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自由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书中积极主张自由贸易学说。适应英国产业革命中扩大对外贸易的要求,李嘉图继承斯密的国际地域分工理论,并将其发展为比较成本学说。斯密的国际地域分工理论是强调各国都根据本国绝对有利的条件生产商品,进行国际交换。李嘉图则认为国际贸易不同于国内贸易。在国内,资本和劳动可以自由转移,形成统一的市场价值。而在国与国之间,劳动和资本的转移受到限制,因此,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交换的规律,不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换。在国际交换中,100个英国人的劳动产品有可能交换80个葡萄牙人的劳动产品,也有可能交换120个东印度人的劳动产品。因此,最有效、最有利的对外贸易原则应是比较成本原则,如英国和葡萄牙两国进行贸易,假定葡萄牙生产一定数量的酒只需80个工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定数量的毛呢只需要90个工人一年的劳动,而英国生产同量酒和毛呢,分别需要120个工人和100个工人一年的劳动。显然葡萄牙在生产两种商品上都占优势。按照理想的国际分工,两类商品最好都在葡萄牙进行生产,但由于资本和劳动转移的困难,不可能把两种商品都移在葡萄牙生产,所以根据比较成本原则,葡萄牙可以生产成本最低的酒,英国可以生产成本比较有利的毛呢,两国进行交换,这样双方都能得到利益。这一学说在19世纪初英国扩大对外贸易,占领世界市场中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经济危机
该书也涉及了经济危机问题。李嘉图在这一问题上接受萨伊和J.密尔的观点,以产品总是用产品购买的公式论证买和卖的统一,供给和需求的统一,只承认暂时性的局部性的生产过剩,否认会发生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把资本主义的商品流通仅仅看做物物交换;把资本主义制度下为利润而生产看成为消费而生产;用人们对商品需求的愿望说明受收入限制的市场上的有效要求。总之,他完全抛开了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关系,用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抽象的统一性,否定了现实的经济矛盾,否定了危机的可能性。
6.赋税
书中第8章至第18章和第29章都是对赋税的论述。第8章论述了赋税的一般原理,其余各章中论述了农产品税、地租税、什一税、土地税、黄金税、房屋税、利润税、工资税、农产品以外的其他商品税、济贫税和生产者支付的赋税,并着重分析了税收的来源,税收对各阶级收入和发展生产的影响。李嘉图指出:“赋税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产品中从政府支配的部分;它最后总是由该国的资本中或是由该国的收入中支付的。”在他看来,任何税收都会使纳税人原来可以支配的一部分资本或收入减少,这就不能不影响他们的生产和消费。但是税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税收额应尽量压缩,以减轻人民的负担;税收的数量应限制在一国新增加的资本和收入中,以免侵蚀原有的资本,使生产萎缩,国家和人民陷入贫困的境地。
李嘉图接受斯密提出的“公平、确实、便利、经济”四项税收原则,并据此详细地分析了各种税收的利弊及其对各阶级收入的影响。例如,书中指出产品税、利润税实际上并不由纳税人支付,这种税必然会提高商品价格,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即实际上由社会各阶级的消费者负担。如果加税的是生活必需品,就会提高工资,因此资本家实际负担的税不仅包括自己用的消费品部分,还包括工人消费的部分,这是不公平的。因此,除产品税外,还应征收地租税、股息税,这样才能达到各阶级均衡负担的目的。一种好的税收政策应该做到各阶级都不能逃避,并且根据财力又都能支付。政府应尽量不要征收那种必然要落在资本上的税,因为这种税会损害维持劳动的基金,减少国家将来的生产。由此可见,书中的税收理论和分配理论的基点是一致的,即主张增加对地主的课税,减轻由资本负担的课税,以维护资本的利益和发展生产的要求。
New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法〕西蒙·德·西斯蒙第(SimondedeSismondi)
华文导读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一书,又名《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初版于1819年,是西斯蒙第的主要经济学著作。全书共有7篇,分别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及其研究对象;财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着重阐述了消费决定生产的思想;土地财富,主要阐述了农业的重要性及土地经营制度的演变过程,对资本主义大农业给予了批判;商业财富,着重阐述了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工业和商业,并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了抨击;货币,阐述了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以及铸币、纸币和银行债券等货币金融政策;赋税,着重阐述了单一税制、土地税、消费税及公债等问题;最后则论述了人口问题,阐述了收入调节人口的思想。
