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多党合作在四川(农工党卷)
3118500000052

第52章 党员风采(4)

1988~1991年,我在从事人类血清蛋白质遗传多态性的研究中取得一点成绩,38岁那年被破格晋升为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教授,成为学校当时最年轻的教授。随后被教育部派往德国科隆大学做访问学者进修DNA分析技术。1993年回国后,我在国内开展了与国际法医DNA前沿接轨的研究工作。1995年,我获得了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再次赴德国,在不来梅大学从事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因为群体遗传学与法医DNA分析技术关联密切,如果同时掌握这两方面的知识,对法医物证学的理解将会有质的飞跃。1996年回校后,我作为法医学学科带头人,开始专心致力于法医物证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我:回校工作后你取得了什么成绩?

侯一平:我在国内率先提出法医DNA分型标准化策略;首次组织了法医实验室之间的DNA盲测分型,为法医DNA分型提供了质量保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亲子鉴定技术标准;先后获******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我负责的“法医物证学课程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我主讲的“法医物证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7年获第三届“国家教学名师”称号。

我:哇,你的荣誉真不少。

侯一平:这也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四川大学法医学学科既是学校的优势学科,也是学校和四川省的品牌专业,在全国法医学领域,是唯一拥有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的学科点。

我:听说你在教学改革上也颇有成就,能介绍一下吗?

侯一平:法医物证的解释是国内外教学内容较为薄弱的环节,法医学本科生与案件的经办人及当事人一样,必须了解科学证据的意义。对科学证据的解释将是教学的特色。因此,2000年,我开始提出了法医物证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思路、措施及内容,对法医物证学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和更新。重点解决课程体系如何将DNA分析技术与法医血型血清学有机地结合,使之能系统概括法医物证学的全部内容。改革内容还包括建设适应新课程体系的法医学专业教学实验室,为培养高质量的法医学本科生提供先进的实验条件。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以往单方填鸭式教学,辅以互动、提问、讨论式教学,实现了全部用多媒体教学。将法医物证鉴定的证据意义评估和DNA数据库引入教学内容,对于需保留的血型血清学内容,尽量把DNA分析作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描述法医血型血清学。现在我们的“法医物证学”教学改革取得了“四新”成果:

新教学内容——将DNA分析技术与法医血型血清学有机地结合,创建了“法医物证学”新的课程体系。与以前教学内容相比,重组和更新的教学内容超过60%。结合“法医物证学”的特点与进展,首次将法医物证鉴定的证据意义评估和DNA数据库引入教学;首次在DNA分析的基础上描述法医血型血清学。

新教学大纲——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了法医DNA分析技术的主导地位。并要求根据各种DNA遗传标记的特点对其相关理论和分析技术进行全面透彻的阐述,以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内容与当前国内外法医DNA分析的现状接轨。

新“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吴梅筠教授主编的第一版全国规划教材《法医物证学》的基础上,我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高等医学院校法医学全国规划教材《法医物证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新编教材以突出法医DNA分析技术,使教材内容与当前国内外法医DNA分析的现状接轨为编写指导思想,并结合新教学大纲及教学改革实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新实验课平台——建设了适应新课程体系的法医学专业教学实验室,更新实验手段,增加了以自动荧光核酸片段分析技术为核心的实验课程,为培养高质量的法医学本科生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条件。

这项创新性的成果也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赏。“法医物证学”教学课程改革成果鉴定专家组对该课程改革的评价为:“该项目创新性显著。经过3年以上教学实践检验,在“法医物证学”教学课程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示范作用,已在各兄弟院校推广。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突出贡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取得较大的人才培养效益。”

我:这些成绩非常骄人,但你好像特别平静,为什么?

