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多党合作在四川(农工党卷)
3118500000043

第43章 抗震救灾(4)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农工党内江市委迅速贯彻落实四川省和内江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相关精神,并发出号召,要求各总支、支部立即行动起来,投入抗震救灾援助活动中去。积极动员和组织在医疗系统的党员参加医疗救援队,奔赴重灾区抗震救灾,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首热爱生命、拯救生命的大爱之歌,一首首无愧于农工党党员称呼的生命赞歌!

第一批到达青川的白衣战士

12日的大地震波及内江,内江震感强烈,惊心动魄。当晚上得到支援重灾区的通知后,我们几人,农工党内江市委二医院支部副主委、市二医院临江分院院长李德富,支部委员、内江市中医院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云,农工党市委市中区总支副主委、内江市三医院外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罗勇不约而同,立即主动请缨,参加了内江市第一批赴广元青川县的医疗救护队。

我们医疗队于5月13日凌晨1时出发,昼夜兼程,火速赶往青川。沿路群众看到内江医疗救援队的车队,顿时看到了希望,边跑边激动地大声喊:“感谢你们!内江来的白衣天使!”当日中午1时我们救援队到达目的地。当地领导对我们说,我们是第一辆到达青川的救护车,第一支进入重灾区的外来医疗救援队,也是第一支将伤员转送出去的医疗队。我们备受鼓舞,顾不得一路颠簸疲惫,立即投入抢救工作。

地震劫后的青川县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水、电、气、通信全部中断,一具具死者的遗体被挖出摆在空地,受伤者痛苦呻吟着,余震不断,伤亡还在增加。县城所有的医院都受到了地震的彻底破坏而无法使用,我们马上投入紧张抢救,因陋就简地在一块空地上展开救治,对一些危重病人则因为条件所限,只能做初步紧急处理。

第二天,我们内江医疗队转战到重灾乡镇木鱼镇。木鱼镇学校学生宿舍垮塌,400多名学生被埋,死亡300多人……死神继续威胁着越来越多的受伤者,生命是如此珍贵、脆弱。保住生命!保住受伤者健全的身体!要和死神赛跑,多争取一秒钟就可能多救活一个人!我们焦急万分。有着丰富外科治疗经验的罗勇当机立断,主动向当地的抗震救灾总指挥提出建议:把重伤病员立即转运到广元市医院抢救治疗,挽救每一条生命,并带头把第一批重伤员运出了重灾区。从广元到青川,从青川到木鱼,再从木鱼到广元,在这8天8夜往返在广元至青川的救援线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与死的考验:我们头顶飞石,脚踏余震,忍饥挨饿,露宿街头,与伤员同在,与灾民同存。八天八夜里我们救护伤员200多名,没有发生一例伤员死亡,护送药品100多件,行程3000多公里。

5月17日,我们救援队的李云等接到指令,又经陕西绕道几百公里,急赴交通中断、信息中断、灾情不明的川陕甘交界的偏僻的姚渡镇救援。这里灾情更重,全镇一片废墟,无助的孩子们看到来了第一支救援队,悲喜交加,“来了救命恩人!”我们救治伤员,分发药品,把身上所有的钱和食物送给灾民。这里岩石飞奔,山体滑坡,路面断裂,余震不断。一个山里的老婆婆,左下腿被砸残,右柯氏骨折被抢救运出;一个颈椎骨折的男孩,由于器材奇缺,李云就用身体做依靠,坚强的小男孩说:“叔叔,我没事,我没事”;一个约十岁的小女孩,双下肢骨折,哭声凄惨,李云不断地鼓励安慰她,懂事的小女孩不再哭泣,口里重复着:“我坚强,我坚强!”多可爱的孩子!生命在这一刻是那么刚强、挺拔、崇高!

太多感人至深的事迹,太多震撼心灵的场面!惊险悲壮,终生难忘!

当晚我们安排人员回到青川,向指挥部汇报了镇上的灾情。指挥部立即组织药品人员,我们给抢险救灾队伍当向导再次进入姚渡镇,使全镇更多的受灾群众得到了新生。姚渡镇抗灾抢险,我们受到了广元市青川县指挥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我们医疗队员们在第一线救援抢险,牵动着后方同事们和领导的心,让我们看一看农工党内江市中医院支部主委刘逊与李云一段感人至深的短信吧:“李云同志,每当我想到你们不畏艰险,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抢救无数个生命时,我会感动流泪,你们没有辜负医院领导的希望,你们是可爱的、光荣的,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李云回信道:“这次地震让人心疼,也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课题,使我们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团结、友爱、向上!我们会更努力工作的。”“到了这样的环境,谁也不会退缩,我们的工作是冰山一角,但我们会全力以赴地去做好,同样的生命在这里没有贵贱,我们做的事情就是保护生命和健康!”

