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3117500000012

第12章 抱元守一的混世原则3

唯一的陪葬者

安史之乱平息以后,改朝换代。唐玄宗被迎接回朝,并尊为“太上皇”。肃宗李亨不希望太上皇管朝政,于是肃宗的皇后张良娣及太监李辅国就暗中配合,常常挟制迫害玄宗,一般旧臣,早就人走茶凉,跑到新主子那里邀宠去了。倍感人生凄凉的唐玄宗,左右只有一个人陪伴,那就是高力士,一个多年来对他不离不弃的宦臣。

上元元年(760年),太监李辅国强迫玄宗迁居西内太极宫,玄宗骑马行至武门,五百名禁兵手执雪亮的兵刃挡住道路。玄宗受了惊吓,掉下马来。高力士勃然大怒,走上前去面斥李辅国:“上皇四十年太平天子,尔欲作弑军贼乎?”他的气概把李辅国镇住了,语塞而退。玄宗握住高力士的手流着泪说:“今日若非将军,朕几不保!”

高力士的行为,深深得罪了李辅国,不久李辅国就勾结张良娣私下诏书,将高力士强行从玄宗身边拖走,流放到了巫州(今湖南黔阳县)。这时候的高力士已是77岁高龄。高力士在流放中,写了一首诗,这是世上仅存的一首高力士的诗《感巫州荠菜》:“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他托物言志,表明自己无论在哪儿,无论是什么处境,都对玄宗忠心不改。

两年后,高力士遇赦赐还,回京城长安途中,得知玄宗已经去世,大为悲痛,痛哭不已,绝食呕血而死,终年79岁。应当说,这个荣与辱大起大落的著名宦官,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做到了一个古代忠臣的所能做的一切。

肃宗死后即位的代宗皇帝依照唐玄宗的遗诏:令高力士死后陪葬泰陵。

陕西关中有18座唐帝王陵墓,其中蒲城县就有5座,唐玄宗的父亲睿宗李旦的桥陵就坐落在蒲城的丰山。有一年玄宗皇帝祭桥陵,途经蒲城金粟山,“睹冈峦有龙盘凤翔之势”,于是对左右说:“吾千秋后,宜葬此地。”

唐代帝王陵,沿袭了汉代功臣贵戚陪葬的习惯,并进而确定为制度。陪葬是皇帝对有功之臣和皇亲贵戚的一种恩典和待遇,能够为皇帝陪葬,也是这些文武官员和皇亲贵戚巴不得的至高无上的荣耀。因此,在关中18座帝王陵中,高祖李渊的献陵(位于三原县)的陪葬墓就有67座,墓主个个都是名声显赫的人物,如李靖。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位于礼泉县)陪葬墓多达160多座,如名臣魏征、秦琼、李绩等人的墓。

而开创“开元盛世”盛唐辉煌的唐玄宗却只有一人陪葬,那就是高力士。唐玄宗李隆基一生,可以说把人世的冷暖炎凉,繁华丧乱都经历了,也许他看清了所谓君臣父子的关系的实质,不过是****无情的利害关系而已。朝廷上下的冷暖切换、人事更迭,让他感到,能够与他荣辱与共的,也许只有远在流放之地的宦官高力士了,因而做出了这个千古绝唱式的悲痛遗言:让高力士一人陪葬。高力士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其宽厚之量,艺业之尤,宣抚之才,施舍之迹,存于长者之论,良有古人之风”。

墓志铭多是对死者生平事迹的记述。从这个墓志铭上看,对高力士的评价是很高的,

高力士一生对唐朝有贡献,但也对造成安史之乱、国家动荡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各方面文献资料都表明,这个聪明的宦官,有时候头脑倒比皇帝还清晰,站在封建正统的角度分析,他倒没有专权祸国、图谋废立等不轨的行为。

而《新唐书》上说他:“生平无显显大过”,也算是公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