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好宅好运好人生
3109500000006

第6章 风水学与人文环境(5)

安居乐业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人们常说的“地利人和”,道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邻里关系是营造和谐家居环境的关键所在。“远亲不如近邻”以及“百万买宅、千万买邻”的谚语都说明了构建密切邻里关系的重要。《南史?吕僧珍传》:“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因以“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宋)辛弃疾《新居上梁文》:“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人生孰若安居之乐?”“孟母三迁”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战国时代,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能受到好的教育,先后搬了三次家,第一次搬到坟场旁边,环境非常不好,第二次搬到喧闹的市集,孟子无心学习,最后又搬到了国家开设的书院附近,孟子才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含辛茹苦的孟妈妈满意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孟子受名校的熏陶,在名师的指导下,成了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这些都十分鲜明地显示出人与家居室外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

室内家居环境风水则要求光线充足,空气流通,空间宽敞,间隔和活动性能符合机能性及人体工学,色彩协调柔和,家具耐用、舒适、安全,防火防盗设施良好,并拥有自我空间的私密性,以及主人的个别需求。

在住宅的风水学中,室外家居环境风水是干,室内家居环境风水是枝,切不可本末倒置。如果室外家居环境的条件恶劣,室内家居环境考虑得再周详也无济于事,甚至在发生意外时,一样难以幸免。例如,位于土质松软,水土保持不良之山地的住宅,遇到台风暴雨,极易危及住宅。

一幢好的家居主体,就必须从室外家居环境风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一直考虑到室内家居环境风水。因此,要真正做到完全符合条件,却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但对于人生来说又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大事。

家居环境从文化空间上可分为三个结构或层次:物质形式为表层结构;人的活动(包括传统的民情风俗在内)为中层结构;人的观念意识形态为深层结构。完荚的家居环境是这种三个结构层次的和谐互动统一。只有物质结构层次上的高标准,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人们活动和观念的提高,那就没有什么文化可谈。文化的本意是“人化”。家居环境主要还要靠人的活动和思想观念来支撑。狭义的文化就是“艺术化”,理想的家居环境应当是技术与艺术的圆满结合、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甚至是个人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实用的融合。人的行为活动与住宅各功能空间是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人在改变了家居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住宅作为家居环境的主体,它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其文化含量的多少是一个家庭文化修养高低的明显标志。家居环境还是人的理想、信念变化的记录,人们所经历的祖先崇拜和领袖崇拜以及对物质的狂热追求,在家居环境中都留下了物质证据。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打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住宅风水学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改进空间环境实现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特另,J是随着人的文化需求的不断高涨,对住宅风水学的研究必将成为多学科鼎力合作的热门话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住宅对人的健康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心理上对健康的需求在很多时候显得比生理上的需要更多。因此,对家居环境的内涵也逐渐扩展到了心理和社会需求等方面。也就是对家居环境的要求已经从“无损健康”向“有益健康”的方向发展。

风水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千年文明光辉灿烂的结晶,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却被视为“迷信”或“神秘文化”而遭禁锢。在人类长期实践中,特别是经过依附自然——干预与顺应自然——干预自然——回归自然的认识过程,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认识在经历了“听天由命”到“人定胜天”再到“天人合一”及人与“天”(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一段曲曲折折的过程,如今人们才普遍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风水学终于重新获得世人的重视。

通过风水学的不断探索,人们发现其基本理论与地球物理磁向、星体天文气象、山川水文地质、生态建筑景观、宇宙生命信息等现代科学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旨在探索调整、优化建筑信息、自然信息、人体信息并使之和谐共生的科学方法,以求达到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家运昌和,事业发展乃至后人成长的目的,达成“天、地、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风水学要具有生命力,乃至于可持续发展,应让它能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创新。只有通过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途径,将住宅风水学的精华引入到新的居住理念之中。才能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家庭和睦、代际和顺、邻里和谐、自然和融的温馨家居环境服务。

笔者在长期进行住宅规划、设计研究的实践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热爱风水学的影响,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风水学与现代家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从风水学的真谛中得到启迪,提高了对风水学的认识和浓厚兴趣。在通过对其进行去粗求精,去伪存真,去掉晦涩的文字和玄奥的理论后,用通俗易懂的科学知识在实践中与广大群众进行交流,得到多方面的认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少基层的同志听到讲座后,也纷纷希望获得有关的书面资料,为了满足大家的兴趣,特将自己学习的心得笔记加以整理成书,奉献给广大读者希望能借此引起大家来共同探讨。

自然山水与人文环境

我们的自然山水大观,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包括观光、交通、饮食、城市、园林、宗教、文学等。

1、自然山水与观光。

我国的自然山水景观包括山景、水景和山水组合的风景。

我国前人是非常善于观赏山水风光的。他们总结了许多观赏山水风光的原理和方法。首先在观赏自然山水时要有真挚的思想感情,做到以情观景,倾心相与。梁朝刘勰曾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也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欣赏山水必须端正动机。北宋山水画家郭熙说:“看山水也有价,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意思告诉我们:只有用林泉之心赏景,才能做到怡情。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所谓怡情,就是对山水景象的人格化,使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达到“神与物游”,“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其次观赏自然山水的要领在于抓住景物特色。自然山水形式千变万化,其美之标准也各不相同,并为山水文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和背景,而山水文学的发展又大大推动了人们对山水景观的鉴赏水平,二者之间呈相辅相成的关系。