救援任务完成后,广元市卫生局的领导说:“内江市赴青川医疗队是最早到达青川的医疗队,载送伤员最多,风格最高,从未向广元市卫生局提出任何要求,从未拒绝过任何任务,是唯一一个现场搞了治疗的队,唯一一支到过最偏远地区的医疗队。”

“总理辛苦了!总理,保重!”

战斗在青川重灾区的内江疾控应急救援队,是一支特别能吃苦耐劳、承担任务和责任特别繁重的救援队。我们几个农工党员,农工党内江市委疾控中心支部主委、市疾控中心门诊部主任、副主任医师杜仕华,农工党内江市委市中区总支副主委、内江市中区疾控中心办公室主任、卫生主管医师王文日夜奋战在抗灾第一线,受到了******总理的接见。

5月15日,青川县木鱼镇中学一片废墟,时值30℃高温,数百名遇难学生遗体已经严重变形发臭。我们与部队官兵一道,冒着余震不断、学生宿舍有可能再次坍塌的危险,对抢救挖掘出来的学生及时查探生命体征。一具具遇难学生遗体清理出来,他们是年仅十几岁的中学生,本应是活泼可爱的花季少年啊!我们强忍着巨大悲痛,对学生遗体反复进行消毒处理,然后转移安全地带。我们还配合当地政府,对现场处于痛失孩子极度伤悲的家长,做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和安慰。下午1点30分,******总理******,在****四川********刘奇葆的陪同下,深入青川县木鱼镇视察灾情,来到了木鱼中学。总理接见了顶烈日、冒酷暑、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防疫小分队队员、医务人员、部队和消防官兵,他紧紧握住队员们的手,深情地说:“同志们,辛苦了!”望着连续奔波在灾区第一线视察灾情的******忧虑疲惫的目光,我们队中的王文激动万分地说,“总理辛苦了!总理,保重!”

5月16日,我们防疫队员受命开展青川县城区卫生学评价。我们不顾余震和房屋上瓦砾随时落下的危险,走遍了青川县城区每一个角落,调查了很多灾民帐篷,了解灾民目前的卫生需求状况,很快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卫生学评价和急需开展的工作意见,上报当地救灾防病指挥部并被采纳实施。杜仕华一再督促有关人员:迅速印发卫生防病宣传资料,提高灾民卫生知识,消除恐慌心理,确保******提出的“大灾之后防大疫”。我和王文等队员一道在城区各街道、帐篷区开展了消毒杀虫指导、疾病监测,对灾民进行健康咨询和卫生知识宣传。城区的垃圾、沿河两岸的粪便及时得到了清理,城区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观。

5月17日,我和王文等又奉命奔赴青川县白家乡、建峰乡抗灾防病,防疫工作的脚步从城市转向农村。白家乡面积65平方公里,下辖4个行政村,人口8200多人,这里地处山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人员居住分散,多数居住在山上,最远步行需要4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通过与乡党委政府和卫生院密切配合,制定了以消毒杀虫、环境治理为重点,加强卫生知识宣传,切实做好疾病监测的工作方案。我们每天都踏着余震,顶着坡上飞石,早出晚归,爬坡上坎,挨家挨户地指导消毒杀虫、宣传卫生知识、了解病情。渴了,喝一口自带的矿泉水,饿了,干嚼方便面。过度奔波,忍饥挨渴,王文因便秘致使痔疮复发,他强忍病痛不吭一声,在6天时间内,坚持走遍了全乡的每个村社。每到临时聚居点,每一个村社,他都苦口婆心地宣传卫生知识,问长问短,抚慰村民。我们在青川县城乡行程达4000多公里,和防疫队员们对1639处房屋和废墟、890顶帐篷、389间临时厕所和临时垃圾堆放处进行了消毒杀虫处理,对185处临时饮用取水点进行了消毒,为灾区1万多群众和部队官兵进行各种形式的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发放各种救灾防病宣传资料5000余份,分送各种消毒药剂2.5吨。面对余震险情、面对灾区急需救助的灾民、面对百业待兴的一片废墟,我们用自己朴实而又真诚的实际行动为灾区送去了深情。

副主委与死神擦肩而过

农工党内江市委副主委、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主任卫生医师林朝杰,在青川战斗了整整10个昼夜,经历了触目惊心的6.4级的最大一次余震,与死神擦肩而过,义无反顾,他说:“只要需要,我随时准备重返青川!”

