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二十几岁要懂得的人生经验(大全集)
3105900000035

第35章 让自己成为别人的信仰

想要成为精神领袖,让周围的人追随你,形成一个凝聚人心、催人奋进、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领导核心,仅仅依靠体制和职务赋予的权力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应该建立在由宽广的胸怀、完美的领袖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等方面构成的个人权威之上。

成为他人的精神领袖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加强君权,经常采用的一个手段便是极力美化君主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君主对人民的精神感召力。“神圣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长,此天之道、人之情也。”统治者总是力图使人民相信:君主的人格是完美的,君主即代表着伟大、睿智、圣明、仁德、英武。

事实上,古代的君主不仅不可能具备上述美德,而且也不需要在实际上去追求这些美德。他们所要做的,仅仅是一番虚伪的表演,只要在臣民心目中造成君主人格神圣完美的假象,就算达到了目的。对于一位君主来说,事实上没有必要具备全部的美德,但是却很有必要显得具备这一切品质。要显得仁慈、恪守信义、合乎人道、清廉正直。尽管君主在政治实践中“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但应当注意,千万不要从自己的口中露出一言半语不是上述美德的话,并且注意使那些看见君主和听到君主谈话的人都觉得君主是位仁慈、恪守信义、讲究人道的人。这样才能达到“顺应民心”的目的,为自己招来一大批忠心追随的信徒。

西汉末年,一遇到水旱自然灾害,就为野心家王莽提供了表现“美德”的机会。“每有水旱,(王)莽辄素食”,皇太后大为感动,特下诏褒扬慰劝:“闻公菜食,忧民深矣。今秋幸孰,公勤于职,以时食肉,爱身为国。”王莽是否真的为“忧民”而不食荤腥,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番沽名钓誉的表演,确是收到了效果,大大增加了王莽的政治资本。

从积极的角度看,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以此来加强自己的精神感召力和影响力,让人们心甘情愿地追随自己。

燕京啤酒的质检组组长陈丽丽在生产车间巡视。这就奇怪了,质检组组长没有权利到生产车间巡视,陈丽丽这么做不是“越俎代庖”吗?

这就是陈丽丽的工作特点。陈丽丽在担任质检工作之前曾在车间担任操作工,她比别人了解产品质量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所以她从源头开始,摸索另一套更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也就出现了“质检组组长深入车间”的情况。

巡视时,她注意到有一台机器的运转速度不稳定,而操作工仍然在继续生产操作。经验和直觉告诉陈丽丽,这台机器的转轴内芯出现了较严重的磨损,必须停机检修,否则,生产出的产品很有可能出现质量问题。

严格从源头把关的陈丽丽立刻让该操作工停止操作、停机检修,但操作工却面露难色:“陈姐,不能停啊,这批货赶得特别急,好像订货商已经催了好几次了,上面下命令明天必须交货,否则会扣奖金的。这台机器原来也出过这个毛病,对质量不会有太大影响的。”

听了这话,陈丽丽耐心地对操作员说:“小郭啊,这台机器必须检修。如果因为机器缘故而造成质量问题,你知道那样的影响会有多坏吗?消费者买了咱们的啤酒,如果喝着味道有问题,肯定不会再买了,我们与经销商之间的合作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到那时,也许不会再有‘赶活’的任务,因为根本就没活干了,奖金就更不用提了。而且,我们生产的产品是要对消费者负责的呀,我们为什么不将隐患消灭在自己手里,而交给别人去检验呢?你要知道,由市场来检验的话,结果只能有两种:受欢迎或被拒绝,而这两者的区别,就取决于我们对质量的把关啊!你说是不是?”

