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悟财富
3125100000022

第22章 学会支持和鼓励别人(4)

复诊挂号时,就有点学问了,学者发现很多病人都从师父那边,转到医生徒弟的诊室。问题就出在所谓的“口碑效果”,医生徒弟的门诊挂号人数偏多,等候诊断的时间也较长,有些病人在等候区聊天,交换彼此的看诊经验,呈现出“门庭若市”的场面,让一些对自己病情较没有信心的患者趋之若鹜。

更有趣的发现是,医生徒弟的经验虽然不够丰富,但就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所以问诊时非常仔细,慢慢研究推敲,跟病人的沟通较多、也较深入。而且很亲切、客气,也常给病人加油打气:“不用担心啦!回去多喝开水,睡眠要充足,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类似的心灵鼓励,让他开出的药方更有加倍的效果。

回过来看看医生师父这边,情况正好相反。经验丰富的他,看诊的速度很快,往往病患者无须开口多说,他就知道问题在哪里。资深加上专业,使得他的表情显得冷酷,仿佛对病人的苦痛渐渐麻痹,缺少同情心。

整个看诊的过程,明明是很专业认真的,却容易使患者产生“漫不经心、草草了事”的误会。当学者向医生师父提出这些浅见时,他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对呀!我自己怎么都没有发现!”

感悟

有的人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有很大的本领,于是就会在无意间摆出一种盛气凌人的高姿态。这样就会让别人觉得这个人高高在上,会让人有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从而让别人离他越来越远。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恃才傲物

清代有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毕沉(字秋帆)是江苏镇江人,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媲美的《续资治通鉴》就是他编纂的。

乾隆三十八年,毕秋帆任陕西巡抚。赴任的时候,经过一座古庙,毕秋帆进庙内休息。一个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经,人报巡抚毕大人来了,这个毛和尚既不起身,也不开口,只顾念经。毕秋帆当时四十出头,又中过状元,正是名满天下的时候,见老和尚这样傲慢,心里很不高兴。老和尚念完一卷经之后,离座起身,合掌施礼,说道:“老衲适才佛事未毕,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毕秋帆说:“佛家有三宝,老法师为三宝之一,何言疏慢?”

随即,毕秋帆上坐,老和尚侧坐相陪。

交谈中,毕秋帆问:“老法师诵的何经?”

老和尚说:“《法华经》。”

毕秋帆说:“老法师一心向佛,摒除俗务,诵经不辍,这部《法华经》想来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阿弥陀佛’?”

老和尚听了,知道毕秋帆心中不满,有意出这道题难他,不慌不忙,从容地答道:“老袖资质鲁钝,随诵随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屡考屡中,一部《四书》想来也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曰’?”毕秋帆听了不觉大笑,对老和尚的回答极为赞赏。

献茶之后,老和尚陪毕秋帆观赏菩萨殿宇,来到—尊欢喜佛的佛像前,毕秋帆指着欢喜佛的大肚子对老和尚说:“你知道他这个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老和尚马上回答:“满腹经纶,人间乐事。”

毕秋帆不由连声称好,因而问他:“老法师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为什么要抛却红尘,皈依三宝?”

老和尚回答说:“富贵如过眼烟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净土!”

两人又一同来到罗汉殿,殿中18尊罗汉各种表情,各种姿态,栩栩如生。毕秋帆指着一尊笑罗汉问老和尚:“他笑什么呢?”

老和尚回答说:“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毕秋帆一顿,又问:“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说:“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贪恋富贵的人,可笑;倚势凌人的人,可笑;钻营求宠的人,可笑;阿谀逢迎的人,可笑;不学无术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

毕秋帆越听越不是滋味,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老法师妙语连珠,针砭俗子,下官领教了。”说完深深一揖,便带领仆从离寺而去。

从此,华秋帆再也不敢小看别人了。

感悟

虽然说为人处世不能妄自菲薄,但是也不可以过于自高自大,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句话所说的道理。做人就是要谦和宽厚,千万不可以恃才傲物。

不要武断地下结论

一个渔夫,有两只鱼鹰,在一条江里捕鱼。

这条江的两边都是高山,还有一个山头,在江的中心突出来,好像从江里昂起了一个巨大的青鱼头,大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青鱼嘴。老辈人说,因为上游的江水,直对着它冲来,把山底下的泥土,全冲光了,山底下是空的,山脚边也形成了一个很深很深的深水潭。江里的大青鱼,都躲在这个山底下的深水潭里。

每天清晨,渔夫就把鱼鹰放在船头上,划起双桨,撑船到青鱼嘴下面的深水潭,唱起“嘎嗨嗨,嘎嗨嗨”的号子。鱼鹰好像听到了命令,就扑通扑通地钻进水里去提鱼。

渔夫又拿起长长的竹竿,在水面上啪啪地敲打着,跟在鱼鹰的后面。

第一只鱼鹰钻出水面来了。它的名字叫“短尾巴”,嘴里衔着一条很小的鲳条鱼,把头昂得高高的,向渔船游来。

渔夫高兴极了。鲳条鱼虽然小,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他赶快将长竹竿伸出去,把“短尾巴”拉上船,取下它嘴上的鲳条鱼,放进船舱里,并且亲热地拍拍“短尾巴”的头,说:“真是我的好‘短尾巴’,又是你第一个给提上鱼来了。”“短尾巴”听了主人的话,闪动着两只圆圆的小眼睛,十分得意地扇着翅膀。它连连点着头,嘎嘎地叫着,好像在说:“下一次,我要给你捉一条大鱼上来。”然后就站在船头晒起太阳来。

