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②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在鲁城外门过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开门的人说:“你从哪里来的?”子路说:“从孔大人那里来。“开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而还要去做的人吗?”
名家注解
朱熹注:“石门,地名。晨门,掌晨启门,盖贤人隐于抱关者也。自,从也,问其何所从来也。”
张居正注:“石门,是地名。晨门,是管门启闭的官,盖贤而隐于下位者。奚字,解作何字。自,是从。夫晨门之言,盖亦士君子进退之常。但圣人道高德大,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特时君不能用耳,此又非晨门之所知也。”
解读
明知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坚持推行仁道的人生概括,其实这也是做人的大道理。人需要有孔子那种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很有前途,能够坚持下去,最后如期取得成功,这并不传奇。难能可贵的是,一个人明明知道自己所要达到的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执着坚持,不惜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孔子周游列国,屡次受挫,但是却越挫越勇,从不曾放弃施行仁政的政治理想。他以天下为己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计名利,表现了儒家积极人世的态度。我们现代人正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当然,如果我们已经经过科学的预测得知自己将要做的事情确实无法完成时,也要懂得变通。
74.39子击磬①于卫,有荷蒉②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硁硁③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④,浅则揭。”子曰:
“果哉!末⑤之难矣。”
注释
①磬:一种打击乐器的名称。②荷蒉:荷,肩扛。蒉,草筐。肩背着草筐。③硁硁:击磬的声音。④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⑤末:无。⑥难:责问。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有心思啊,击磬以宣泄!”一会儿又说:“浅薄啊,硁硁的声音好像是说没有人理解自己啊!那么,你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没有人能理解你就算了吧。就好像过河,水深就踩着石头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过去。”孔子说:“说得好干脆啊!像那样就没有什么难处了。”
名家注释
朱熹注:“圣人之心未尝忘天下,此人闻其磬声而知之,则亦非常人矣。以衣涉水日厉,摄衣涉水日揭。此两句,《卫风·匏有苦叶》之诗也。饥孔子人不知己而不止,不能适浅深之宜。果哉,叹其果于忘世也。末,无也。圣人心同天地,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不能一日忘也。故闻荷蒉之言,而叹其果于忘世。且言人之出处,若但如此,则亦无所难矣。”
张居正注:“荷字,解作担字。蒉,是草器。硁硁,是小石之坚确者。”又注:
“夫涉水者,必视其水之深浅以为厉揭;则君子处世,当视其时之治乱以为进退。
今斯人也,世不见知,犹栖栖然而不止,是深不知厉,浅不知揭矣,岂不鄙哉其磋径乎?荷蒉之讥孔子如此,是不知圣人之心者矣。圣人心同天地,天地不以时之闭塞而废生物之心,圣人不以时之衰乱而忘行道之志,诚上畏天命,下悲人穷,非得已也。彼荷蒉之流,何足以知之。”
解读
挑草筐的人其实是一个隐士。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明白孔子击磬中所隐含的意思与心情,可以说是孔子的知音,有知心之能、知人之智、知世之明。
孔子在卫国没有得到重用,在击磬中寄托了感慨和愁思。而挑筐者能从击磬的声音中听出孔子的心事,并且能用《诗经》中的诗句来劝慰孔子,可见挑筐者是一位世外高人。他的思想是:无论社会是否黑暗,都不该为之而奔走。因为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最要紧的是独善其身。然而孔子的理想是,恢复周礼,使国家社会安定,百姓幸福。挑筐者只顾及个人的安危,而没有为百姓和国家着想;孔子却对自己的理想执着追求。可见,隐士可以避开危险而存身,贤人可以避开危险而自正,圣人却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也正是孔子成为圣人的原因。对于我们今人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明哲保身虽然能顾全得了一时,但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国破则无个人安宁,有国才有家,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
14.40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①,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
“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②,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③三年。”
注释
①谅阴:古时天子守丧之称。②薨:周代时诸侯死称此。③冢宰: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译文
子张说:“《尚书》上说:‘殷高宗守孝,三年不说话。’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哪里只是高宗呢,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各部门官员管理自己的事务,要听从宰相三年。”
名家注解
朱熹注:“高宗,商王武丁也。谅阴,天子居丧之名,未详其义。君薨,则诸侯亦然。总己,谓总摄己职。冢宰,太宰也。百官听于冢宰,故君得以三年不言也。”
张居正注:“《书》,是《商书·说命》篇。高宗,是商王武丁。谅阴字,当作梁阁,是天子居丧之处。总己,是总摄己职。冢宰,是宰臣之长。”
解读
本章记载了孔子与子张关于三年丧制的讨论。三年之丧,这个礼制并不是从孔子而来的,但是孔子对此持肯定态度并进一步加以倡导。他认为即使国君,其父母去世了,也要在继位后三年内不理政事。国君守丧期间,正是考验大臣是否尽责的时候。这期间,各级臣子应该履行自己身上的职责,自觉听命于宰相,为国君分担政事。
14.41子曰:“上①好礼,****易使也。”
注释
①上:指在上位的人。
译文
孔子说:“国君喜好以礼行事,那么也就容易使百姓听从了。”
名家注解
张居正注:“礼,是尊卑上下的礼节。孔子说:‘有国者常患民之难使,然民之难使:由其不知礼耳。盖礼所以别尊卑、辨上下,其节文度数之间至严至肃。若为上的心诚好之,修之于身,而视听言动必以礼;达之于政,而教训正俗必以礼。
