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宋史学研究
3115300000042

第42章 南宋史学的独特地位及深远影响(2)

南宋学者虽然承袭了北宋研治汉史的学风,但在内容方面除校勘辨误之外,一些史著更加偏重明辨史事,甚至议论史事。如《两汉刊误补遗》17卷,吴仁杰撰。仁杰字斗南,别号蠹隐居士,昆山人,官至国子学录。他以博物洽闻为时人所称,与朱熹、尤袤、周必大、陆九渊等著名学者均有交往。如前所述,刘敞、刘攽和刘奉世撰有《汉书标注》6卷,其主在标注正误。后刘攽又撰有《东汉刋误》1卷,攽“增损其书,凡字点画,偏傍不应古及其文句缺衍或引采经传有谬误者,率以意刋改。”[37]对于北宋三刘之书,清四库馆臣推断说:“刘氏之书,于旧文多所改正而随笔标记,率不暇剖析其所以然”,于是吴仁杰撰有《两汉刊误补遗》加以补正其遗误。[38]曾绛在该书《序》中言:“(吴氏)据古引谊,旁搜曲取,凡邑里之差殊,姓族之同异,字画之乖讹,音训之舛逆,句读之分析,指意之穿凿,及他书援据之谬陋,毕厘而正之。的当精确,……一时宗工文师,翕然称之,以为多前人所未到”。该书现存唯有10卷,其中东汉部分仅占2卷,为此清人疑其内容有脱佚。从现存该书中吴仁杰对三刘书的补遗状况来看,其内容的确涉及诸多方面,并且吴仁杰对史事常常加以辨明,甚至发表评论。

具体而言;一方面,明辨三刘校勘遗误。如该书卷一“之字阙文衍文”条中,对于《汉书》“宛必随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文,吴仁杰依《史记》以证明三刘《刊误》所言“前则失咸阳之约”前的确阙“足下”二字。又据《汉纪》,吴仁杰认为“宛必随”之后当脱一“之”字。同时,对于《汉书》“又素服以告之诸侯”文,《刊误》认为“之”字系衍文,吴仁杰则按《汉纪》、《资治通鉴》作“以告诸侯”加以并存。又如同卷“东西秦”条中,对于《汉书》“此东西秦也”文,三刘《刊误》认为多一“西”字,《汉纪》同此。而素“多采《汉纪》之文”的《资治通鉴》在此仍袭用《汉书·本纪》文,吴仁杰推敲上下文意,认为当依《资治通鉴》仍作“东西秦”。再如该书卷二“大赦”条中,对于《汉书》中“《宣纪》后元二年遭大赦”事文,《刊误》按“《武纪》”记载该年“无赦”,从而认为《汉书·宣帝纪》记载有误,吴仁杰则据《汉书·丙吉传》等证明“《武纪》失于登载”,刘攽亦随而误。此外,朱熹在读过《两汉刊误补遗》后,给吴仁杰的答书中指出:“如《沟洫志》‘于楚’字,本文属下句,下文有‘于齐’、‘于蜀’字,皆是句首,而刘误读属之上句。”[39]这说明三刘《刊误》还存在句读错误。

另一方面,吴仁杰在指出两汉书本身记事以及三刘等释校者存在错误的同时,还往往广征博引相关史籍,用以辨明该史事的源流所指。如该书卷一“吕氏”条中,对于“《高后纪》高皇后吕氏”事文,吴仁杰按古者男子称氏称名,妇人称姓,以说明“《高后纪》书氏而不书姓,以《春秋》之法绳之,其失昭矣”。其间他不仅举例明辨自古氏姓的用法,而且针对现实指出:北宋“政和中,尝用议臣之请,改公主、郡县主为帝姬、宗姬、族姬,盖误认王姬之称,不知《春秋》之书”。又指出徐度《却扫编》载“议者之言,谓国家赵氏当曰帝赵,不得曰帝姬,是误以氏为姓也”。又如该书卷五“封禅”条下,对于“《郊祀志》申公曰封禅则能仙登天矣,丁公曰封禅者古不死之名”事文,吴仁杰指出:“按封者,封土而为坛;禅者,除地而为墠。封禅即方岳明堂之异称耳!而方士之说,乃谓封禅可以登仙而不死,故世主乐闻其说而甘心于此。是非方士之罪,儒者不能正名,名之过也”云云。在此吴仁杰除指名“封禅”之意外,还对其谈了自己的看法。再如该书卷九“河清三”条,吴仁杰指出:“汉以来河清而史不著,事应者皆可推言之也”。于是他列举汉灵帝建宁四年、宋元嘉二十四年、唐武德九年、贞观十四年、二十三年等等,以便说明河清则“其为不祥甚矣”。

