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三大因素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说这三个条件改善到最佳状态时,经济发展就达到了最快速度。事实上,上述三个因素的作用效果究竟怎样,与一国经济制度有关。经济制度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终原因。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促进的,也是相互综合的。这种相互促进,特别是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要受到环境的限制,其实质在于是否能在最大限度里给人们的经济活动加以激励、协调,使其自由地进行。经济制度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显得落后,这时就需要改变,在这个改变过程中,制度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二者的相互综合表现为社会制度的变化是呈周期性轨迹的,它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回升、停滞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互动状态。
5.经济增长与社会制度
在落后国家,其社会制度是不完善的,表现为它既有资本主义的成分,也有非资本主义的成分。前者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后者却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如传统的宗教教义,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在这种社会制度的改革中,就需要改造原有的宗教教义,清除封建经济的残余,变革旧有的农业组织形式,同时对农民的利益加以保护,使其在摒弃旧的生产方式后,对新的生产方式同样喜欢而且更感兴趣,这样就可以使社会制度得到彻底改观,这样才能真正适应经济的发展。
总之,要想使经济顺利快速发展,就需要在制度上创造让其自由增长的环境。这些创造包括的内容有:让个人可以有权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有权使用资源,参与竞争;要取消来自种族、信仰、出身等方面的限制。
OntheEconomicTheoryofSocialism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波兰〕奥斯卡·兰格(OskarLange)
华文导读
出版于1936年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经济学理论作出过多方面的重要贡献,是奥斯卡·兰格最著名的代表作。
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否真正行得通这个问题,经济学界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家在讨论,就是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寻求反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依据。一部分人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能够做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社会主义是实行公有制条件下的统分统收,不存在商品交换,不存在完善的市场,因此价格既不能真正地反映价值,也不能成为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杠杆。他们进而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不可取的,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针对这种论调,兰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写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书。兰格针锋相对地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身并没有错,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市场,需要合理的价格机制,这两者互相并不违背。
该书很薄,其中译本只有48页,共分6部分,分别是:辩论现状、在竞争市场上均衡的决定、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试验错误方法、试验错误方法的普遍性、经济学家赞成社会主义的理由、论过渡政策。最后还有一篇附录: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社会主义下的资源分配。
趣味延展
20世纪30年代,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一批奥地利经济学家,与以奥斯卡·兰格为代表的拥护“市场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家之间,围绕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货币论》和正在蓬勃兴起的前苏联经济模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哈耶克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根本不相信政府这个市场以外的组织能够掌握有效配置资源所必需的信息。政府怎么可能确切地知道所有消费者准确的需求和生产者精确的生产能力呢?像那些处在“价格旋涡”中的16世纪西班牙经济学家们一样,哈耶克同意“价格的确定和形成是如此复杂,以至于只有上帝才知道”的观点。政府根本不可能找到任何一种足以使市场需求恰好等于供给的产品“出清”价格,更不要说是为整个社会生产创造出一个不是由市场决定的“理想价格体系”了。
哈耶克在当时进一步指出,市场社会主义者企图通过建立完全受政府计划控制的国有企业来减少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的努力,也注定是要归于失败的。这是因为没有“经济概念”的政府计划取代了“市场激励”对于资源的调配作用。当一种产品的价格主要由政府意志决定,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时,这些产品的供应者为什么要去考虑消费者的情绪和嗜好呢?
当生产厂家不能从优质的生产中获得必要的利润,当经理们不必为企业亏损或者产品的销路操心时,在国家和厂家的双重“预算软约束”下,市场中必然缺乏生产符合消费者消费需求的适销对路的产品的动机,曾经在市场经济激励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竞争”也不复存在了。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哈耶克和他的朋友怎么也不相信政府的干预能够像市场社会主义者们所描绘的那样:政府对经济的“垄断”比市场的“试错”具有更少的盲目性,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社会的公正和福利的最大化。
而兰格则坚持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外部性的普遍存在,市场激励的核心部分——竞争和价格体系既不完整也不普遍。而且市场本身也具有极大的不平等性。由于市场本身的失灵,所以扭曲的市场经济原则根本不可能像古典主义经济学者们所说的那样引导资源实现自发的有效配置。因为竞争是不完全的,所以形成的经济激励和配置资源的价格信号本身也是不真实的,这就使得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无药可救地深陷周期性的“癫痫”——经济危机,无法逃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经济周期轮回。
市场社会主义的信奉者们相信,造成这种糟糕局面的原因在于市场本身的盲目性,因此得找一只“看得见的手”去从根本上解决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不治之症。解决办法是让这只“看得见的手”装成“看不见的手”——计划经济模拟市场,也就是所谓的“市场社会主义”。在这个模型中,兰格相信将来借助于“更好的计算机”,政府中的计划者是可以同时确定现代工业化社会中数百万种产品的需求状况和生产制造能力的。因此精确地计算出来年所需要的数百万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投入必要的资源以组织生产,对于掌握了巨大经济资源,可以直接指挥政府企业组织绝大部分生产和销售的国家来说,是能够轻易完成的。
这种计划经济模拟市场据说要比哈耶克的自由资本主义优越而有效得多。在政府的计划制订者“理性的”管理下,精确计算出来的价格不管怎么说也要比“只有上帝才知道的”价格具有更大的合理性,更能“客观”地反映出供求双方的愿望和力量对比。于是,经济活动中的外部性在产品定价时得到了全面的考虑;市场分配资源的“不平等”也由于政府的“大公无私”而被消除了。政府的经济学家甚至能做到比“第一时间”还要早地对社会生产的每一个角落,哪怕最细微的变动明察秋毫、了如指掌。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与该死的“经济周期”说再见呢?