西斯蒙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规定,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一书中充分体现了出来。书中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随着国民财富的增长,生产会超过消费,从而产生实现社会产品的困难,进而会产生经济危机等问题。《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的其他部分则探讨了如何实现消费或收入和生产的平衡,以及收入和人口的平衡,以避免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灾难。西斯蒙第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并对此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纲领及以宗法经济和行会制度的原则为规范的经济模式。
趣味延展
西斯蒙第是英法古典经济学家中第一个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发生全面经济危机的人,这是他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也正是他胜过其他西方经济学家的地方。大部分西方经济学家,即使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那样杰出的经济学家也不承认资本主义的矛盾,因此这一观点正是《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这本著作真正新颖的地方。
西斯蒙第生活的年代,生产过剩的危机才刚刚出现,之所以西斯蒙第的历史功绩超过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人,就在于他敏锐地看到了为生产而生产所导致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看到了劳动人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减少所导致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指出并强调了阶级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矛盾的必然产物。就阶级增长理论来说,西斯蒙第提出了应考虑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及阶级增长的速度问题,表述了不同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他反对“无限的生产”,并对那种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做发展生产力的唯一自然形态的观点提出了怀疑;他要求资本主义积累和技术改进要与增加劳动人民的收入相联系,并对劳动人民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增长而日益贫困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还认为,要使全国人民得到幸福,不仅生产要与收入相适应,而且人口也应与收入相适应。
西斯蒙第提出在政治经济学中应树立伦理观念的思想,成为以后大陆国家,特别是法国“社会经济学”的起源,形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主流学派之外的一个传统。西斯蒙第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用绝对新的方式考察了经济活动的水平,从而对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进行了扬弃。他采用了大量的图表和脚注的方式,运用大量的数学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100年后,一位现代经济学巨匠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便被他的著作所吸引,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理论精读
1.对生产均衡进行条件的分析
由于西斯蒙第把财富看成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的手段,所以他特别重视需求因素对财富形成和增长的重要意义。他把愿望或需要与劳动并提,将其当做形成财富的一个条件。一个人的劳动产品要供给别人消费,而他自己却要消费别人生产的东西。虽然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直接联系对商品生产社会中的个人来说不再存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种种比例不再固定,也不为人所清楚地了解,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它的全部生产都应该用来消费;如果它生产的年产品送到市场上找不到消费者,再生产就会陷于停顿,国家也就会因为过剩产品而陷入灭亡。因此,生产的增加只有在相应的消费也随着增加时,才是稳定的增加,才是对社会有益的。他把生产与消费的均衡当做再生产的条件,并指出了当生产超过消费,出现失衡状况时,物价会下跌,生产会缩减,因此国家就会遭受困苦。
西斯蒙第认为,在商品生产社会中对生产起约束作用的消费并非欲望意义上的消费,而是受收入调节的有支付力的消费。
西斯蒙第把个人收入定义为地租、利息、利润和工资。至于国民收入,他认为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利润(他把地租、利息等都包括在利润之中);另一部分是工资。他肯定收入调节着消费,但对于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他只考虑了两种可能,即消费等于收入和消费大于收入。他认为消费大于收入将侵蚀资本,如果是个人,那就要破产,如果是国家,那就要变穷。他认为消费应当与收入相等。当消费与收入相等时,他认为生产与消费均衡的再生产条件就变形为生产与收入相等。他认为年产品仅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财富所生的利润;另一部分是劳动阶级的生活资料。这样,生产与收入相等的再生产条件就变形为年收入与年产品相等,即年收入全部用于交换年产品。