总之,吴仁杰在对三刘两汉《刊误》做补遗其间,已不仅仅局限于明辨三刘的校勘遗误,而是对关涉到的有关人物、地名、职官、专有术语乃至历史事件,往往加以推究原委,以便使人们对其有深入了解。对于此种做法,素以考证见长的清代学者朱彝尊称赞说:“今吴氏是编,本以补刘氏之遗,而文多于刘,足以征其博洽也已。”[40]四库馆臣亦称:“仁杰是书独引据赅洽,考证详晰,原原本本,务使明白无疑而后已,其淹通实胜于原书。”[41]

又如王益之撰有《西汉年纪》30卷,据其弟观之在该书末言:“先兄行甫好嗜班史,东西宦仕,挈以自随,饮食起居不去手者三十年,尝即纪传而有述。又考其置官置兵本末,以为《总录》。晩益贯穿,易以编年体为一代史,其他传记率多采录,盖又不专以班氏书为定,标曰《西汉年纪》,嘉定辛巳锓木于夔漕治所”。这说明王益之几乎穷毕生精力在研治西汉史。观之又言:“眉山二刘亦尝为此书,一乃巽岩李公之甥,巽岩以为不下刘道原。余虽未及睹,然观志之所称,特不逸班史一字,是但铨次年月,似无所取舍”。可见当时四川眉山亦有研治同类史者。

王益之撰修此书,据其《自序》,主要是为了远承孔子以编年修撰《春秋》之旨,近则出于《资治通鉴》“刋落盈辞,求为省约,以便人主之观览,而当时论议所及,制度所观,不无遗者”之故,于是他“取迁、固《史》与其轶见于他说者,以荀《纪》、《通鉴》凡例裁之”。除该书之外,王益之原本还有相关《考异》10卷、《鉴论》若干卷。可惜《鉴论》已佚,今自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西汉年纪》内容有残缺,并且《考异》已散附于逐条记事之下。按明《文渊阁书目》卷2记载:“王益之《西汉年纪》一部十八册;《西汉年纪考异》一部二册”。可知明时《考异》还有单行本。

《西汉年纪》虽参取已有西汉史料编排成书,但在史事的考辨方面,则能做到参稽互核,折衷一是。如有关韩信谋反之事,王益之在本书卷2高祖十一年末“斩韩信”记事条《考异》中,对《史记》、《汉书》“皆载韩信与陈豨有谋”云云加以辩驳,并且认为“此必告反者之词及当时文致之罪耳。”他接着记道:“祥符间,陈简能作《雪韩信论》,及张文潜亦谓信非反。近东莱作《大事记》,朱晦翁贻书论辩,亦以信为不反。后东莱竟以反书,而晦翁以为失入。二史所载信反谋既非事实,今皆削去不录”。在此作者不仅辨明韩信谋反并非事实并削去不录,而且还论述了宋代学者对该问题的看法。又如有关《史记·平凖书》所载司马迁所言“物盛而衰,固其变也”的编排系年问题,他在该书卷10武帝建元五年末记事条《考异》中论说道:“《通鉴》载于景帝后三年。按《平凖书》云: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正谓武帝初年,非景帝也。自汉兴之初至后七年,才六十六年,谓之七十余年,于义未安。盖武帝承文、景涵养之余,又窦太后在上,帝犹知有所畏,未敢肆行民享安静之福,故当时富盛如此。至建元四年,汉兴已七十载。又二年而窦太后崩。是后纷纷多事,汉家至此遂一变矣。太史公谓物盛而衰,固其变也,盖深有感焉。今附于窦太后未崩之前一年”。在此作者用年限及事理辨明《资治通鉴》编排司马迁该论有误。再如作者在该书卷12武帝元光五年冬十月记素有雅材的河间王德来朝,并且以为“治道非礼乐不成,因献所集雅乐”,而武帝告诉河间王说:“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王其勉之”。河间王“知其意”,回归后则纵酒听乐,至次年春正月薨之事。在有关该事的《考异》中,作者详细辨析道:“帝语班、马不载而见名臣奏,盖河间王,栗姬子,太子荣同母弟也。荣废而武帝立,固已不能无疑于栗氏子矣,况德贤明如此而属又称兄,此帝之所以尤不能无忌也。德知其意,归而纵酒,曽未三月而继之以死,盖等死也。当时之事势如此而史氏不载,幸其轶见于他说,故后世得商其情焉。以是推之,史所讳晦因以湮没而不传者亦何可胜数,岂独此哉!岂独此哉”!在此作者博采时臣奏议以明河间王死因,当得其实。