听了陈丽丽合情合理的解释,这名操作员听从了陈丽丽的意见,将机器停止进行检修,又一个质量隐患被遏制了。

陈丽丽的巡视体现的就是一种主人翁精神。在工作中遇到组长不在岗的情况,她并没懈怠自己的责任,而是主动留下来工作,她的主动负责也使得公司的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你必须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精神感召力,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为你做事。

让人心服,而非征服

用权力或欺诈让别人服从是最愚蠢的手段。想让人们成为最忠实的信徒,就要从内心征服他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的力量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最能为你赢取人心的。

明末,范文程的曾祖父任兵部尚书。努尔哈赤攻下抚顺时,范文程去拜见努尔哈赤,表达了投效之意。努尔哈赤故意问范文程:“你身为大明名臣之后,本该为大明效忠,为何却叛明投我呢?”

范文程回答道:“明朝君主无道,百姓饱受苦难,我不是腐儒,自不肯愚忠服侍昏君!”接着,范文程言辞恳切地请求努尔哈赤不要滥杀无辜、屠戮百姓。

努尔哈赤和他谈话之后,觉得他见识过人,机智多才,十分爱惜。他对各贝勒说:“夺取天下,范文程这样的才俊当有大用。他不以我等为叛逆,说明他独具慧眼;我等征服中原,也不能视明人都是逆贼,绝不能滥用武力,这样才能争取民心。这个道理,是范文程教我的,你们都要善待他。”

皇太极即位后,对范文程更为器重,让他随侍左右。1631年,清军招降了守城的明官兵,其中已投降的蒙古兵又起叛心,想要杀害他们的将领,未果。皇太极震怒之下,想要把那些蒙古兵一律诛杀,范文程在旁边提醒说:“陛下以武力让他们暂时屈服,他们不真心归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他们再次叛乱,早将生死置之度外,陛下杀他们泄了私愤,而对收买人心却害处太多,此事不可以做啊!”

皇太极气犹未消,说:“征战沙场,杀人不可避免,若只施仁义,人不畏惩,岂不叛者逾多,士不奋战?”

范文程争辩说:“明人不知我大清仁慈,反抗是当然的。陛下若能广施恩德,少杀多惠,人心渐渐就会归附于我。宽恕他们只能让敌军阵营分化,传陛下之美名,以此征伐天下,有百万大军之功效,陛下不可小视!”

皇太极听了连连点头,赦免了那些蒙古兵。消息传出,坚守西山的明军斗志崩溃,范文程单枪匹马地去劝降,结果他们全都放下了武器。

清世祖即位之后,睿亲王多尔衮率领大军讨伐明朝。范文程担心多尔衮残忍好杀,于是连忙上书说:“中原百姓以为我大清为叛逆,势必拼死反抗。王爷如果以暴制暴,以杀为能,中原就难以平定。从前,我们放弃遵化城,屠杀永平的百姓,已让中原百姓对我们深有疑虑了。如果今后不加约束,统一天下的大业就难以完成。王爷应该严明纪律,秋毫无犯,让明朝官吏担任原职,恢复百姓的家业,起用有才能的人,抚恤那些处境艰难的人。用大公传达我朝的仁念,用行动解除世人的疑惑,这样安定了百姓,叛乱的人才有心归顺,我们遇到的抵抗才会减少。”

明朝都城被清军攻占后,多尔衮采纳了范文程的建议,为崇祯帝办丧事,安抚战乱中的百姓,起用废弃的官吏,搜求隐藏和逃逸的名士,重新制定法令。这些措施和举动在收买民心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为清朝最后的平定天下奠定了基础。

有远见的统治者绝不会一味残暴用事,他们纵是情有不愿,在特殊的时候还是要展示他们“仁慈”的一面。“仁慈”往往比杀戮更有杀伤力,对本性善良的百姓尤见功效。凶残的统治者使强用狠,他们轻视民众、迷信武力,这只能是他们头脑简单的反映,民心不可用武力来征服,任何人都不可使之改变。

“让人心服,而非征服”是历来统治者秘而不宣的治国之道。不到万不得已,统治者一般不会采用武力,因为人心永远不是武力能征服得了的,让人心服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在一个团队里,即使有与你意见不一致的反对势力,也不要用高压手段去强迫他们服从。如果你能够征服他们的心,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和相关利益,他们在感激你的同时,必将放弃一切抵触和敌对情绪,甘心任你驱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