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孔子大智慧(全集)
3116000000003

第3章 当今更须“孝”行其道

【原文】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大意】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礼节侍俸他们;父母去世,要依照礼节祭拜他们。”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的说法,也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过去给皇帝的奏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柱高香。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不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虚情假意,陷于商业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

在《论语》中,孔子还多次论述了“孝”这一主题,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父母唯其疾之忧”、“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等等。这些论述的一个共同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孝敬父母。如果只有生活上的关心,而无人格上的尊重,那就意味着将人降低为物(犬马)。孔子要求通过“孝”把对人的关系与对物的关系区别开来。

唐宋以后认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也一定是爱国的忠臣。

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父母只是为孝子的疾病担忧,因为子女其他方面都干得很好,不用父母为他担心了。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龙,尤其现在的独生子女更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一切“唯孩子是从”,大包大揽,做起孩子的保姆。这些在优越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们,往往产生误解,他们脱离真正的社会现实生活,以为社会与家可以划上等号,经不起一点点挫折。尹莎多拉·邓肯曾有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们给子女最好的遗产就是放手让他们自奔前程,完全靠自己的两条腿走自己的路。”

日本小说家大江健三郎以其“将现实与神话融为一体的诗”一举夺得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而他的长子却是一位患先天性脑畸形症的痴呆儿。他后来忆及当时的心境时说:“面对这一残酷的事实,我真正意识到以往所拥有的知识、能力和友谊,甚至我的作品都不能成为精神支柱。”不过,大江健三郎并未被彻底击垮,他用无私的父爱和耐心把儿子培养成一位具有非凡音乐创作才能的艺术家。同时,又连续出版了《个人体验》和《燃烧的绿树》等多部以他本人如何培养痴呆儿子成为天才音乐家的事迹为蓝本的长篇小说。大江健三郎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作家,更是一位成功的父亲。

现在的父母们不惜一切地致力于把自己的子女培养为艺术家、文学家,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社交能力等身心素质的培养。而且在教育方式上不是一味的溺爱孩子,就是对孩子粗暴严厉,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身心都不是健全的。英国查尔斯王子的父亲爱德华公爵作风强硬,他深信,要在这愈来愈复杂的世界当国王并不容易,因此要自幼严加训练。他往往在大庭广众之中,抓住查尔斯的小错处,加以斥责纠正,甚至作出嘲讽。再加上宫中生活的寂寞孤独,查尔斯自小就是柔弱被动的。因为皇储的特殊身份,性格内向的查尔斯在寄宿学校也没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在打橄榄球赛冲撞之际,查尔斯的同学会故意顺势加上一拳或一脚,然后向同辈炫耀:“我们刚揍了未来的国王一顿。”查尔斯在日记中写道“在绝大部分时间,这里简直是个地狱。”孩童时的忧郁一直影响到他成人后的生活。

现在一些在糖罐中成长的孩子,却忘了自己糖罐是从何而来,更忘了父母也会有年迈需要照顾的一天,似乎自己的一切都天经地义,一切都会有父母来照料。孰不知看到一天天成长起来的孩子,父母也会在内心寻找一种依托和港湾,传统的“孝”在经过一些所谓的名人名家的批判之后,渐渐地没有了存在的空间,这实在有些悲哀,至于一些人利用“孝”来捞取非法之财,更是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