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悟财富
3125100000004

第4章 立即行动才会快速接近成功(4)

父亲让郑明明留学日本,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学习知识、开阔眼界的大好机会。她没有学习政治、法律一类的课程,而是选择了美容美发,这是被华人看作不入流的行当。郑明明在学习期间,刻苦攻读。1964年,她在日本的学业期满。为了能够继续深造并能自力更生,她独自一人跑到香港。为了学习手艺,为了生存下去,郑明明早出晚归,东奔西跑,终于在一家美容院找了一份工作,从一个富家小姐变成了一个不入流行业的打工妹。她到美容院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和熟练技艺,然而,师傅除了每天让她做些洗衣做饭的杂工之外,根本不传授她所需要的知识。

经过苦苦思索,她想到自己其实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美容美发手艺,只不过一直没有机会亲自去实践。她决定自己开一间发廊,自己当师傅。她与一个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合伙,在九龙租了一个小门脸,聘用了几个小工,开了一间叫作“蒙妮坦”的发廊。开业初期,生意并不看好,她原来打工的那家美容院得知她开了一家发廊,就传出话来:郑明明的发廊坚持不了3个月就会倒闭。这句话让郑明明再一次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她提醒自己,一定要坚持住,无论如何也要混出个样子给他们看看。

4个月过去了,郑明明没有出过一天门,每天忙着做发型、做美容、教徒弟,从早晨6点一直忙到半夜时分。有一天,她望着窗外大吃一惊:什么时候街对面冒出了一座大厦?

原来这4个月,她一直埋头苦干,竟然不知道对面盖起了一座东英大厦。白天,郑明明在店铺的前面做美容,晚上就到后面去休息,只要能够节省时间,掌握更多的技艺,再苦的条件她也不怕,渐渐地,发廊有了固定的客户,郑明明站稳了脚跟。

1967年,郑明明的合伙人将自己的70%股份让给了她,从此郑明明成了“蒙妮坦”的唯一老板,并将收徒弟的小项目变成大规模的招生。虽然成了老板,但郑明明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接手发廊不久,郑明明就受到了一个深重的打击。为了开展外国化妆品的销售代理业务,她到法国和意大利订购了一大批化妆品,希望能够拓展一条生财之路。因为不了解香港化妆品市场的行情和东方人的趣味,结果化妆品长期放在货架上无人问津。祸不单行,存放化妆品的仓库又发生了火灾,烧毁了100多万港元的化妆品。这个数目当时不是个小数,更为糟糕的是,在这笔钱中,有一大部分是向银行和朋友贷来的。这个打击对于郑明明来说,简直是一个灭顶之灾。这时,她的好友为了让她从巨大的烦恼之中解脱出来,介绍她认识了在香港的缅甸华侨陈树德先生。一年后,郑明明与陈树德喜结良缘。

为了尽快还清贷款,积累发展资金,郑明明夫妇早出晚归,省吃俭用,拼命地赚钱。在普通人无法想象的超负荷工作中,郑明明还挤出宝贵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研制适合东方人皮肤特点的美容护肤用品。8年时间过去了,郑明明终于研制出一系列的化妆品,销售市场遍及东南亚、欧洲以及世界各国。从创办“蒙妮坦”发廊开始,一直到把“蒙妮坦”发展成为集美容美发学院、加工厂、销售公司于一体的企业集团,郑明明历经了30年风风雨雨,其间的艰苦更不用说。1994年,郑明明被世界权威美容组织IPCA授予“国际美容教母”称号,她还被推选为世界最具权威性的美容机构斯佳美容协会东南亚区主席。

一个富家小姐违背父愿,去从事当时为人所不屑的美容美发行业,真是勇气可嘉。做事业就是要有这样的精神准备:能吃得生猛海鲜,也能吃得米糠咸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出身普通的人都未必会如郑明明一般努力,但郑明明身为名门闺秀能够不靠父辈资助,白手起家,实在难能可贵。

感悟

每个人在创业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可以把一个人打倒,让他从此再也爬不起来,也可以让一个人越挫越勇。那些成功的人都知道,在经历过困难之后才会尝到成功的快乐,也只有在风雨之后才能够看到彩虹。

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

一天,丝黛芬妮和丈夫阿密尔带着10岁的儿子迈克,一起到墨西哥去旅游。他们来到一个叫做泰克的小镇上,在街上信步走着,看到许多卖工艺品的小摊上,出售着各式各样的陶器。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玛雅人的神话场景:有太阳神、雨神和其它各种自然界的神像。

