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美女祭
31192700000013

第13章 秋瑾 一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瑾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1881年9月,秋瑾祖父秋嘉禾离云宵,赴“鹿港厅同知”任。1885年,父秋寿南在福建提督门幕府任内,以劳积保知县,分发台湾。初赴台北府某县任,却被人捷足先得,改除“台湾抚院文案”。1886年,秋寿南在台湾,嘱亲戚何禄安护眷赴台。秋瑾随母亲兄妹道经上海,耽搁数月;后搭粮船成行。海上遇台风;数日后,安抵台北。三月后,随母亲兄妹返回厦门。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父母做主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神冲老铺子富绅子弟王廷钧结婚。秋瑾在婆家双峰荷叶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十分密切”。后来3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

光绪三十年五月,赴日本留学,同年秋,在上海创办《白话报》,倡导妇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十月间,参加冯自由等在横滨组织的“洪门天地会”。同时结识鲁迅、陶成章等人。三十一年三月回国筹措学费,经陶成章介绍,在上海认识光复会会长蔡元培;回绍兴后结识徐锡麟。经陶、徐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次东渡日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学习;八月,在黄兴寓所会晤孙中山,经冯自由介绍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主盟人。

年底,因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清国韩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率领同学回国。次年二月,由陶成章等辗转介绍,到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两个月后辞职去上海,与陈伯平、尹锐志等密商,准备组织江浙会党,发动武装起义。

八月,在上海试制炸弹,不慎炸伤,险遭逮捕。同年冬,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为策应同盟会发动的萍、浏、醴起义,回浙江联络会党。萍、浏、醴起义失败后,与徐锡麟共谋发动皖浙起义,由徐赴皖活动,自己主持浙江军事。

三十三年初,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以大通学堂为立足点,往返沪杭,运动军学两界,同时又到金华、处州等地,联络龙华会、双龙会、平阳党等会党组织。研究整顿光复会组织办法,草拟光复会军制,撰写了《普告同胞檄》、《光复军起义檄》等文告;对聚集在大通学堂的革命志士和会党头目进行军事训练。

是年夏,将浙江光复会员与会党群众组成光复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字为序,编为八军,推徐锡麟为统领,自任协领,约定安徽、浙江同时举义。安庆起义失败后,谢绝王金发等人要其暂时离开绍兴的劝告。六月初四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仅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7个大字以对。初六(7月15日)凌晨,秋瑾就义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遗骸几经迁葬,后建墓于杭州西泠桥侧。

工诗词,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笔调雄健,豪放悲壮,感情深沉。有《秋瑾集》。

1930年,于绍兴轩亭口建立了秋瑾烈士纪念碑,至今未变。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号竞雄,华夏杰出女先烈,别署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闽县。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镇神冲王廷钧为妻。1896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秋瑾在婆家双峰荷叶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十分密切”。后来3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1897年6月生下儿子王沅德。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1904年夏,她在丈夫王廷钧的支持下,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并在横滨加入了冯自由等组织的三合会。

在日本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

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

光绪三十一年,秋瑾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徐锡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复会后,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光绪三十一年七月,秋瑾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5年秋,陶成章和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借以召集江南各府会党成员到校,进行军事训练。后来,秋瑾在该校发展了600多名会员。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

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