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美女祭
31192700000020

第20章 西施 三

《西施咏》——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韵译】: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简析】: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语虽浅显,寓意深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此言颇是。

《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沉鱼醉》——翎翼:玉指拨弦万籁衰,姑苏台外水波开。美人笑靥惊天色,惹醉鱼儿沉下来。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沉鱼”指的就是西施。西施的美能让鱼儿如喝醉一般,沉入湖底。翎翼的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沉鱼如醉的描写,形象的表现了西施的美,给人一种清新豁然之感。

现代人咏西施:君子爱做西施梦,未见月貌赏花容。今日女郎来效颦,惹得游客心惊恐。——(江苏)选自《读月楼诗存》

范蠡审美世间无,管庄名篇早记述。若问西施有多美,梦露戴妃总不如。——(上海)张志真

《西施》:一心救国赴吴营,归来却怀夫差种。纵使将功能补过,怎料越人冷血性。——(李昭伟,山东大学)

《西施》——林振:越溪鱼犹在,西施曾再来?秀色不可餐,不见吴王骸?西施去不返,夫差同尘埃。吴宫砌犹在,一一生苍苔。

对于西施的结局[2],历来也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她随范蠡归隐于五湖。西施和范蠡本来是情侣,后来西施为了救国,两人只能为国牺牲自己的爱情。待到西施功成归国后,范蠡认为勾践可以共患难而不可以共安乐,再待下去会有危险,建议西施随他一起逃走,归隐江湖,不知所终。因为有范蠡泛于江湖的传说,或许是后人不忍这位绝代佳人遭到悲惨的结局,就流传出西施和范蠡归隐五湖的美满姻缘的故事,以寄托对他们的同情。

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根据。根据历史记载,勾践这个人很有心计,早在他被吴国俘虏做人质之时,一次夫差生病,勾践前往探病,竟口尝了夫差的粪便。夫差很奇怪勾践的这种做法,忙问其故,勾践说:“臣闻尝粪便之类,可知病情的发展;味甘则不佳,味苦则渐愈,今味苦,知大王之圣躬无碍也。”通过勾践这些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狠手黑、阴险毒辣的人。范蠡辅佐勾践几十年,对勾践算是看透,所以等到越国灭吴复国之后,范蠡便退隐江湖,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统治者,功成以后就杀功臣,这似乎是一个规律,所以勾践不会轻易地放过西施。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即使是西施逃走,为什么会一定跟范蠡一起逃走呢?唐朝的《吴地记》转引东汉《越绝书》这样记载:“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诗》这样写道:“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代指范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关于范蠡这样的记载“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根据这些记载,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编成了颇具影响的《浣纱记》。他说:“范蠡和西施早已定情。吴亡后,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范蠡却认为越王雄猜阴狠,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激流勇退,在一个风清月白的夜晚,带着西施,驾着一叶扁舟,泛五湖而去。”上海前几年出版的《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据说范蠡和西施归隐五湖后,每天早上,西施对着青铜镜梳妆,随手将脂粉水倒入湖中,以致湖中螺呈五色。宋有张尧曰诗云:“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境好,犹可照西施。”清人朱彝尊也写过这么一首诗:“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水低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说的也就是这件事。

然而今传的《越绝书》却并无“同泛五湖去”这段文字,另外几段关于范蠡和西施归隐江湖的记载都是根据唐朝版本的《越绝书》,这是历史更迭的时间链中的佚文还是唐朝人自己杜撰的美好的爱情故事,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种说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这种说法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墨子?亲士》记载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西施被沉于水中解释为是因为她的美丽。《修文御览》转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句话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到皮囊里沉到江里去了。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和柏杨先生的《皇后之死》根据《吴越春秋》这段史实附会了如下情节:越王把西施掳回了越国,第一天晚上勾践就叫她侍寝:“夫差能够与你同床共枕,我为什么与你不能?”越王妻子大发醋劲,妒而生恨,背着越王把西施沉入水中,还说:“此乃祸水,岂可久留?”当了“美人计”的工具,事成之后,被人弃之,还是合乎情理的。

同为苦命人的林黛玉也支持西施沉水的说法,她在《西施》诗中写道: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诗中后两句意思是:不要去笑东邻那个效颦的丑女,她却能平平安安地在溪边浣纱直到白发。这诗的主旨就是是说,靓女命短,丑女长寿。绝色美女的生命之所以逐浪花而去,是因为往往被政治家用作“美人计”,成为男人争权夺利的牺牲品。而在事情大功告成之时,也就是这些薄命女子的寿终之日了。

当然,还有人认为西施被沉水并非皇后所为,而是她的恋人范蠡。这种说法颇为残酷,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把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溺死于太湖中了。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越国灭吴之后,范蠡不辞而别,改名叫“鸱夷子皮”,“鸱夷子皮”意思就是皮袋子。为什么在越国时候范蠡姓范名蠡,后来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的时候又改姓朱,却偏偏在离开越国的时候改名叫“鸱夷子皮”,这件离奇的举动发生在西施沉江之后,因此是范蠡和西施相恋的铁证。范蠡并非无情无义之人,既然他已决意离开越国,他对于自己的恋人还不至于下此毒手。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施沉水是勾践吃醋而为。《吴越春秋》记载,越王“乃使相者国中得苧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西施在宫中三年学习期间,与范蠡之间深深埋下了爱情的种子。越王勾践显然也被西施的美貌打动,但他为了成就自己的伟业,只能将西施献于吴王。为了使西施死心的替他完成使命,勾践和范蠡约定:灭吴之后,将西施赐于范蠡,不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恋,同时也稳住了西施的心,才能身在吴宫,心存越国。但是灭吴之后,阴险的勾践变了卦。他不会让自己心爱的女人落到别人的手中,于是下令将西施鸱夷沉江。

另外还有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说法。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国灭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今天位于诸暨城南苎箩山麓的西施故里,唐朝时就建有浣纱庙,1986年重修,建筑群包括西施殿、郑旦亭、古月台等。浣纱江畔,有西施浣纱处,临江岩石上有王羲之所书“浣纱”二字。唐朝诗人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唐代也流传过西施被沉于水的说法,可是都没有谈到西施与范蠡有什么关系。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说法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只是人们的一种猜测罢了。

显然,这几种说法尽管存在分歧,但是都是认为西施被沉水中是可信的。现在此沿海的泥沙中有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

自古红颜多薄命,西施本是农家女子,只是因为天生丽质,做了越王政治斗争中的工具,事成之后,“兔死狗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于西施到底是随范蠡归隐五湖还是被沉江底,只能由后人自己评说了。

西施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国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父鬻薪,母浣纱”,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