除以上旨在辨明史实之外,作者还注意采用所引诸书的不同版本以编修该书。像作者在该书卷26成帝永始元年秋七月记“罢昌陵反故陵”事,其《考异》指出:“今见行本、监本皆作‘罢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唯汪彦章用南唐本校证作‘反故陵’,义最深长,今从之”。在此作者就运用了《汉书》的三种本子。此外他还运用了川本以及刘攽改定本《汉书》。

总之,该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清四库馆臣高度评价说:“司马光《通鉴》所载汉事,皆本班、马二书及荀《纪》为据,其余鲜所采掇。益之独旁取《楚汉春秋》、《说苑》诸书,广征博引,排比成书,视《通鉴》较为详密。至所作《考异》,于一切年月舛误、纪载异同、名地错出之处,无不参稽互核,折衷一是。多出二(当作三)刘《刋误》、吴仁杰《补遗》之外,尤《通鉴考异》所未及,其考证亦可谓精审矣。”[42]

再如《班马异同》35卷,倪思撰。后刘辰翁加以评点。倪思字正甫,湖州归安人,立朝以敢于直谏著称。他的《班马异同》大旨以《汉书》多因《史记》之旧而篇章字句时有窜改,于是参合两书,证其异同,以探求史家笔削之意。在具体表达方式上,倪思以《史记》原文用大字,《史记》无而《汉书》增加的文字用细笔小写。凡是被《汉书》删去的文字,则在旁边划一条墨线,凡是《汉书》前后移动《史记》文字的地方,即注“《汉书》上连某文,下连某文”。如某文被《汉书》移入其他纪传,即注“《汉书》见某传”。如该书卷1“项羽本纪籍列传第七一”事末,倪思注:“《汉书》赞用贾生《过秦论》上篇”。又如卷22“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史记》一百九)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汉书》五十四)”事末,倪思注“《汉书》赞后有苏武”。再如卷30“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史记》一百二十二)张汤传第二十九(《汉书》五十九)杜周传第三十(《汉书》六十)”事目,倪思注有“张、杜二《传》,《汉书》别见,不入酷吏”。凡此等等。在刘辰翁所作的评论方面,如该书卷20《魏其武安侯列传》叙魏其侯失势事,《史记》文为:“日默默不得志,而独厚遇灌将军”,《汉书》删去“日”、“独”二字,改为“默默不得志,而厚遇灌将军”。刘辰翁评曰:“为相时重,不用无势,语皆是,正在‘日’字,‘独’字,语极有情。《汉书》‘默默’字虽奇,而不切”。又如该书卷28《衡山王传》叙参与衡山王谋反者皆被诛事,《史记》文为:“孝坐与王御婢奸,弃市。王后徐来亦坐蛊杀前王后乘舒,及太子爽坐王告不孝,皆弃市。诸与衡山王谋反者皆族。国除为衡山郡”。而《汉书》改为:“及太子爽坐告王父不孝,皆弃市。诸坐与衡山王谋反者,皆诛”。刘辰翁对此评点道:“《史记》文顺。《汉书》添‘告’字,赘辞。‘告王父’虽异,不如‘王告不孝’直。两‘坐’字烦”。此类列于书眉的刘辰翁评语,不仅十分醒目,而且往往给人以启迪。