在这场关于政府——这个被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是“理性的化身”,在市场——这个先天性的“瞎眼巨人”的活动中应发挥的作用的争论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刚刚结束没有多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论战实际上是一场亚当·斯密式的古典经济学与具有浓厚的马克思主义色彩的政治经济学关于市场有效性的论战。
理论精读
1.社会主义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首先,兰格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同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他说,米塞斯等人的******主义理论让人注意到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是应该向他们表示感谢的。但他们的理论本身却是错误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
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在竞争市场上建立经济均衡需要以下三个条件。
(1)主观均衡条件。所谓主观均衡,是指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具体而言,就是所有商品的边际效用都一样大,消费者无论买什么东西,都可以实现自己最大的需求;所有产品的边际生产率都相等,边际成本等于商品的价格,既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也实现了生产商利润的最大化。
(2)客观均衡条件。所谓客观均衡,是指无论哪一种商品,它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都恰好保持在一个平衡点上,即所供给量为所需量。
(3)消费者的收入和他们在生产要素中得到的收入加上利润是恰好相等的。
以上三个条件如果都达到了,则市场上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如果供求量存在差别,则这种差别也会因为价格的自发调节而最终达到均衡状态。这个理论虽然是古典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论述,但它同样适用于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分析,这也正是兰格的贡献之一。
兰格用“试验错误法”论述了客观均衡条件的可满足性。所谓“试验错误法”,是指先由中央计划局对一组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行规定并监督企业的生产情况,一旦生产出现了剩余或短缺,则证明价格偏高或偏低,需要进行调整。然后再进行观察,对于出现的问题用同样的办法予以弥补,直到最后供求趋于平衡,这时候的价格也就是均衡价格了。这种方法满足了均衡经济的客观条件。尽管这种方法执行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且成本高,但它确实能得出真正的均衡价格。这个方法是泰勒提出来的,兰格在这里引用它,证明了均衡经济的可实现性,从而说明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资源配置同样可以达到最优状态。
2.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具优越性
兰格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但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且如果指导正确,会具有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越性。其原因在于以下五点。
(1)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从来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制度,特别是发展到后期,垄断出现并进一步扩大了规模。而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因为人们在消费和就业上完全自由,消费者自然会购买价格最低的产品,劳动者也会参与到工资待遇最高的企业中去。
(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分配是合理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的结果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3)社会主义生产既要计算直接成本,也要考虑社会公摊成本,如工人的福利等,而资本主义社会却没有这么做。
(4)社会主义社会能及时纠正错误,不至于让整个经济体受到危害,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有些错误是无法避免的。
(5)在资本积累上,社会主义主张由集体统一控制,而资本主义主张由收入分配和个人偏好来决定,保证不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3.经济改革问题
兰格接下来讨论了经济改革的问题,指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现实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之所以也会出现经济矛盾,是因为矛盾在局部里面是必然存在的,也正是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其发展道路是不同的,甚至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道路也是不同的。兰格在此提出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与苏联战时经济管制相关的模式,第二种模式与苏联的集权体制差不多;第三种是分权模式。前两种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它不民主,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反应的滞后、决策的死板、目光的短浅、作风的腐败等,这些都给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了危害。
(1)新的变化。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的变化开始出现,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社会生产方式由过去的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即由简单的投资和人力资源的增加来发展生产转化为致力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收益的增加。
第二,工人阶级作为新的社会力量,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意识上和政治觉悟上都有所提高,具有参加管理的能力和自觉性。
(2)兰格模式。上述两个变化要求新的经济模式与之相适应,于是兰格提出了分权模式,即著名的“兰格模式”。具体来说,兰格模式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
第一,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但不一定废除私有制。社会主义经济能在自己的制度中部分地容纳这种制度,“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假设所有生产资料是公有财产。不言而喻,在任何实际社会主义社会中,必然有大量生产资料为私有,如农民、工匠和小规模企业家的财产,但是这并不会带来任何新问题”。
第二,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但这种计划经济不是自然经济,而是商品经济,可以有消费品和劳动力服务的真正市场。
第三,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不再由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指引。消费者的偏好是生产和资源分配中的指导标准,因此应保持消费选择自由和职业选择自由。
第四,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格决定过程,与市场竞争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但由中央计划当局发挥作用。价格是由中央计划当局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规定的。价格的这种规定并不是任意的,而是要通过规定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企业会计规划来实现并保证商品供求的平衡。
4.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排斥市场价格机制
兰格提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并不排斥市场价格机制的理论,这也是兰格模式与苏联模式的分歧所在。兰格认为,社会主义计划应该而且能够与市场价格机制的某些积极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积极职能包括价格的参数作用、市场的调节作用、竞争的激励作用等,它们都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帮助,能带来正面效果。原因如下:
第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制定价格才是平衡供需的唯一途径;
第二,竞争可以使企业实现最优要素组合和最优生产规模;
第三,市场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影响着计划当局由市场信息的反馈进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影响着消费品市场和劳动市场。
ValueandCapital
《价值与资本》
〔英〕约翰·理查德·希克斯(JohnRichardHicks)
华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