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西北宗教论丛1
3122500000011

第11章 苏非主义性质的中国伊斯兰哲学(3)

真主化育万物,由命而性,性分真性和禀性,真性来自本原,与生俱有,禀性始于身体,在于后天的蓄养。性分善、恶,人不同,性不同,善分为本善和习善,来自本原的天赋的善为本善,后天习养的善为习善。禀性有本用和作用,善为本用,恶为作用。人分圣、贤、愚三等,圣人为主差使,最终复命归主,贤人经过培养也可归主道,愚人呼之不应,不知觉醒。明白人有圣、贤、愚三等,是讨论人性善、恶的前提。这样,王岱舆便将中国传统的人性论统摄到自己的理论框架之中,使人性论成为认主学的一个环节。

五、建立在******教法基础上的伦理道德观

劝善戒恶是所有宗教都强调的伦理道德法则。******教不仅要求人们信仰真主,而且还要遵循真主为人们制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即求真向善。******教义要求信仰者要有信仰的内悟、信仰的表白及对信仰的践行——善行,做到知行合一。其中的善行扮演公共道德的角色,******教法中划分的天命义务、赞许的行为、准许的行为、受谴责的行为、禁止和受罚的行为,既是法律制度,又是道德规范。王岱舆在******固有观念的基础上吸收其它各家主要是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形成了中国******教特有的伦理道德观,使基本上还以命令禁止为主要结构的******教道德,开始向学说结构转化,使基本上没有条理和体系化的一些伦理思想、规定条理化为和天道五功并列的人道“五典”,伦理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对人与真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倾向于儒家道德伦理的解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人与真主之间关系的宗教伦理规范;二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伦理规范。

王岱舆认为,真主是世界的本原,宇宙的主宰,创造化育了世界万物。人作为天地间的精华,作为惟一有思维能力的动物,作为真主在大地上的统治者,其生活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从宇宙的变化运动中,从自然的万千气象中,从自身构造的绝妙中,体认造物主的存在、万能,从而赞美主、崇拜主、敬畏主、感谢主、喜爱主。唯有如此,才是善的。在真主以外,崇拜任何人和物都是恶的,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人应与真主保持一致,绝对地无条件地毫无保留地顺主、敬主、爱主。王岱舆采纳并运用儒家的“天命论”(主张天是自然和社会的主宰,君臣上下的尊卑贵践差别都是“天理自然”,人性和道德都取决于“天命”,从而为封建伦理秩序存在的合法性找到依据),并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先天为命,后天为性,命乃种子,性乃果子,命非性不离于性,性非命不离于命”。事物的表现形式虽各有差异,但都是由“天命”所决定的,因此,他同意贵践不可打乱,君子小人不可不分,高者高之,下者下之,因才而用,各行其宜。

在确立人与主之间纵向垂直关系(主仆关系)以后,还需要调整确定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关系。调整人与人之间横向伦理关系的规范,就是社会伦理规范。人处于一个十分广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那么,人们就得遵循一定的准则,就得有一些规范,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经济行为和文化行为以至内心动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使整个社会正常运行,和谐发展。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和谐发展的规范,便是******的伦理规范。

王岱舆在明确人主关系后,就要解决一个非常现实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即真主与君主的关系。在非阿拉伯世界,******文化部分覆盖的国家和地区,******面临一个非常现实而又十分具体的棘手问题,那就是既要忠于独一无二的真主,又要忠于独一无二之君王。而这个君王又非******。这就是“二元忠诚”的问题。王岱舆认为:“人生在世,有三大正事,乃顺主也,顺君也,顺亲也。”既要忠于真主,又要忠于君王,这才是“真忠正道”。“凡违兹三者,则为不忠、不义、不孝矣”。忠于君王同忠于真主并不矛盾。但在顺序上,忠于主在先,“兹至大之伦,至极之忠,”“虽君亲不得而分致,此为至理”。忠于君、忠于亲在后。如果只忠于真主,而不忠于君父,那就是未能履行作人的义务,因而也就没有完成对主的功业,对主就不能算是真忠。如果只忠于君父,而不忠于真主,那就是“左道旁门”、“异端学说”而非******。只有忠于主、忠于君、孝于亲,才是“人生之三大正事”。这样,使得宗教性的、社会性的、宗法性的三件事取得了一致性,使天道和人道得以相互协调。“听命为天道,克己为人道,互相表里,发于一心,而寓于四事:若顺主忠君,寓于意念;赞主赞圣,寓于口舌,拜主孝亲,寓于身体;感主济人,寓于财物。所以人但顺主、赞主、拜主、感主恩而不能忠君、赞圣、孝亲、济人者,则前事亦不足为功;如徒忠君、赞圣、孝亲、济人,而不能顺主、赞主、拜主、感主之恩,则前事仍为左道。抑不独此,一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间,但有亏损,即于天人之道不全,即不得谓之听命。”天道与人道在这里得到统一,相互表里,人道是天道的一部分,离开人道的天道就不完备,不完满。