除以上注重考论结合的史著之外,南宋还涌现出许多专门评议前三史乃至整个汉代历史的论著。其中专评前三史的论著为数不少。突出者除郑樵和叶适之外,黄震则在《黄氏日钞》卷46和卷47中,专门选取《史记》和《汉书》的部分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评议。其中他对司马迁为项羽、吕后设立本纪,以及为刺客、日者立传提出了尖锐批评。从总体来看,黄震评析人事不乏精彩之处。此外,晁公武、洪迈、吕祖谦、朱熹和王应麟等诸多名家也对前三史有所评论。同时,专门评议汉代历史的史著除钱时的《两汉笔记》外,它如《两汉博议》20卷,陈季雅撰。季雅字彦群,永嘉人。史载其“质灵气迈,随闻而思,遇见能述,自高其材,不乐师授”,他曾为隆兴府教授。后授潭州教授,未上任,而“益闭门,尽抽古今文字,且诵且索,寝食失期度,务为周览遍学,钩得其要”,后著有《两汉博议》等书。[43]宋人盛称《两汉博议》“关涉犹大”,[44]是与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断、胡寅《读史管见》、范祖禹《唐鉴》、吕祖谦《大事记》及吕中《大事记》诸书齐名的评史著述。[45]今存该书前十卷依帝纪、表、志、传分类立目,后十卷则以人才、风俗、治效、官制、兵制、学校、取士、用人、财赋、史官等专题予以立目。其间既有总论,又有分论。在正文部分,他先设标题,再加以评论。如该书卷二“吕后·吕后本纪”下,标题为“论作史常体不过编年”。然后作者就此加以论说。应该说,作者不仅在记事内容的分类编排上有其合理之处,而且对两汉史事的论说亦不乏精彩之处。

宋人的汉史学研究并未局限于以上范围,随着史书编修形式的不断拓展,以及宋人对汉制的崇慕等多方面因素,南宋学者对两汉典章诏制的研究则更为突出。

其中宋人认为“两汉犹为近古”,于是从《史记》、两《汉书》中辑录汉代诏制者不乏其人。陈振孙言:“愚未冠时,无书可观,虽二史亦从人借。尝于班《书》志、传录出诸诏,与纪中相附,以便览阅。”[46]洪咨夔亦指出:其“假守龙阳,俗古事简,因得纵观三史,裒其所谓诏制书策令敕谕报誓约之成章者,凡若干通,事著其略,每帝以臆见系之,厘为若干卷,总曰《两汉诏令》,以补续书之亡。”[47]可惜洪咨夔的《两汉诏令》(30卷)已佚。今传世者有《西汉诏令》12卷,由北宋林虙采括《汉书》志、传,参之本纪,程俱纂成,凡401章。在具体辑录原则上,该书明确规定“凡直叙事实不载辞命者不录”,并且对一些颁行时间不明的诏令还做了简要说明。又《东汉诏令》11卷,南宋楼昉撰。据其《自序》,楼昉“幼嗜《西汉书》,每得一诏,辄讽味不忍释,噫,一何其沉浸浓郁、雍雍含咀入人之深也!暇日常欲掇其散在志、传中,录取诏令,考其岁月,以类相从,稡为一编,因循未果而吴郡林君德祖之书传焉”。于是他袭用林书体例,却编成了《东汉诏令》。在对诏令的考辨方面,此书明显稍详于林书。如《东汉诏令》卷1“春日下宽大书”,作者指出:“见《礼仪志》。此乃汉家典故,必光武所立,以无年,可附卷末”。在此楼昉采用末附形式存录了重要诏令。又如该书卷15“报东平王苍书”,作者指出:“见《本传》,地震在三月,则此报书疑当在三、四月间”。这是辨明时间例。再如该书卷10“追策杨赐”,作者考辨道:“按《本纪》,中平二年十月书杨赐薨,而《本传》赐策在九月。既云追策,不当反在薨前,当以《传》为正”。正因为如此,陈振孙称:“楼氏书近出,其为好古博雅,斯以勤矣!”[48]现今通行的《两汉诏令》系林、楼二氏之书合编而成,并且首附洪咨夔《两汉诏令序》,清四库馆臣虽正确指出该书非洪咨夔所撰,实系林、楼二氏之书合编而成,但未指明今传本为何人何时所为。今经考查,今传本实系元人苏天爵编刊传世。[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