这个时候,在一家商店的角落里,丝黛芬妮看到了一个美丽的琥珀色的陶罐,它几乎和迈克一样高。丝黛芬妮一看到它,就被它迷住了。“如果能够把它放在我们家的起居室里,看上去一定很漂亮。”丝黛芬妮轻声地跟阿密尔说。

“忘了它吧,”阿密尔摇了摇头,劝慰地跟丝黛芬妮说,“我们是不可能把这样大的一个东西带上飞机的。”

“我想,他们是会让我们把它捆在空座位上的。”丝黛芬妮继续说服丈夫。

一向都对丝黛芬妮体贴入微的阿密尔看到丝黛芬妮的态度这么坚决,就只好耸了耸肩,同意了丝黛芬妮的想法。

于是,经过再三的讨价还价,这个原来就不十分昂贵的陶罐,最后被丝黛芬妮砍到了10美元成交。想想,同样的东西,在国内,最起码也要值100美元。丝黛芬妮为这次成功的交易,感到非常得意。他们终于买下了这个陶罐,还给它起了个名字“乔治”。迈克非常喜欢这个陶罐,把它当作自己的墨西哥“弟弟”。并且跟他们许诺:一定要保护好这个讨人喜欢的“同胞”。

接近黄昏的时候,他们叫了辆出租车,去飞机场预订第二天的飞机票。

“带一只罐子上飞机,不会有什么问题吧?”阿密尔向机场里的工作人员询问。

“如果能把它放在你们随身携带的行李里,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先生。”

可是,当这位工作人员看到了他们的“乔治”时,禁不住皱起了眉头。“这显然太大了。你们根本不能将它带上飞机。”

“你的意思是说,不能带‘乔治’回家了?”迈克伤心地问道,忍着不使自己的眼泪掉下来。

丝黛芬妮也在旁边,努力地请求机场的工作人员,请他们帮忙想想办法。

“我看,只能将它装进板条箱里,然后用专门运行货物的飞机给你们送过去了!”

“好的,请您告诉我们地址好吗?”

于是,机场的工作人员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个托运公司的地址给他们。他们就根据这个地址,找到了那家公司。斯黛芬妮赔着笑脸,向柜台后面的一位女士说明了他们的来意,那位女士听到斯黛芬妮的说明后,抱歉地说:“我们这儿没有板条箱。”

阿密尔他们感到为难极了。在这个不熟悉的城市里,他们到哪儿去找到一只板条箱呢?后来,他们决定去买一些放水果的板条箱。因为,那种箱子放他们的“乔治”最合适了。结果,卖水果的小贩以12美元将它卖给了他们。

“这可比‘乔治’的价格还贵呀!”阿密尔自言自语地说。

买到了板条箱,他们匆忙赶到了那家托运公司,办好了手续。公司里的两个职工,又是敲,又是打,又是装,又是拼。足足忙了近两个小时,才把那陶罐妥善地安放在箱里。他们要价20美元——这是“乔治”身价的两倍。

第二天,在机场的工作人员搬起了板条箱,去称“乔治”的重量。它们超过一百磅。最后结算下来,他们需要交付的托运费是85美元。

几天后,他们终于在家里接到了托运公司的电话。

“迈克,”阿密尔挂上电话说,“你的‘弟弟’到了。”迈克听了很高兴,马上跟着他爸爸一起驾车去机场。丝黛芬妮呆在家里,心里在想:花去我们那么多钱的“乔治”,会完好无损地到家吗?

不一会儿,阿密尔和迈克兴致勃勃地搬着板条箱回家了。他们拿着榔头和螺丝刀,开始干了起来。那箱子,第一层是木板,第二层是报纸、牛皮纸和碎布片。最后,“乔治”完好无损地出现在他们面前。它比丝黛芬妮记忆中的还要漂亮,闪耀着琥珀色的光芒,罐上面彩绘的玛雅诸神,显得无比庄严。虽然,它本身只值10美元,但经过这一番折腾,实际的价格已经涨了十几倍。不过,他们一点也不后悔。

感悟

不是做什么事情都会一帆风顺的,什么事情都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困难,如果遇到了困难就放弃的话,当然就不会有成功了;如果遇到了困难之后还能下定了决心,全力以赴,那么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