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女性健康1000问
3109900000003

第3章 生理常识(3)

(6)泌尿系统:妊娠后,由于母子双方代谢产物的排泄,增加了肾脏负担。肾脏血流量与肾小球的滤过率比孕前可增加30%一50%,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可能在妊娠期出现"生理性糖尿"。输尿管在孕激素的作用下,肌张力下降,蠕动迟缓,加之膀胱受增大的子宫压迫,尿液不易排净,因此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在妊娠早期,子宫增大,膀胱上移,并受压迫,因而常有尿频现象;妊娠后期子宫胀大,上升到腹腔,压迫减轻,尿频现象会好转;妊娠末期,由于胎儿头下降至骨盆腔,膀胱受压,小便次数又会增加。

(7)内分泌系统:妊娠期内分泌器官在结构和机能上都有显著的改变,脑下垂体前叶可比平时增大2~3倍,机能亢进,因而刺激全身各内分泌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的分泌机能比平时增大30%~40%,我们常见孕妇颈项粗大,就是这个缘故。由于甲状腺增大,孕妇的基础代谢率增加。其他如。肾上腺、甲状旁腺机能也增加。

(8)神经系统:妊娠期由于神经系统的改变,孕妇可有很多精神状态的变化,如恶心、呕吐、嗜睡、味觉及情绪不稳等。

(9)皮肤:妊娠时皮肤色素常加深,尤其在乳头周围、外阴、脐下等处更为明显。在面部鼻两侧常有对称的棕褐色斑纹,状如蝴蝶,叫"妊娠斑"或"蝴蝶斑"。有的到产后仍不见完全消退。妊娠期皮肤的汗腺和皮脂腺分泌量增加,指甲和毛发增长速度较快。在腹壁、乳房或大腿外侧的皮肤上,因弹性纤维断裂而出现斑纹,叫"妊娠纹",新的呈紫红色,旧的呈白色。

(10)骨骼和韧带:妊娠时子宫的重量能使身体的重心向前移,为了保持平衡,孕妇的头和肩需向后仰,因而形成所谓的"孕妇姿态"。韧带变化主要包括关节韧带及骨盆联合组织松弛,使骨盆活动性增加,便于分娩时胎儿"通过。个别情况下,由于韧带过度松弛,可以引起关节疼痛,妨碍行动,不能久立或久行,这种现象越临近足月越明显,产后才能恢复。

(11)体重:在妊娠早期,由于食欲不振,、体重常减轻,但妊娠4个月后,体重就开始增加,到妊娠足月,可增加10~14千克,平均每周增加0.5千克。如体重增加过快,或体重增加甚微,则不是正常现象。

为什么有的妇女怀孕后仍会有短期的少量月经样出血?

妇女怀孕后,一般月经停止,但有的妇女怀孕以后,在应届月经期仍有少量月经样出血,也有的在妊娠3-4个月内按期出现月经样出血。中医称之为"激经"。这种现象多见于双子宫,由于一侧子宫受孕,另一侧子宫蜕膜出血所致。但也有的出血原因不清楚,可能是孕卵着床的一种生理反应,也可能为抑制正常月经来潮的作用尚不够完全所引起。在临床上,凡遇早孕时有月经样出血,应警惕先兆流产、子宫外孕及葡萄胎等异常妊娠,也应注意有无妊娠并发蜕膜息肉、子宫颈息肉或糜烂等而引起出血的可能,极个别妇女妊娠合并有严重的宫颈癌较不孕时发展快,容易出血。所以对怀孕后出现的短期少量月经样出血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弄清出血原因,给予必要的处理。

为什么孕妇容易患病?

