血?”这些问题是孩子接触外界环境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了解外界环境的一种途径,同时,更是他们关注外界环境的一种结果。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提问,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

因此,当孩子向你提问时,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听,不要认为这是“没事找事”或“这么简单的东西都要问,真烦人”。其实孩子眼中无所谓简单复杂,他们正是通过不断提问才从无知变成有知。如果家长在他们提问时立即责怪他们,不但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更有损于亲情。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封闭自我,变得不自信。

对孩子的这些童稚味很浓的问题,家长可能不知该如何作答,这没有关系,你可以说:“我也不知道,但也许我们可以找到答案。”然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那些问题。

卡尔·威特先生在对小威特的教育中,就竭力排斥教授给孩子一些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识。每当小威特提出问题时,他总是给予鼓励,并耐心地解答,决不欺骗孩子。在给孩子解答问题时,老威特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充分考虑孩子现有知识是否能完全接受。当孩子问到自己也不懂的问题时,老威特就干脆老实地回答说:“这个爸爸也不懂。”于是两个人就一起翻书,或者去图书馆查资料。

父母要积极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孩子的日常生活需要关心体贴,他们的求知欲更加需要成人细心呵护。孩子的求知欲是非常稚嫩的幼芽,适时合理的鼓励,能够使其得到充分的满足和发展,对保持一定的兴趣张力大有好处。当孩子提出问题时,说明孩子已经通过自己的观察注意到事物的某些方面,家长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是对孩子提问行为最有效的肯定和认同。

2重过程轻结果

即在父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问题时,也应克制住脱口而出的冲动,应尽量给孩子留下讨论的空间,否则会给孩子传达一个错误的观念:科学仅仅是装在成人头脑中的一些事实而已。家长多用些时间和孩子探讨问题,可以让孩子明白,科学并不只是一些事实,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种了解自然如何运动的行为。例如,若孩子想了解蜜蜂住在什么地方,你可以说:“让我们观察一下,也许我们能看到它飞到哪里去了。”家长应牢记,对孩子的提问,应该总是这样开头:“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3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成年人一旦有了问题,总是急于知道答案。科学研究显示,在回答一个问题时,成人往往在几秒钟之内就作出反应,而这个时间对孩子来说是不足以思考的。因此,家长在给孩子提出问题后,应多留点时间让孩子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样他的回答就会更有逻辑性、更完整也更具创造力。

曾经有一位美国教授,给一群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上了一堂关于气压的课。教授将两个空心橡皮塞压在一起,当里面的空气排出后,它们便紧紧地吸在了一起。教授让两个孩子将它们分开,孩子费了很大劲才办到,于是教授问:“你们为什么花那么大力才将它们分开呢?”一个男孩很快就说:“那是因为橡皮被粘在了一起。”教授只站在一旁听着,什么也没说。另一个学生想了想,马上发表异议:“不,它们之所以很难分开,是因为里面的空气被挤了出来,里面的压力比外面的压力要小。”孩子们凑在一起对这个新的答案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一会儿他们就接受了后者的正确解释。

不要告诉孩子怎样思考,而应给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假如孩子的回答是错误的,家长要有耐心,在需要的时候,你可以给他一些提示。如果孩子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家长应对他的努力给予肯定,但不要轻易表扬孩子,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

4注意你的语言

父母在和孩子讨论问题时,不要急于说“这很对”或“非常好”,这些口头赞扬固然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但在探讨科学知识时,过早地赞扬可能让孩子觉得问题已经解决了。相反,你应该说诸如“这很有趣”或者“我以前从未这么想过”等话来使问题的讨论不断地深入。

不要强迫孩子思考,那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孩子总是在思考,即使没有你的命令。如果你在那里发号施令,那么你和孩子的讨论可能会变成一种表演,他会有意迎合你,用尽可能少的话回答你的问题,因为他知道,说得越少错误也就越小。

父母还应注意问“为什么”,大多数孩子都觉得“为什么”很刺耳,因为他们大都是在挨批时听到“为什么”;“为什么你的房间弄得这么乱?”“为什么你不能这样做?”相反,父母应该学会问“怎么样”——“这件事怎么做?”“这个问题该怎么找到答案?”

5重演示轻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