林朝杰自述:

5月21日,我带领10名疾病控制专业技术人员赴青川县白家乡和建峰乡。

地震后广大村民住房损毁严重,不得不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或窝棚中,居住环境条件急剧下降。我带的卫生防疫小分队发现城镇河道污染严重,居民周边环境恶劣,及时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建峰乡党委政府,并建议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一次爱国卫生运动。得知这一情况后,乡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及时组织150余名军人对2000余米的河道进行了清理,清理垃圾堆4堆,清运垃圾6车(拖拉机),对集中式供水取水点上游1000米下游500米设立了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区设置了禁止倒垃圾等警示标牌,写出保护水源、爱护环境等宣传标语。并要求各村社及时组织广大村民搞好住所及周边环境卫生,加强疾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认真开展消杀灭工作,防止传染病流行。

5月25日下午,青川发生6.4级大余震,那时我刚刚从坍塌的房屋边检查工作走过,只差那么两分钟,房屋再一次倒塌,幸运的我躲过了一劫!在青川的日子里,我已习惯了“地是上下跳的”余震,而这次特大余震,我再次经历了生死考验。我感受最深的是“青川,灾情真的太严重了!”我在电话里告诉牵挂我的朋友时说。

大爱无疆的女党员

崔春虹,这位名字像春天般温暖、彩虹般美丽的女农工党员,5月16日和她的同事农工党内江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支部委员(她也是农工党支部委员)贾晓东一起,奔赴重灾区彭州抗震救灾。以下为崔春虹自述:

我是带着急切的心情、真挚的关怀、无边的大爱,以最坚韧的决心和勇气,抛下在家正在读高一的女儿一人来到第一线的。

从到达目的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主要负责彭州丹景山镇和新兴镇24村3社区等地的食品、饮水、消毒、传染病防治等卫生监督工作。看到饥饿悲痛甚至昏倒的灾民,我们心如刀割,立即捐款捐物,贾晓东等向灾民捐了40斤大米、干粮。

我顶烈日、冒酷暑、跋山涉水,脚步踏遍了整个我所管辖的地方。我心里只想着为灾区做点实实在在的事,顾不得重重困难,变成了无比坚强的勇士,和队员们用真情和汗水、用勇气和爱的力量,为灾区受难群众重新撑起了一片蓝天,为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卫生安全城墙!

白天我和队员们战斗在一起,晚上队员们休息的时候,我还得与家中的女儿进行电话沟通。我也和其他参加抗震救灾的卫生监督员一样,学会了向家中的亲人们“撒谎”。当家里女儿担心我的身体和安危的时候,我总是告诉女儿,我“吃得好、睡得香”。实际上灾区生活太艰苦了!

“把灾区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把沉重的担子和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为了灾区早日重建,灾民群众更好地、更安全地度过这一艰难时期,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目睹的灾区损失的现状,尤其是看到彭州市沙家滨帐篷学校孩子们简易的教学设施和条件后,我那充满为灾区人民做点实实在在的事的欲望急剧增强,我不断地与他人沟通,动员北京一家不愿披露名称的公司为彭州市沙家滨帐篷学校捐赠了价值20136元的书包、彩笔、跳棋、作业本、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甩绳和呼啦圈等。

6月2日上午9:00,受北京公司负责人委托,我和内江市全体抗震救灾人员参加了在学校举行的捐赠仪式,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吴处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沙家滨帐篷学校的王校长及孩子们备受鼓舞,决心化悲痛为力量,人在学校在,孩子们表示一定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

此时此刻,我的脸上终于绽放了久违的欣慰的笑容。

安县,愿你永远平安

农工党内江市委疾控中心支部副主委、市疾控中心流调科科长张晓斌,参加内江军分区抗震救灾突击队医疗小分队,于5月14日奔赴安县茶坪乡抗震救灾。

张晓斌自述:

安县茶坪乡又是一个重灾区,地震后和外界失去了联系。我和队员们冒着余震不断、滑坡和泥石流随时发生的危险,徒步翻越海拔2800多米的大山,历时近10小时跟随部队首次进入伤痕累累的安县茶坪乡,为受灾群众送去了急需的药品、食品,受灾群众重新看到了生的希望。我和医疗小分队员视灾区为故乡,视灾民为亲人,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的精神,紧急救治受伤的当地群众以及部队官兵,共诊治伤病员近3000余人次,为部队驻地进行环境消毒约2000平方米,车辆消毒100多台次。部队官兵及驻地周边没有发生任何群体性的疫病,确保了部队的战斗力,出色地完成了抗震救灾第一阶段的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被部队官兵们称赞为“抗震尖兵,健康卫士”。

农工党内江市委委员、市直属医卫支部主委、内江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余治超回忆:

带领农工党内江市委委员、市中区总支副主委、市中区计划生育指导站站长张兰等内江市计划生育系统的救援队,奔赴重灾区安县,送去了价值6万元的婴幼儿物品。由于过度劳累,加上我将届花甲之年,体衰多病,当晚就发高烧39度,同事劝我休息,但是我一心想的是工作,想的是这点病算不了什么,只愿安县平安!

支援灾区前赴后继

前方同志奋勇当先,抢救灾区人民的生命;后方同志不甘落后,踊跃捐款支援灾区。在农工党内江市委的组织下,全体农工党员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积极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为灾区群众献爱心,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