综上所述,可以把西斯蒙第关于静态(年收入不增加)条件下再生产的均衡条件表示如下:总需求(≡总消费≡总收入)=总供给(≡消费基金≡年产品)。
西斯蒙第并没有满足于绘出静态条件下再生产的均衡条件,他还考虑了动态条件下,即收入增长情况下的均衡问题。要考虑收入增长时的均衡,就必须分析投资需求对均衡的影响。他在考虑这一问题时,实际上只考虑了资本家把全部的资本增加额都用于雇用追加劳动这一情况。资本家第一年增加的收入,一部分用于提高自己在第二年的消费,另一部分则形成资本的增加量,用于在第二年增加雇佣劳动。这样,资本的增加最终只是引起消费的增加。按照这种新增资本全数用于雇佣劳动的假定,可以把他关于动态条件下再生产的均衡条件表示如下:t年总需求的增量(≡t年总消费的增量≡t-1年总收入的增量)=t年总供给的增量(≡t年消费基金的增量≡t年年产品的增量)。
简单来说,西斯蒙第的均衡条件,不论静态或动态,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必须和收入相等;他进而分析了收入的决定因素和从供给方面决定生产的因素。对于收入,他指出,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商品生产社会中并不直接形成生产者的收入,只有当它被别人所需要,它的价值才能实现,才能转化为生产者的收入。简单来说,收入不仅取决于产品的多少,还取决于这些产品是否为社会需要,有多少为社会需要。
在从供给方面影响生产的因素中,主要是资本的数量。西斯蒙第基本上正确地划分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但他在考虑再生产的均衡问题时,时常把资本仅仅当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这样,资本量的大小便决定了雇用劳动量的大小,从而决定了年产品的多少。根据他的再生产均衡条件,决定了年产品的资本也必须和收入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或者说资本应当和消费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便使资本所引起的年产品与消费需要相等。他认为资本不足时,由于资本所带来的收入较高,故能够促进节约和鼓励节约,促进资本形成。但如果现有资本由于资本家或政府的挥霍而突然减少,那就会引起灾难:它一方面将使减少的资本所引起的年产品低于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将使一部分工人失业。他认为资本不足虽然不好,但资本超过消费需要则更坏,它将导致:利率下降;资本家竞争激烈,不顾需求;对劳动的需求不稳定,先是需求大,然后需求减少,从而引起人口过剩。在他看来,资本不足和过多都不好,只有与消费需求保持一定比例的资本数量,才是均衡生产发展所必需的。
由于西斯蒙第常常把资本仅仅当做资本家准备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所以他认为资本的数量决定了劳动需求。因此,资本和人口也要保持合适的比例。西斯蒙第还把资本看做资本家节约不消费的结果,因此资本家挥霍,使消费超过收入,侵蚀资本,或资本过多,都不利于在资本和人口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
总之,在西斯蒙第看来,生产均衡进行的条件就是消费等于生产,年收入等于年产品;从这两个等效的基本条件中推出的派生的条件是资本与消费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例,以及资本与人口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例。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西斯蒙第认为上述生产均衡进行的条件,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自然存在的。他坚决反对萨伊所提出而为李嘉图所笃信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定律。他注意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经常低于生产所可能达到的高度,生产是在经常的失衡状态中进行的。他分析了消费需求低于生产的原因。概括起来说,这个原因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的增长,收入及消费却没有同比例上升。而这又是由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资本家对市场缺乏了解,以及竞争所引起的技术进步而造成的。
在西斯蒙第看来,正是由于工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在劳动市场上他们就处于不利地位,差不多总是把自己的要求压到最低限度,结果其收入及消费需要必然变得极其有限。
西斯蒙第意识到,整个社会的生产要受到整个社会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限制,因此“社会一定要根据需要来调整生产,以便使市场扩大,使任何生产者都不陷于困境,但是,每个生产者并不是根据普遍的需求而是按照他所掌握的资本来安排他的生产的。”西斯蒙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生产者财产的整个发展完全靠他的市场的扩大,但他并不能决定增加整个社会的收入以便增加总的社会需求,因此便力图增加总需求中对自己那部分产品的需求,这样他就与自己的同行展开争夺顾客的价格竞争。其竞争的手段就是加强分工,使用机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