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
3120700000011

第11章 民歌(11)

《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文章引用自: 这说明了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赋予民歌丰富多彩的内容。这首歌的词是新编的,运用藏族民歌常用的比喻手法,把祖国的首都北京比作“金山”,把人民领袖毛主席比作“金色的太阳”。著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在舞台上演唱以后,这首歌很快流传全国,深受人们的喜爱。

《毛主席的光辉》是藏族弦子曲。在乐曲的尾声部加人衬词衬腔,以延长乐曲的长度和规模。这类衬词的用法,被称为“扩充式”。在藏族民歌中,由于衬词在歌中所处的位置的不同,它们在乐曲中所起的作用和功能也大不一样。

三、维吾尔族

(一)、概述

“维吾尔”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约802万。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二)、维吾尔族民俗

1、传统居室

外部完全封闭,全用平屋顶,内部庭院尺度亲切,平面布局自由,并有绿化点缀。房间前有宽敞的外廊,室内外有细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饰。总的风格是外部朴素单调,内部灵活精致。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和教长陵园是建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体量巨大,塔楼高耸,砖雕、木雕、石膏花饰富丽精致。还多用拱券结构,富有曲线韵律。家家户户都种植着果木花卉,在屋前的葡萄架下,门口两侧,大都砌筑低矮的土台,铺着毛毡或地毯,供夏季休息。来客人时坐在这里交谈,品尝葡萄瓜果。在并排的数间居室里,有些居民还筑有传统的“阿衣旺”,即外廊,有木梁,排檩椽,中间留有采光孔,讲究的家庭还在外廊上雕梁画柱,饰以维吾尔族的传统花纹图案,但不绘画人物或动物图像,只是在 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这种传统习惯才有所改变。

2、禁忌

在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饭前饭后要洗手,洗后用毛巾擦干。吃馕时,应将馕掰成碎块,不要囫囵啃。进餐时,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要随便到锅灶前面去,不要让饭屑落地。共盘吃饭时,不要将已抓起的饭菜再放入盘中。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忌东张西望或站起;禁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动物的血;衣着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请茶,忌用单手;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别人家去,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进门。青壮年妇女一人在家时忌外人进去;新婚夫妇的洞房忌随便闯入;见到门上挂有红布条,表示妇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内;不要和妇女开玩笑;在公共场合忌光着上身,更不能穿着背心、裤衩到别人家里去;忌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源旁边、墓地、清真寺周围和果树下面大小便、吐痰或倒脏水;禁止携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禁止在墓地附近修猪圈、厕所,不许牲畜在墓地内乱跑,不许从墓地上取土;不得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涝坝内打水,要先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后倒入自己的桶或罐内;北疆地区,禁止在长辈面前讲诙谐的语言。

3、礼俗

维吾尔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崇尚礼仪的民族。家里来了客人,即使过去素不相识,也能热情接待。亲友相见,握手问候。邻居间注意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谁家有了红白喜事,邻里们争相协助。维吾尔族的家庭一般为小家庭,成员包括祖孙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独子不分家。多子女的家庭,子女长大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父母常把幼子留在身边,作为养老送终的依靠。维吾尔族的亲属范围比较狭窄,亲属称谓只在祖孙三代直系血亲之间才有。同辈间,比自己年长的男性称“阿喀”(哥哥),女性称“阿恰”(姐姐);比自己年幼的男性称“吾喀”(弟弟),女性称“森额尔”( 妹妹)。维吾尔人的名字一般由本名加父名组成,简称时可以省略父名。

4、饮食

以面食为主。日常食品有烤馕、拉面、抓饭、包子、汤面、曲曲等。喜食牛肉及马、驼、鸡、鸭、鱼肉。瓜果是维吾尔族群众生活中的必须品。还喜欢喝奶茶和红茶,喜好饮酒。

5、服饰

维吾尔族的服饰多样而美观,具有独特的风格。男子多在衬衣外面穿右衽斜领、无钮扣、长及膝盖的“袷袢”(长袍),腰系方形长带,带中可存放零星物件,随用随取。妇女喜穿色彩鲜艳、有领无衽、从头上套着穿的衣裙。男女老幼都喜戴绣工精致的四楞小花帽,爱穿长统皮靴,有时靴外还加套鞋。妇女喜戴耳环、手镯、项链、戒指等装饰品。围花色头巾,讲究画眉、染指。未婚少女梳有七八条或十多条小辫,以长为美。宗教职业者多用长的白布缠头。

6、婚俗

维吾尔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过去男女结婚多由父母包办,现在多为自由恋爱。在生育方面,家中生了男孩特别高兴,但对女孩也不歧视。小孩40天后在家中举行起名仪式,第二天进行剃头和洗礼。男孩满7岁时要行割礼,这被视为家中一大喜事,张罗得十分热闹,亲朋好友都前来庆贺。维吾尔人的婚配过程,一般要经过说媒、订婚、结婚等程序。结婚一般先在天高气爽、牛羊肥壮、瓜果丰盛的秋季,通常男女双方都要大宴宾客,席间有歌舞、音乐、祝酒歌等。婚礼分两天举行。仪式由阿訇主持,念经毕,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以示同甘共苦,白头到老。

