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那些事儿:春秋五霸卷
3108500000054

第54章 重耳的气节

离开了郑国,重耳等人来到了楚国,楚成王很开心,一直以来,他的魔爪只最多只伸到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大国晋却从来没有来往,如今重耳来归,正可借其身份而大做文章,何乐而不为呢?

楚成王心有所求,自然对重耳一行十分礼遇,设享九献招待重耳,这可是当年郑文公招待楚王的上公之礼,规格之高,远超重耳的身份,重耳不禁有些受宠若惊了,于是他很快跟楚王交上了朋友,在楚国高高兴兴的住了下来。

一天,楚王和重耳带着一帮手下去云梦之泽打猎,重耳的头号保镖魏犨大展神威,空手杀貘,把楚王和他的一干大将都给镇住了,楚王这才发现重耳的手下人才济济,没有一个是白混的,不禁对重耳刮目相看,心里暗想:看来这个重耳并不是个等闲人物,自己如果帮他复国,恐怕他日后未必会听自己的,靠他来控制晋国恐怕不妥当啊,养虎为患,一不小心还会成为自己图谋中原的最大敌手,还是先将他稳住为好,观望一阵在作打算吧。

于是在一次会饮中,楚成王决定试探一下重耳:“公子若返晋国,会怎么报答寡人呢?”

重耳周游列国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他怎会不知道楚王的狼子野心,便愣愣的装傻道:“楚国地大物博,什么东西没有!我晋国穷乡僻壤,好像也没什么好报答君王您的!”

楚王心里暗骂了一句老滑头,嘴巴上却依然笑道:“你说得也没错,不过你是个聪明人,应该想得到可以报答我的东西吧!”

楚王这句话真的是在明白不过了,司马昭之心,干脆挑明了问你,看你怎么回答!

既然楚王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重耳也只好把话说开了,于是他严正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托您老的福,如果我重耳能够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楚两国开战,在中原相遇,那我军就退避三舍(即后撤九十里,古代一舍三十里),如果还得不到您老的宽大,那重耳只好左手执鞭执弓,右边挂着弓袋箭袋,跟您老好好的周旋切磋一下了!”

重耳这句话很清楚,你不要以为给点好吃的贿赂我一下就想控制我们晋国,当初齐桓公给了我二十辆劳斯莱斯外加一个美女我都没怎么样,你这点好处就想收买我,别做梦了,以后咱们战场上见吧!

至此,楚王终于明白了重耳的态度,知道此人并不是自己想得那么简单,便彻底打消了帮助重耳复国的想法,不过他终究还是没杀重耳,反而招待的更加殷勤了。对于这一点,当年在泓水之战中大显风头的成得臣很纳闷,他实在想不通,重耳明显是个危险人物,既然收服不了,就应该毫不犹豫的杀之以除后患!一向心狠手辣的楚成王怎么这会儿却妇人之仁了呢?这不是他的作风啊?

成得臣自泓水一战大胜之后,在楚军中威望陡增,楚成王亦不得不封之为令尹(掌握楚国军政大权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对他言听计从,但是这一次,楚成王对成得臣的真知灼见却不以为然,他说:“晋公子朴实无华而志向远大,才华横溢且斯文有礼。一帮属下更是忠心耿耿、能力卓著,简直就是一个完美团队。依寡人见,重耳就是上天眷顾的蟑螂小强,日后必成大业。这天下没有人能奈何得了他的,所以令尹您还是省省吧!”

对待宋襄公毫不手软的楚成王,对待重耳却如此姑息,好似变了个人般,此历史之谜,实不可解。

有人解释说,这是楚王惺惺相惜,识英雄重英雄。我却不这么认为,一代枭雄楚成王居然也会有“宋襄之仁”?打死我也不信!

难道冥冥之中真的有一种力量,保佑着重耳荣登霸主之位,将楚国必得中原之势彻底埋葬?

不然,或许是成得臣锋芒太盛,严重威胁了王权,所以楚成王不得不预先加以防范?

再不然,是宋国拼死抵抗的精神让楚王感到夺取中原实属不易,所以改换策略,转而寻求“宋襄之仁”,以取得华夏诸侯在政治上的认同?

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历史有太多的疑团,让人苦费思量,历史的有趣,便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