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共睹,中国5千年年文明,2000年封建,500位皇帝,其封建社会之长、皇帝之多。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皇帝多,是好事还是坏事?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难以定论。但论及有无“明帝”,谁最“开明”?答案无疑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元月23日降生,20岁举兵反隋,27岁登基为帝,52岁去世。他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但他却是那个时代的伟人。20世纪的一代伟人******曾评点过众多帝王,唯独对李世民极力称赞,认为他是:
“开明君主,聪明一世”。中国历史也恰恰支持这一观点。
中国大唐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是中国封建制度最为强盛的时期。而这一切文明成果,都与李世民密不可分。没有李世民的开明政治,就没有“贞观之治”;没有“贞观之治”,就没有大唐的辉煌。因此,我们在谈及大唐盛世和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时,理所当然要谈到李世民。
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其开明之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他提出著名的“三镜说”,即“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弊,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表现出其开阔的个人胸襟。
其二,在临朝执政方面,他有四个特点,即“平定四方,用怀柔政策;勤于朝政,虚心纳谏;君臣关系,推心置腹;闲暇之余,孜孜学习。”充分展示其开明的行政作风和人格魅力。
其三,在君民关系方面,他深知“民犹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上台便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实干家。他的“开明”政治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以纳谏为例,他不像以往君主那样追求纳谏的形式,而是付诸以实际行动,说到做到,堪称古代求谏纳谏的典范,而且至今仍是具有现实意义。
纵观本书,有以下几大特点:
本书把李世民“明经”置于故事情节中,以事说经,以经串事,有骨有肉,有点有评,层层突破,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既弄清李世民“明经”的来龙去脉,又完整掌握李世民“明经”的精髓。
本书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宽领域剖析李世民明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应有尽有,并力求涵盖其一生。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倘要论文,要顾及全人。
本书在通俗化、普及化与可读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它没有“八股气”和“经院气”,能不引用史籍原文,则不引原文,而尽可能把原文译成白话文,力求雅俗共赏。
李世民“明经”,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很复杂的艺术。只要我们认真琢磨、推敲、领悟,并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任何人都有裨益。
实际上,李世民“明经”并非一本书所能穷尽,至今仍是一个新课题。本书所进行的探讨,所作出的提炼,也只是尝试性的,一家之言。至于正确与否,尚需实践检验。
作者
2001年6月于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