侯一平:我的前辈本来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取得一些成绩不值得骄傲。我想不管是做哪一行工作,都要有追求卓越的理想,做教师更要有一种责任感,能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莘莘学子身上,就是我今生的愿望。

(作者系四川大学校报编辑部编辑)

$女博导的选择——记农工党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庆文

金卫红

第一次见到张庆文教授是在农工党的一次会议上。得知这位外表柔弱、言语谦逊的农工党四川省委副主委本是成都中医药大学一名很有前途的科研人员,科研成果屡次获奖,可她却在自己科研工作的黄金时期作出了令人费解的举动,将精力转向了行政工作,不禁很是好奇。

一个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正在出成果的科研人员,放下手中的专业是一种多么大的损失。她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呢?为此,我采访了张庆文教授。张教授思索着展开了回忆。

“当初的选择,我仍记得十分清晰,就在校领导找我谈话的那天大清早,8点没到,恩师就给我打来了电话,足足劝了我一个多小时,要我不要去担任这个行政职务。”

1998年,张庆文教授正处于科研教学的巅峰时期。她参加了******、省科委、省教委的多项课题,其中主研参加的一项课题已经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的一项科研项目,正被列为四川省教委重大课题;主笔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一篇已获得省科技优秀论文奖;其他主编、参编的学术专著正在付印。可就在这时,学校急聘行政管理人员,通知她前去应聘。

大家都很清楚,如果大量的时间和思维被繁琐的行政事务占据,这对科研人员而言,将意味着什么。对她寄予了厚望的导师,听说了这个消息后更是痛心万分,力劝她放弃应聘,专心科研。然而张庆文教授最终还是选择了去应聘。

“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也思索了好久,但是为了中医学事业的发展,我有这个责任。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学生,一个好医生可以解除很多病人的痛苦。但是作为一个好的管理人员,能给更多的好老师、更多的好医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目前中医学发展最急需的是一批具有高学历、高素质、懂专业、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果这时只看重个人的得失未免显得太自私。”

张庆文从小就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她的人生也因此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小时候张庆文特别喜欢化学,她的理想是做中国的居里夫人。可当时虽然她的成绩非常好,也不得不和许多同龄人一样,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她通过考试,进入了成都中医学院。刚开始,她对中医听不懂也不感兴趣,甚至一门心思地想换专业,去学习心爱的化学。就在这时,有亲戚朋友找上门来了,他们听说她在学中医,就来找她看病。

“看着他们对‘医生’的信任和虔诚,我感到无比的羞愧,我第一次感到了自己身负的责任。病人的需要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望。慢慢地,能回答病人的一些提问了,能解决他们的一些痛苦了,我感到无比地欣慰,对中医的兴趣油然而生。”

1982年本科毕业,短暂的临床工作后,张庆文深感知识的贫乏,于同年报考了母校妇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三年中她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广泛地学习了中医妇科学的医籍、资料,撰写了《试析崩漏的基本病机》硕士论文,提出了“崩漏是月经期最严重紊乱的月经疾病”,“冲任损伤、通固失常”是妇科崩漏疾病的病机学观点。留校任教两年后,她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在与导师共同经过近千日的实验、思维、探讨之后,完成了月经周期气血变化的实验研究。撰写的博士论文首次用指标、数据显示了月经周期中气血变化的“月节律”、“月波动”现象,填补了中医妇科学月经生理理论的部分空白。该研究受到了我国中医时间生物学专家和中医妇科学家的高度肯定,并被载入首卷中国《博士录》。

然而最高学历对张庆文来说不是光环,而是压力,促使她必须高质量地履行教学、医疗双重职责,在学术上有更深造诣、科研上有更大成果。

多年来,她承担了本科、专科、留学生、研究生及成人教育多层次的中医妇科学及西医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工作。作为教师,看着那一双双年轻渴望的眼睛,她又一次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

“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不误人子弟呢?从导师身上,我体会到,教学不仅仅是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让学生成才。尽管对所用的教材已非常熟悉,但每次接受教学任务后,我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系统梳理讲授提纲;每节课之前,我都要把讲授内容重新梳理。在讲坛上,我总是精力充沛,利用循循善诱的讲解方式,深入浅出的内容组合,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把学生吸引到身旁。”

曾经在一次课后,一位学生干部拿着密密麻麻的学生名单,激动地对她说:“张老师,听了你的课,我们班有一半的同学毕业实习选择了妇科。”