“孝”是王岱舆道德伦理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王岱舆认为:“孝也者,其为人之本与。道德所以事主,仁义所以事亲。真忠者必孝,行孝者必忠,忠孝两全,方成正教。”孝是做人的根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用来侍奉双亲的。忠诚于主和孝顺双亲是统一的,真正忠诚于真主的人必定孝顺,履行孝道的人必定忠诚于真主。忠孝两全的人,才是真正的******。忠和孝是道德仁义在主和亲两个方面的体现。并且,王岱舆认为,实践即行孝本身就是成仁,就是取义,仁义不必由孝外求之,离开孝去谈仁义无任何意义。王岱舆所谓的孝有三个品极:“日身、日心、日命”,就是用身体孝顺,用心意孝顺和用全部生命孝顺。真正的孝顺(至孝)就是要同时做到身体、心念和全部生命这三个等级的孝顺。他同时指出不孝的五种情形:不认主、不体圣、不亲贤、不生理、不习学。这也反映了他所主张的孝的内容:忠主、体圣、孝亲、亲贤、生理、习学。忠孝统一,孝是基础。

王岱舆在主张“忠”、“孝”的同时,将儒家的“五常”思想移植到******教义中来,在******思想和儒家思想方面找到了某种交汇点。以封建礼教的“五常”来诠注******的“五功”。王岱舆认为五常之首是“念”,“念”经不忘主的人具有“仁”心;五常之二为“施”,这体现了“义”;五常之三的“拜”,体现了“礼”;五常之四的“斋”,体现了“智”;五常之五的“朝”体现了“信”。这样,王岱舆就将******的五功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挂上了钩,把它放人到社会学行为规范的论述中去,从而使******教具有中国本土化的特色。

六、苏非主义性质的中国******哲学

王岱舆哲学大量吸收和改造了儒佛道各家概念,以儒家的表述方式阐释******的核心教义,使******教这种外来思想能够以本土化的语言得以阐发,既丰富了******教教义的内容,又取得了中国化的形式,完成了文化传承机制的转换。它既不是儒家思想的再现,也不是******思想的复述,而是试图在******文化的背景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中完成两种思想有机的融合与合一,其性质仍然是苏非主义的

首先,从体一——数一——真一的认主方式看,它属于苏非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他认为体认真主的过程首先从认识自身开始,通过教法上的遵循、精神上的修炼到境界上的契合即知认、见认、续认的过程便可达到体认真主的过程。这种认主方式,基本上可以说是苏非主义的认主方式。其对真主属性的描述也与阿拉伯哲学家安萨里的见解基本相似,宇宙生成过程则与伊本?阿拉比创世模式很类似(伊本?阿拉比强调主的本体显现和主的感性显现以及持续显现,在这三种显现过程中创造化育了万物)。

其次,从经堂教育与苏非主义的关系上看,其哲学思想亦应属苏非主义。经堂教育兴起于十六世纪,与苏非的经师、苏非学者、苏非传教士、苏非的学说有很深的渊源,它的兴起与苏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密切切关系。经堂教育中著名的经师、采用的课本、追求的目标,都与苏非主义有关并受其影响,如有些经师接受甚至传播苏非思想,相当一部分课本阐释苏非学说,舍蕴善提倡的经堂教育以苏非理学经典,遵从苏非道德要求,从而成为洪福完人为最高追求目标。汉文译著是站在经堂教育的肩膀上构建中国******文化大厦的。没有经堂教育的发展,汉文译著活动也难以展开。汉文译著活动是中国******教教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高质量的文化建设工程。汉文译著将中阿并举,对中国******教如何在中国文化的大环境中发展、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由于绝大多数汉文译注者均为经堂教育者出身,所以,苏非主义对经堂教育的影响也同样反映在汉文译著中,王岱舆本人从小接受了完整的经堂教育,其******知识主要来源于此,他的思想受苏非主义的影响应该说是比较深的。