妇女怀孕以后,除了自身新陈代谢的需要,还要满足日益增大的胎儿的消耗,因此对营养的需要日渐增加,一旦补充不足,就会使孕妇身体虚弱,随着抗病能力的降低,常可诱发很多疾病。不仅如此,由于胎儿的生长发育,母体的负担日重,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体内各个系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尽管这些变化属于生理性的改变,大多数孕妇也能顺利地渡过,但这复杂的变化也给很多孕妇带来了不利因素,为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比如,为了供应胎儿足够的血量,母体全血总量日渐增多,鼻黏膜的增厚、水肿,就容易招致病毒、细菌的侵入,引起感染性疾患;膨大的子宫对膀胱、输尿管的压迫,使尿残留,容易使细菌繁殖和生长,引起泌尿系统的炎症;由于孕激素的作用,骨盆关节及韧带松弛,常可导致关节及腰部疼痛等。再者,若有慢性疾患存在,妊娠后可明显加重,如既往患有心脏病,孕后由于心脏负担加重,不仅会使心脏病的症状突出,有时还会引起心力衰竭,如果有肾脏疾患,还会因肾功能的改变,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由此看来,生育虽然是女性的天职,但妊娠又给妇女带来很多不利因素,因此必须了解这些情况,做到孕期保健,以防患于未然,才能使孕妇顺利渡过妊娠期。

怎样注意孕期卫生?

在怀孕期,孕妇是在特殊生理条件下生活,因此为了保护母婴健康,必须注意个人卫生。①劳动:一般地讲,怀孕期和平时一样,可以照常参加日常工作和劳动,但要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久蹲、久站或过度弯腰的动作。从事体力劳动的妇女,在妊娠7个月后可适当减轻劳动强度,保护腹部,勿受外伤,以免引起早产或胎盘早期剥离。②运动:每天散步对增进肌肉力量和促进新陈代谢有良好的作用,但应避免剧烈的运动,如赛跑、跳高等,且应少在颠簸的路上作长途旅行,以防引起流产和早产。③睡眠:孕妇身体负担较重,容易疲乏,需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除晚间8~9小时睡眠外,中午最好有l~2小时的午休。室内的温度要冷暖适宜,空气要新鲜。④衣着:孕妇穿的衣服要清洁、温暖、宽大舒适,胸部不要紧束,袜、腰带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及胎儿的活动和发育。⑤皮肤:怀孕期间汗腺和皮脂腺分泌旺盛,白带也增多,因此,要注意身体清洁,勤洗澡,勤洗外阴,勤换内衣,保持体表清洁,以利于皮肤的排泄。洗澡时应淋浴或擦浴,以免脏水进入阴道。⑥乳房:怀孕以后,乳房逐渐增大,可用乳罩上托,但不宜穿过紧的上衣;从妊娠5-6个月起,要用温水和肥皂擦洗乳头,擦掉乳头上积聚的分泌物干痂,然后抹上油脂,使皮肤滋润而增加坚韧度,以便经得起婴儿出生后的吸吮,并防止乳头皲裂。乳头如果凹陷,可用一只手压紧乳房,一只手将乳头轻轻向外牵拉,逐渐矫正,以利婴儿的吸吮。⑦排便:妊娠期间要养成每天大便的习惯,避免活动量减少,因肠胀力和肠蠕动减弱引起便秘。为了调节生活,使精神愉快,孕妇也应参加一定的文娱活动。x 怎样计算孩子在哪一天出生?

怀孕以后,常希望知道孩子那一天出生,即明确预产期,以便做好产前准备。计算预产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1)末次月经计算法:此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一般从末次月经的第1天算起,月份减3,日数加7,所得结果就是预产期。例如,某孕妇的末次月经的第1天是1988年10月2日,月份减3则是7,日数加7则是9,那么该孕妇的预产期就是1989年7月9日。如果怀孕在1~3月份,可用月份加9,日数加7,其结果就是预产期。例如,某孕妇的末次月经是1987年2月6日,那么,她的预产期就是1988年11月13日。假如孕妇只记得农历,则月份加减同上,日数改为加15。如孕妇妊娠前,月经周期短,多半在预产期前分娩,若是平时月经周期长,多半在预产期后分娩。