在教学工作之外,张庆文教授还接受了多项科研任务,承担了数十万字的医典编纂工作。多年来,她没有寒暑假,总是忙忙碌碌。尽管如此,坚持多年的每周一次的门诊,她总是不愿被挤掉。

“作为医生,我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个需要处理的病例,而是一个个活生生需要在身体上获得帮助、在心理上获得安慰的妇女姐妹。”

在一次门诊中,有位妇女在她的诊室外徘徊良久,等其他病人都走光了,才迟疑地坐在她跟前。当张庆文询问她病情时,她欲言又止,最后竟哭了起来。该妇女才40出头,就已不能过正常的夫妻生活,正值壮年的丈夫不堪忍受长期的寂寞,竟跑到外面去****。患者为此事痛苦不已,她乞求医生帮助,为她解决身体的病痛。

“患者的诉说让我深受感触。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及社会生活的紧张节奏,绝经后的妇女正在不断增加,而这种难以启齿的病例也正随之增加。虽然这个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怎样才能从医学的角度,缓解女性的痛苦呢?我开始查阅众多文献和资料,发现在中医该领域还是一片空白。于是我立即申报课题,准备致力于妇女绝经后性生理状况改善的中医学研究。当时是90年代中期,申报之初,主管部门认为这个课题太超前了,不打算资助。然而有了病人,怎能不去想办法医治呢?我不能忘记那天病人悲痛欲绝的模样,而且我知道还有更多的妇女姐妹在承受着同样的痛苦。病人的需要就是医生应尽的职责。我不能放弃。”

于是张庆文奔走于各部门,据理力争,最后终于获得了课题立项。目前该科研项目第一阶段中药复方精血归改善****衰萎症的研究已经完成。鉴定会上专家们认为,该课题具有明显的首创性,研究居国内中医领域研究的领先水平。该研究成果已获得2000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虽然在科研教学上取得了成绩,但张庆文认为在中医学的浩瀚大海中她的这点成绩只是沧海一粟,中医学的发展需要的是更多人的成绩,需要的是为更多人出成绩而创造条件的管理人员。

“通过自己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中的亲身经历,我对中医学管理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地不断提高、寿命地不断延长,国际市场对中药产品、中医技能的需要将自然延伸到对中医学这门学科的整体需要。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去抢占市场、加快中医学的发展,就迫切需要一个先进高效的管理机制,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懂专业、懂管理的人才。因此,尽管从事管理工作会对我的业务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这种个人的牺牲能对中医学整个事业的发展有意义,那就是值得的,也是应该坚持的。”

听了张庆文教授的回忆,我明白了,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张教授不计个人得失,义无反顾地走上行管之路,也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让她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使她从一名好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好老师、好医生、优秀的科研人员、优秀的行管人员。我由衷地敬佩她。

(作者系农工党四川省委宣传处主任科员。本文成文于2002年)

$受人敬重的消化病学专家——记农工党四川省委副主委韩盛玺

金卫红

农工党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省人民医院内科主任韩盛玺被四川省卫生厅确定为第二批学术技术带头人。闻此消息,我和他联系,想给他做个专访。不料平日里为人极为谦和的他坚决拒绝。倒是他的同事们很配合,他们说,我们的韩主任的确值得宣传宣传。

我是分别找他的几个同事进行采访的,他们对他的评价却出奇一致:一位当之无愧的医学专家、一位名副其实的学者、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好领导。

言谈中,我随时都能感受到他们对他发自内心的敬重。

知名的消化病学专家

从医30余年的韩盛玺主任在四川省乃至全国消化病学界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他除了全面负责省人民医院内科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外,还担任了中华医学会四川省消化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和四川省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并常年担任华西医大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答辩委员、主席。这位享受******特殊津贴的消化病学专家不仅医学理论基础坚实,而且临床经验相当丰富。在省内,他临床诊断疑难杂症和抢救危重病人的能力堪称一绝,在消化内镜诊断治疗技术领域更是首屈一指。

四川省人民医院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但大家还是为韩主任高超的医术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