第三,从其思想本身及之后刘智等人的思想看,明显是倾向于苏非主义的。王岱舆“三一说”中“真一”、“数一”、“体一”的提出及界定以及对其属性的规定、对宇宙生成过程的描述,都明显是苏非主义的描述方式和认识方法,尤其对数一的界定可看成是最有力的佐证,甚至直接表明就是苏非主义。而后来的刘智秉承了王岱舆这种思想。

第四,从稍晚形成的西北各门宦对王岱舆的尊崇来看,亦能说明其学说是苏非主义的。各门宦的创始人,大多是经堂教育中品学兼优的著名经师、阿訇,苏非主义对经堂教育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为门宦的产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苏非门宦则将苏非主义思想及学理进一步组织化、实践化,延续了苏非主义的影响,并且反过来对经堂教育产生影响。

王岱舆哲学是适应明朝中后期******先民进一步与中国社会全面融合,文化形态发生变异的条件下(文化的载体使用汉语,已完成心理角色的转换,自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对文化传承机制的一次主动性变革。这种变革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条件。王岱舆哲学既继承了******苏非主义思想,又部分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己有利的思想,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苏非主义性质的中国******哲学,并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构建了中国******哲学基本框架。

参考书目

1.[明]王岱舆.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2.李兴华,秦惠彬,冯今源,沙秋真.中国******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李振中,王家瑛.阿拉伯哲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金宜久.中国******教探秘[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5.杨怀中,余振贵.******教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6.[美]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7.沙宗平.中国的天方学——刘智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王友三.中国宗教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1。

9.朱崇礼.******文化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邱树森.中国回族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11.伍贻业.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存稿[z].内部资料,2000。

参考论文

1.秦惠彬:论王岱舆的宇宙观和认主学[J].世界宗教研究.1983,9(1)。

2.余振贵:从(清真大学)试论王岱舆宗教哲学思想的特点[J].甘肃民族研究.1982,(4)。

3.余振贵:十七世纪伊朗与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两位代表人物:穆拉·萨德拉与王岱舆[J].外国哲学,2000,(10)

4.余振贵:******教义与儒家传统思想的显著结合——试论著名汉文译著《正教真诠》的特点[z].西北五省(区)******教学术讨论会(兰州会议)论文资料,1981年10月。

5.秦惠彬:论王岱舆的宗教伦理思想[J].学习与思考.1984,(4)。

6.金宜久:王岱舆的******哲学本体论[J].宁夏社会科学,1989,(1)。

7.金宜久:苏非派与汉文******教著述[z].1982年7月。

8.杨桂萍:明清时期中国******汉文译著的代表人物、著作及特点[J].甘肃民族研究.2004,(10)。

9.沙宗平:正教与正学——从《正教真诠》看王岱舆的教道观[J].回族研究.2004.,(1)。

10.罗万寿:试析中国******哲学的“真一”论[J].西北民族研究.1996,(1)。

11.金云峰:怎样看待回族的形成[J].回族研究.1999,(1)。

12.金云峰:怎样看待******教人华的“标志”和“时间”[J].甘肃民族研究.1999,(1)。

13.马富春:刘介廉先生的宗教译著对以后******教派的影响[z].西北五省(区)******教学术讨论会(西宁会议)论文资料,1982年8月。

14.冯增烈:******教哲学回族伊斯兰教浅议[z].西北五省(区)******教学术讨论会(西宁会议)论文资料,1982年8月。

15.丁明仁:苏非派的产生和影响[z].西北五省(区)******教学术讨论会(西宁会议)论文资料,1982年8月。

16.苏敦理:《苏非原理集》摘译[z].西北五省(区)******教学术讨论会(西宁会议)论文资料,1982年8月。

17.马汝邻:《苏非派》[z].西北五省(区)******教学术讨论会(西宁会议)论文资料,198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