这时,渔夫又拿起长竹竿,在水面上敲打着。“嘎嗨嗨,嘎嗨嗨”地唱着,他在等另一只名叫“长脚”的鱼鹰。过了好长时间,“长脚”才忽地一下钻出水面,用它坚实的嘴巴,紧紧夹住了一条足有一斤多重的青鱼,慢慢向渔船游过来,渔夫一看,忙把长竹竿伸向“长脚”,拉它上船,取下嘴里的青鱼,更加亲热地拍拍它的头说:“捉吧,把更大的青鱼捉上来吧。”“长脚”并没有像“短尾巴”那样高兴得嘎嘎地欢叫,也没有站到船头上去晒太阳,只把翅膀扇了几下,又钻进水里捕鱼去了。

每一次第一个给渔夫提上鱼来的,总是“短尾巴”鱼鹰。那些小鲳条鱼,常在浅水里游,不要钻得很深,就能捉到。“短尾巴”捉到小鲳条鱼后,就向主人嘎嘎叫上几声,好像在夸耀自己:“我又给你捉鱼来了,我干得不错吧?”渔夫很喜欢“短尾巴”,觉得它能干,所以捉好了鱼,在给鱼鹰喂食的时候,渔夫总要在“短尾巴”面前多丢上一条小鲳条鱼。

有一天,渔夫又带着鱼鹰出发了。到了青鱼嘴的深水潭,渔夫又唱起了响亮的捕鱼号子,用长竹竿在江面上敲打着。两只鱼鹰同时钻进水里去提鱼。第一个捉鱼上来的,照例又是“短尾巴”,仍然是一条小小的鲳条鱼。渔夫当然很高兴,因为这又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呀。他又等待“长脚”把大青鱼提上来。但是,“长脚”上来时,嘴巴里却是空的,什么也没有。渔夫生气了,扬起长竹竿,打了一个唿哨,警告说:“你偷懒,今天不给我捉一条大青鱼上来,我就要你的命。”

“长脚”见主人生气了,虽然很吃力,还是一声不响地钻进水里去了。

过了一会儿,“短尾巴”又捉了一条鲳条鱼,得意洋洋地浮出水面,向着渔船游过来。渔夫赶快把它从水里拉到船上,取下它嘴里的鱼。他正想向“短尾巴”说些什么,见“长脚”也钻出了水面,嘴上仍然什么鱼也没有。渔夫更加生气了,他拿起“短尾巴”刚刚提上来的那条鱼,塞进了“短尾巴”的嘴里,把刚刚跳上船来的“长脚”一竹竿拨到水里。

“长脚”鱼鹰在水面上游着,十分委屈地盯着自己的主人,因为它的肚子已经很饿很饿了,从早上到现在,还没有吃过一条小鱼,也没一粒米进肚。这怎么有力气去捉鱼呢,而且它正在……不允许它再想下去了,因为主人的长竹竿扬到了它的头上,催它提鱼的号子,唱得更响。“长脚”鱼鹰把嘴巴闹得紧紧的,两脚一用力,又钻进水里去了。

“长脚”再一次空着嘴巴钻出了水面。它那一身羽毛,全沾在身上了,简直不能在水面上浮游了。渔夫气得什么似的,他拿起竹竿,把“长脚”鱼鹰狠狠打了一顿。“长脚”鱼鹰跌落在船舱里,挣扎着动弹不得了。

又过了一会儿,水面上漂起了一层淡红色的血。渔夫好生奇怪,他向深水里一看,见水面下有一个黑影子,慢慢浮上来,江水也开始动荡起来。“短尾巴”吓得不得了,赶快跳上渔船;渔夫也害怕起来,把船划到青鱼嘴的山脚下,等那个黑影子完全浮出水面,才看清是一条大青鱼的背脊,鱼鳍像一张灰色的小帆,大青鱼横冲直撞地游过来,弄得江水发出哗哗的声音,吓得那些鲳条鱼躲进了水草里,连在水里捕鱼吃的野鸭,也惊慌地叫着飞走了。

飞起的水浪,足有几尺高。水花溅到了渔夫的身上,把他的衣服也打湿了。“短尾巴”躲进了船舱里。大青鱼游呀,翻滚呀,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它好像感到精疲力尽,再也游不动了,才把速度慢下来,慢下来,最后翻了一个身,不动了。

大青鱼死了,渔夫才把渔船划近大青鱼身边。他“啊”的一声叫了起来,原来大青鱼的眼睛被啄瞎了,眼睛旁边和身上还有好些被啄过的洞。江水里的血,就是从它身上流出来的。渔夫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了。他的手开始发抖,眼睛也变红了,呆呆地看着大青鱼,他又猛地扑进船舱,把“长脚”鱼鹰抱了起来,抚摸着它的羽毛。

感悟

无论是在做事情的时候,还是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都不要武断地下结论。因为,一件事情或一个人的本质并不是从一些表面现象就能反映出来的。如果结论下得太过武断,不但会造成一些误会,还可能会因此而伤害到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