(2)症状体征计算法:对于那些记不清末次月经日期,或月经不准,或在哺乳期即怀孕的妇女,上述方法就无法使用,可采用症状体征计算法。①按子宫底高度计算法:因为妊娠后,子宫随着胎儿的增大而逐渐向腹腔胀大起来。一般来说,妊娠3个月末,子宫如新生儿头大,子宫底达耻骨联合以上2-3指,妊娠4个月末子宫底在耻骨联合上缘与脐之间;妊娠5个月末在脐下2指;妊娠6个月末可平脐;妊娠7个月末在脐上3指,妊娠8个月末在脐上与剑突之间,妊娠9个月末在剑突下2指,妊娠10个月末子宫又回到妊娠8个月末的高度。这样根据子宫底高度就可初步判断预产期了。②按妊娠呕吐计算法:不少妇女,在妊娠早期出现早孕反应,如恶心、呕吐等。这种反应一般是在末次月经的42天(即妊娠6周末)开始,到80天(妊娠12周)消失,因此,预产期可以从出现早孕反应的那天算起,再向后推算238天,就是分娩的大概时间。对于那些出现早孕反应过早或无早孕反应的孕妇,就不能用此计算法了。③按胎动计算法:孕妇主观感觉胎动,多在妊娠18~20周出现,从第1次胎动再向后延140天左右,即为预产期。

上述几种方法,以末次月经计算法较为准确。症状体征计算法误差较大,如能几种方法结合应用,其准确性会更大。j、 产前检查有何意义?包括哪些内容?

凡是怀孕的妇女都应该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因为通过全面地健康查体,首先,可以发现孕妇身体的某些疾病,如果这些疾病不适合怀孕,可以及时做人工流产。其次,经过定期检查,可以了解胎儿发育和母体的生理变化,如果发现不正常,能及早治疗。第三,通过产前检查,可以从医生那里获取有关孕期的生理卫生、生活和营养方面的知识,了解产前、产后应注意的问题,及正常分娩的常识。第四,经过系统检查,可以预测分娩时有无困难,并决定分娩的方式及地点,从而可以减轻产时或产后的危险,保证生育安全。因此,每一个孕妇,都要重视产前检查,一般要求怀孕的前8个月,至少检查1次。3个月以后,每月复查1次,到了7-8个月的时候,最好每2周检查1次,9个月以后,每周检查1次,如有特殊情况,应随时检查。

产前检查的内容比较多,初诊时要详细提供病史,并做全面检查。病史除有年龄、职业、住址之外,要填答以下问题:①以往有过什么病、作过什么手术。②家庭成员中有无结核及传染病,有无高血压及遗传性疾病,上几代有无双胎史。③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情况及行经天数,经量是否正常。④何时结婚,配偶情况(包括职业及健康状况)。⑤怀孕几次,每次妊娠、分娩及产后经过情况,有无流产、早产、剖宫产或其他合并症,小孩的情况。⑥有无早孕反应,何时感觉胎动,有无心跳、气短、浮肿、下肢痉挛等现象,有无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有无变化等。这些问题都同孕妇及胎儿的健康和安全有密切关系,必须认真回答。了解这些情况之后,就要进行详细而全面的检查:①孕妇的发育与营养。②测身长、体重和血压。③检查心、肺、肝、脾及乳房发育情况。④阴道检查(一般在妊娠早、中期进行)。⑤测量骨盆的大小与形态。⑥血、尿、便常规化验。⑦腹部检查,主要是检查子宫的大小与妊娠月份是否相符,有无胎心音及胎浮动感,有胎心音时还要了解胎心音的次数及强度,注意胎位是否正常,胎头与骨盆的比例。通过这些全面详细的检查,以决定妊娠能否进行,合并病症如何治疗与保健,分娩采用何种方式。

临产前应做哪些准备?注意哪些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