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得必有失。1998年,就在宗庆后顺风顺水地解决了娃哈哈集团产权问题的同时,却又遇到了另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那就是彻彻底底失去了五家娃哈哈合资公司的控股权。
关于五家娃哈哈合资公司的股权组成是这样的:新加坡金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股51%,宗庆后一方持股49%。但金加公司并非达能独资,而是达能与香港百富勤合股建立的,所以很显然,达能在娃哈哈合资公司中实际持股还不如娃哈哈多,因此宗庆后一直认为自己对合资公司的控股权从未失去过。
可是1998年1月,就在宗庆后把关注度聚集在国企改革形势、全神贯注地筹划着如何解决产权问题的时候,香港百富勤公司突然宣布破产,并将其所持有的金加公司30%的股份悉数转让给了达能。这么一来,金加公司在五家娃哈哈合资企业中所占的51%大股,就全部落入了法国达能公司的囊中,于是,无论实际上还是名义上,娃哈哈集团都彻底失去了在合资公司中的控股地位。
骤然失去了控股权,这对宗庆后来说,该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并没有慌乱无措。虽然此时的宗庆后终于明白,当初是中了达能设下的圈套,但对于一个久经沙场的商界老手来说,他意识到自己在娃哈哈最终失去了合资公司控股权这件事情上不是没有责任的。如果当时自己够细心够敏锐,是完全应该预见到这样的合资结构迟早是要丧失控制权的,因为百富勤本来就是一家投资公司,对于他们来说,在恰当的时候卖出股份是早晚的事儿。
香港百富勤投资集团诞生于1988年9月,这家公司是在香港1987年股灾的颓垣败瓦废墟上组建起来的,筹建人是当时同在花旗银行任职的梁伯韬和杜威廉。这两位资深的投资人发挥他们的专业所长,在短短十年间,就把“百富勤”从一间小公司发展成为拥有240亿港元总资产、126亿港元市值,业务涉及融资、投资、证券、商品期货及外汇经纪与资产管理等的香港最大证券集团,其投资遍及14个国家和地区,是除日本以外亚洲市场实力最雄厚、影响力最大的投资银行,并跻身于《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之列。梁、杜二人可谓是香港股坛叱咤风云的人物,尤其是董事长梁伯韬,享有“红筹之父”的美誉,曾保荐多家大型国企在海外成功上市。
尽管百富勤的实力强当雄厚,但其性质决定了它对企业的参股必定只是一种短期的投资行为。当然,转股可能是在它认为最有盈利的黄金时刻完成,也可能是在它面临危机难以为继的时刻不得已而为之。这次的百富勤转股,则是属于后者。正是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加速了它的转股进程。因为百富勤大量投资于东南亚债券市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直接给百富勤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东南亚国家货币的大幅度贬值,在亚洲债券市场的过度扩张,使百富勤陷入了财务困境,于是他们不得不把手中的金加股份转让出去。
这对曾经风光一时的百富勤来说,似乎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而对达能来说,却应该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能在业绩优秀、成长性良好的娃哈哈合资公司中占有大股,当然是再好不过了。
也许宗庆后早该看看合资对象的财务报表,对金加公司的资产组成情况做认真的调查。可是,他连对方要求看娃哈哈报表的要求都不可能接受,又怎么会去要求查验对方的资财状况呢?智者千虑也必有一失啊。
但是宗庆后并未因此而沮丧萎靡,他告诉自己,娃哈哈与达能合资的只是旗下规模相对较大的五家企业,其余还有五家规模稍小的公司没有参与合资呢。也就是说,失去控股权的,不过是娃哈哈集团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控股权失志不失,只要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全力扶持没有参与合资的几家企业发展,照样可以力挽狂澜、掌控局面。
这事儿说起来还颇有些因祸得福的味道,因为最先是达能公司在与娃哈哈谈判的时候提出,只愿意和其中实力较强的几家公司合资的。当时宗庆后为此还翻来覆去地考虑了很久,一方面,他迫切需要利用外资和国际经验来发展壮大自己,因此希望合资的范围越广越好;而另一方面,这位充满红色革命思想的企业家,又担心自己苦心培育起来的民族品牌“娃哈哈”被国外的企业一口吞掉,从这个角度讲,他又不希望把娃哈哈集团的全部都拿出来搞合资。
最终,宗庆后选择了皆大欢喜的方案:同意只合资娃哈哈旗下五家规模较大的公司。这样也好,等于是从娃哈哈的12亿元总资产中,留下了3亿元的资产仍旧由自己全权掌控,这样无论局势如何变化,自己都不至于会变得彻底被动。
后来的情况发展,证明了当时的这个选择是相当英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