7、葬俗

维吾尔族实行土葬、快葬,一般晨亡午葬,晚亡次日晨葬,停尸不超过一天。丧葬仪式按******教规进行。入殓前,请阿訇为死者净身,然后缠以白布,将尸体移入“吉那孜”(抬尸木架),由亲友抬到清真寺举行殡礼,随即抬往坟地,葬入墓穴,地面用土堆成鱼脊形坟堆。

(三)、维吾尔族民歌

维吾尔族民歌蕴藏极为丰富,就其内容可分为传统民歌和新民歌两大部分。传统民歌包括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类别。劳动歌主要有猎歌、牧歌、麦收歌、打场歌、挖渠歌、纺车谣、砌墙歌等;历史歌是反映维吾尔族人民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歌曲。如北疆流行的《筑城歌》、《往后流》等;有的歌颂农民起义,如《英雄沙迪尔》、《马车夫之歌》、《铁木尔海力派之歌》等;有的揭露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丑恶面貌,如鞭笞阿古柏的歌和《迫迁歌》。生活习俗歌与各种仪式和民族传统习俗关系密切。在婚丧嫁娶、庆典、祭礼及民间节日中都要吟唱习俗歌。这类民歌有婚礼歌、迎春歌、迎雪歌、丧歌(又称“挽歌”)、封斋歌等。流行在东疆的催眠歌,如《睡吧,孩子》是典型的短调歌。相和歌也可分为两小类。第一类以独唱的自弹自唱为主,演唱抒情、叙事性民歌;第二类采用固定节奏型,节拍规整,节奏鲜明,气氛热烈,常用以伴舞。表演形式以对唱、齐唱或领唱、帮唱为主。爱情歌在维吾尔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重,许多爱情歌中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无比忠贞和热烈追求,青年男女间炽热的恋情往往通过富有维吾尔民族心理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比兴手法来加以表达,因此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新民歌则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热烈颂歌,表现了人民对党、对领袖、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热爱。

维吾尔族民歌内容广泛,数量众多。歌词多数不固定,往往选择能套用歌曲曲调的民谣,衬词有短有长,起着加强语气,渲染气氛,深化词意,唱词多采用比、兴等手法,寓意深刻。

《阿拉木汗》是流传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阿拉木汗是姑娘的名字。这首歌舞曲,以双人边歌边舞的形式,赞美象鲜花般美丽的阿拉木汗,一问一答,活跃而风趣。歌曲是多段词的,在上下两乐句反复演唱之后,接一段短小的副歌。旋律具有歌唱性,节奏富有舞蹈性,频繁地运用切分节奏,使乐曲轻快活波的效果更加突出,再结合手鼓的伴奏,使人听之欲舞。这首民歌曾被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

《送我一朵玫瑰花》特色浓郁,维吾尔语多音节单词中的重音一般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所以出现各种切分节奏,又常有半音变化。

(四)、维吾尔族歌舞

“赛乃姆”一词在维吾尔语中是“偶象、神象、美人、美女”的意思,也可为女人的名字。在音乐中则是一种由多首歌曲(多至十余首,少则七八首)联唱的歌舞音乐的名称。喀什木卡姆的第一部分中(穹乃格曼)就有赛乃姆,同样也是舞曲,由此看来这种名称和形式由来已久。除木卡姆中赛乃姆以外,各地多有以地名命名的赛乃姆。如伊犁赛乃姆、喀什赛乃姆、刀郎赛乃姆等等。这种歌舞曲的共同特点是以歌为主,载歌载舞。起之徐缓平稳,逐渐加快,趋于高潮,最后以欢快的音乐和热烈的舞蹈而结束。“库夏克”、“埃提西希”,“卖达”等为维吾尔族说唱音乐形式。“库夏克”为民间歌谣之意,有些是由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谣组合,音乐曲调单一,规模较小。其唱词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情为内容。“埃提西希”是说唱之意,单人或双人表演,以说为主,间或有少量以热瓦甫伴奏的演唱,内容与库夏克大体相同。“卖达”则主要是说书,以历史故事、宗教战争、神话故事为内容,基本上没有唱,表演者绘声绘色,以渲染气氛。

四、哈萨克族

(一)、概述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人口约125万。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哈萨克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的“乌孙”。“哈萨克”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萨克”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据民间传说,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后者的地位十分重要。牧民们在相互交流与联系中,将不同部落的杰出文才创作的口头民间文学加以传承和发展,使之日益丰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其中尤以长诗所占地位突出。据统计、哈萨克族约有二百多部长诗,代表作有《英雄塔尔根》、《阿勒帕米斯》等。史诗有《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哈萨克族工艺美术丰富多彩。妇女会制作毡房、各种毡制品、毛制品和服饰。不少男子会制作木器、铁器和骨器。用金银、玉石制作的各种装饰品造型艺术水平较高。

2、哈萨克族民俗

1、传统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