则等威辨而纪纲振,那百姓们都安分循理,而无敢抗违。不假刑驱势迫,而趋事赴工之恐后矣,岂不易使乎?若上之人,先自畏拘检而乐简傲,则下皆化之,而僭逾凌迫,固其所也,岂民之难治哉?’所以说礼达而分定,有天下者所宜深念也。”
解读
孔子认为国君个人修身养性,注重礼节非常重要。如果国君能够身体力行,以礼行事,做好表率作用,那么臣子和老百姓则能做到言听计从。这对整个国家礼仪道德之风的形成很有好处。
正人先正己,表率的作用不可忽视。君主自身能做好,臣子定会全力以赴做好分内之事;老百姓也会效仿上位者,自觉听从上级命令;这样整个国家的风气端正,国家繁荣昌盛便指日可待。相反,君主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又怎么能够去命令别人呢?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瞬间的言行能表现一个人的人品。一个实际的行动,往往胜过无数宣言。只有自己做到言行_致,率先作出表率,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一个领导如果能事必躬亲,率先垂范,那么他一定能赢得群众的赞扬和拥护。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②。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①安人:使上层人物安乐。②安百姓:使老百姓安乐。
译文
子路问怎样可以成为君子。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达到恭谨待人。”子路说:“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以使别人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以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以使百姓安乐,尧舜能够完全做到吗?”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君子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而四灵毕至矣。此体信达顺之道,聪明睿知皆由是出,以此事天飨帝。”
朱熹注:“圣人之心无穷,世虽极治,然岂能必知四海之内,果无一物不得其所哉?故尧舜犹以安百姓为病。若曰‘吾治已足’;则非所以为圣人矣。”
张居正注:“修己以敬,乃千圣相传之要,而尧舜犹病,实圣人无穷之心。人君诚能法尧舜之敬以修身,而推尧舜之心以图治,何患德不符于二帝,而世不跻于唐虞哉。”
解读
孔子在本章中再次谈到君子的标准问题,他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地修养自己,待人恭敬,才可以使别人得到安乐。孔子认为就连尧舜那样贤德的上古帝王都不能完全做到“修己以安人”,可见这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修己,即自我的道德修养;安人,就是指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修己以安人的观点表明孔子注意到了个体对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跟修己以安人、以安百姓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人最基本的修养就是要对人恭敬,更进一步就是修养自身以使别人安乐,而最高的境界就是修养自身使天下百姓都得安乐。这也正是由君子到圣人的转变过程。
14.43原壤①夷俟②。子曰:“幼而不孙弟③,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释
①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②夷俟:夷,双腿分开而坐。俟,等待。③孙弟:同逊悌。
译文
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叉开两腿坐在地上等着孔子。孔子说道:“你小时候不懂礼貌不讲孝悌,长大了也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老了还不死,真是个害人精。”说完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名家注解
朱熹注:“孙、弟,并去声。长,上声。叩,音口。胫,其定反。原壤,孔子之故人。母死而歌,盖老氏之流,自放于礼法之外者。夷,蹲踞也。俟,待也。见孔子来而蹲踞以待之也。述,犹称也。贼者,害人之名。以其自幼至长,无一善状,而久生于世,徒足以败常乱俗,则是贼而已矣。胫,足骨也。孔子既责之。而因以所曳之杖,微击其胫,若使勿蹲踞然。”
张居正注:“原壤,是孔子的故人,平素从老氏之教,放旷于礼法者。夷,是蹲踞。俟,是待。叩,是击。胫,是足骨。昔原壤见孔子之来,而蹲踞以待之,其疏放不检如此。圣人于败坏礼教之人,深恶而痛责之如此。”
解读
原壤不懂礼制,踞坐在地上接待孔子,令孔子十分不悦。孔子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原壤,说他从小就没礼貌,在家不孝敬父母也不敬爱兄长;长大了也默默无闻没有做出令人称道的成就,对国家毫无用处。
孔子和原壤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可是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最终成为德高望重的圣人;而原壤却从小就不知道孝悌之道,终日无所事事,成了老而不死的害人精。原壤傲慢不知礼,实际上说明了他是因不学无术而感到空虚。人生是短暂的,我们要以原壤为戒,学礼知礼,有所建树。
14.44阙党①童子将命②。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其居于位③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①阙党:即阙里,孔子家住的地方。②将命:在宾主之间传言。③居于位:童子与长者同坐。
译文
乡党的童子给孔子传递消息。有人问孔子说:“这是求上进的人吗?”孔子说:
“我看见他坐在正位上,看见他与长辈并排走。他不是求上进的人,是想赶快成人的人。”
名家注解
朱熹注:“或人疑此童子学有进益,故孔子使之传命以宠异之也。孔子言:吾见此童子,不循此礼。非能求益,但欲速成尔。故使之给使令之役,观长少之序,习揖逊之容。盖所以抑而教之,非宠而异之也。”
张居正注:“病,是有歉于心的意思。圣门之教,虽以敏求为先,亦以躐等为戒。盖躐等,则欲速而不达;循序,则日益而不知,所以夫子亦自云下学而上达,为此故耳。学者,宜知所从事焉。”
解读
古代礼法规定,儿童与成人在一起时,儿童应该站着,不应该坐在大人的位子上。如果与成人同行,也不能跟大人并肩而行或者超过大人。乡里的这个儿童还没有成人,却坐在大人的位子上,与大人并排走路。孔子认为他想要快点长大,是急于求成而不是积极上进。
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凡事不能急于求成,要非其位而不居。做人做事都要遵循礼的规定,要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不能越礼。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为人处世都要从容适度,既不违背法律道德,又不丧失自己的尊严人格。按照规律办事,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不求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