2、自然山水与园林。

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综合艺术品。是通过人工构筑手段加以组合的具有树木、山水、建筑结构和多种功能的空间艺术实体,也是家居环境优化的具象景观。或者说是利用环境而构筑的和咱表现自然的典型的人工山水境域。根据这一定义,山水是园林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园之特征,山水相依,凿池引水,尤为重要。我国古代造园家,最懂得这一道理,他们视水为陆之眼,陆多之地注意保水,水多则善于疏水。江河湖泽,荷塘菱沼,蟹簖渔庄,水上产物不减,既增收入,又可点景。园林不仅要有水,且要有山石与之交融组成美妙境界。所谓“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就是讲的这一道理。

我国宋代学者郭熙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亦云:“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溪水因山曲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这些至理名言,都是讲山水之间的关系。园林叠山理水,就是要造成“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园林中的假山构筑,古人特别强调:奇在逼真,妙在天趣。假山所用石料不同,掇石叠山要求也有差异,如黄石山少变化,故叠石时要做到面面有情,多转折,要在浑厚中见空灵;湖石山太琐碎,叠筑时要宛转多姿,少做作,要灵空中寓浑厚。

到了我国明代,假山布局,包括蹬道、平台、主峰、洞壑等,其最耐人寻味处在开合多变。开者山必有分,以涧谷出之;合者必主峰突兀,层次分明,而山之余脉,石之散点,皆有讲究。

园林中的水体,要点在于曲折,加强岸堤的转折度,造成“水曲因岸,水隔因堤”之意境。苏州之园,其池多曲;宁绍之园,其池多方。水柔水刚,水止水流,均要靠堤岸的变化来左右。

上述园林山水布置要领,能否做到,关键在于对自然山水景观的深切模仿,越模仿得自然,构筑得逼真,园林建筑越能获得成功。我国古代许多叠山家从来都主张园林山水要接近自然,园林建筑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为了避免远离自然的弊病,园林建筑布局首先要求单体与环境意境的协调。其次也可运用人工手段把一定的外来气氛移植入园。而实现这两条的关键在于模山范水。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湖区建筑以仿江南胜景为主,并且采取苏州集锦式建筑。绘画着重清淡色调,绝禁重彩,与湖光相配,具有塞外江南情调。平原和山区则应仿北方景观为主,再加上园外奇峰异景,构成北国风光。山庄就则仿全国各地胜景,考虑当地环境特点加以再创造设计,因而南秀北雄兼而有之。在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上,可说是一大杰作。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自然山水各地差异很大。作为“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必然会有适应不同山水环境的多种类型园林。如我国北方一带的皇家园林,江南一带的南方园林,两广一带的岭南园林,西北一带的少数民族园林。皇家园林是以“雄”取胜,江南园林是以“秀”见长,岭南园林是以“新”夺魁,少数民族园林是以“特”为本。但是不管那种园林,都要与当地的大环境、大自然、大山水相适应;要以居住的人文环境相映成趣。

风水学是我国文化灿烂的结晶

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光辉灿烂的结晶,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作为最基本的哲学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崇尚和谐”便成为风水学所探索和追求的理想境界。

风水学追求自然的情怀,提倡“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要求建筑物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主张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总之,风水学的目标是面向自然的,也是面向整体的。风水学一开始就与村落、城市的选址和规划建设结下难解之缘,并以其浓郁的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沉积而渗透到其所有的活动之中。大至建都立国,次则设州治县,小而营宅造院,凡是“动土”的建筑活动中,都无不和风水学有关。

风水学关于村、城、宅的选址模式有着明显的共性,都是背有靠山、前有流水、左右有沙山护卫,构成一种相对围合空间单元。

以主体建筑群为中心和以中心主轴线控制城市规模、布局的空间模式。所形成的坐北朝南、背有靠山可倚,前有流水环抱的布局体系。尤其是北面有山可依,对城市布局起到了重要的稳定作用和空间构景作用,其思想内涵的合理性,对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规划都起着极其积极的作用。

风水学最终目标是追求理想的生活环境,古人把居住之宅视为“人之根本”。因此,建筑领域便成为风水学最为有利的表现舞台。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认识在经历了“听天由命”到“人定胜天”再到“天人合一”及人与“天”(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一段曲曲折折的过程,如今人们普遍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由于风水学丰富的哲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因而终于重又获得世人的尊崇。

风水学是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基于农耕文化,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与其他各种学科和文化一样,也会有某种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也会掺杂着一些封建迷信的色彩和唯心的成分,但不是本质和主流的。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来认识和对待这一门综合性的理论,对其进行精心研究和科学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精华更加纯正,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