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不接得到寂静的净土,不是靠距离或速度,而是靠心的安静度。每次燥热不安时,就给自己一个功课,观一观自己的心在哪里?是动的,动得像停不下来的心电图;还是够安静,听得到自己起心动念中的微细纷扰。
而一个人对环境、对身旁的人够不够细腻、体贴、柔软,好像也得靠一颗绝对安静的心,那时才听得到别人或环境里微细频道的流转。因为在自己心声最喧闹的时刻,根本听不进任何外来的声音。那时的耳根,看似恒常地张开,其实早已合上。
记得以前在学校上那种下午连续两三堂的无聊的课,教室里除了老师嗡嗡嗡说着听不太懂的话,小小的连桌椅上搁着厚重而没有标点的老书本,教室寂静极了,可是那不断望着窗外校园中漫天漫地艳丽繁花的心,却热闹得起劲。
万一有谁在昏沉瞌睡中不小心把厚沉的书打落,“砰”地一声,在寂然的教室回音袅袅时,会发现其实安静与喧闹,似乎就与外境没有太必然的关系了。
车流中,心一直在与自己对话,妄念纷飞,比街上的人潮还汹涌;可是一旦清楚了,那份安静,又似乎完全不受车声、人声的干扰。这样一个午后,从天光走到昏暗,街灯慢慢亮起,招牌与霓虹开始闪烁,而究竟心灯有没有跟着亮起?不正知对于所观察的外境,以谬误的方式理解、分析,结果产生种种对正知见的障碍,甚至诋毁、破坏正知见。
不正知烦恼不是寻常的怪兽,它有丰富的学识,也有敏锐的思维与辨识力,对于所接触的外境,总能理解、分析、归纳、评断出独特的想法。
问题出在它所分析、判别的标准,常常缘自一个最初的谬误开端,也就是“痴烦恼”的作用。对于正确的知见它不但无法领略,甚至会难以接受,可是又对自己无法体解的状态,产生诋毁与破坏,这是与“慢烦恼”、“邪见烦恼”都相结合的反应与作用。
如果你认定了一个价值标准或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唯一的真理,并以之批判所有不兼容的思想观念,只要不相应,便是错解,最终失去的不只是对正知见的接收机会,也是逐渐窄化的生命容量。
不天知烦恼骗久了也就相信了
很多时候,都活在自我欺骗的世界中,然而最可怕的,是自己居然也不知道那一切都是自己构筑的美丽虚妄世界。有些事情,用一定的方式想久了,说多了,对自己也埘别人催眠久了,甚至会把那原本只是一己想象的故事当真。
女儿最近常使出一招怪招数,也不知道是她自己发明的,还是电视学来的。每当我发现她做了一件可能要叫过来碎碎念的事情时,她总会跑来眼前,手指着我的眼睛绕圈圈说:“这是你的幻觉,这是你的想象,你没有看到,没有这同事。”
初初听到,简直好气好笑,仔细想想,倒还一针见血呢!
哪一次,我们听到了一句话,看到了一件事,不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思维去判断的?而人无论是经验的有限,或是知识的障碍,所下的判断与理解,常常是片面而不实的。最可怕的还不是不实,而是透过情感的作用之后,以自己的喜好与想象,明明把事情扭曲了,却还不自知,甚至从心底压根儿就认定,自己所想的、所认定的才是真的。
万一,有些许不确定时,我们也会找到一些理由或认不天知烦恼骗久了也就相信了。
很多时候,都活在自我欺骗的世界中,然而最可怕的,是自己居然也不知道那一切都是自己构筑的美丽虚妄世界。有些事情,用一定的方式想久了,说多了,对自己也埘别人催眠久了,甚至会把那原本只是一己想象的故事当真。
女儿最近常使出一招怪招数,也不知道是她自己发明的,还是电视学来的。每当我发现她做了一件可能要叫过来碎碎念的事情时,她总会跑来眼前,手指着我的眼睛绕圈圈说:“这是你的幻觉,这是你的想象,你没有看到,没有这同事。”
初初听到,简直好气好笑,仔细想想,倒还一针见血呢!
哪一次,我们听到了一句话,看到了一件事,不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思维去判断的?而人无论是经验的有限,或是知识的障碍,所下的判断与理解,常常是片面而不实的。最可怕的还不是不实,而是透过情感的作用之后,以自己的喜好与想象,明明把事情扭曲了,却还不自知,甚至从心底压根儿就认定,自己所想的、所认定的才是真的。
万一,有些许不确定时,我们也会找到一些理由或认为的证据来支持自己。有的人透过卜卦算命,有的人透过同道的眼光,有的找到任何可以牵强附会的蛛丝马迹,就仿佛给自己打了强心针。于是,一句原本单纯或甚至毫无意义的话语,就成了呈堂证物,足足让自己营造出一个属于自己所相信的世界。
如果没有任何反省觉察的机制,恐怕就会一直活在这样的虚妄迷幻的世界,而无法知悉自己在一开始就错判或押错了注呢!
这就是唯心所造的最清楚不过的警讯吧!近日读到书上说,修行念佛三昧时,会见到佛来眼前,甚至与自己问答、为自己解疑。可是,要体悟的,是这一切都唯心所造,只是定中所见,没有佛来,也没有眼前的彷如真实的问答。要得到这样的体会,才能明了因为一切唯心所造,所以也都是虚妄的。最终,要能不以音声形象见佛,才能真正见佛。
然而世间的一切都仿佛那么真实,要能勘破这一层,还真是不容易。电话里的声音清晰可辨,眼前的人也绝非幻影,说的话,发生的一切故事,也从来不是幻觉;但如幻的是那过程中的心念吧!无论对方说了什么,无论自己参与了什么,唯有清楚地知道,心念的觉知是有限的、是变化不定的,才能不陷入那种对永恒不变事物的期待,以及一旦变化后的失落沮丧吧!
不天知烦恼流转在共同意识里
舌头上尝着的,是酸苦的褐色液体,鼻子嗅着的,却是浓烈的香气。阳光窗边的咖啡店,可以看到行人匆忙的身影,恰与咖啡店里的休闲气味形成一个对比。朋友说起最近的体会,说看到“共同意识流”这个概念,让他想起共业这个佛法的符号。瞬间,我们好像进入了一种共同意识,我微笑地看着一室尾随咖啡香气而来的顾客,想着,这便也就是我们这个午后的共业吧!共同意识里流着的就是尝着与闻着大相径庭的褐色液体吗?
不过这个话题并没有在色声香味触就停住了,我们想起所谓的共识,到底与共业的形成是不是循着一样的轨则而来?
生命的流转、生活的行进,都是心识的作用。一个人如此,两个人也是一样,即便是一群人,又哪里逃得开这种心识决定身心样貌的本质?而一个群体里的集体意识,便造就出一个团体的气味。企业经营者说那是企业文化、企业氛围,我们也常会发现,某个社群的人就会长着相似的面容,尤其是蕴含着类似的气质。不过,究竟是流转着的共同意识流的吸力太强,所以类似的意识组成分子便不自觉地被拉近那个旋流里?还是透过一点一滴共同的影响力,也可以让小个体逐渐像滚雪球原理般,把原本不是那么类似的意识,汇聚成一个愈来愈神似的集体意识流,而逐渐地,原本有些不是那么相近的独立个体,也就更加群体化了,于是原本殊异的特质,便融在其中难以辨识。
修行最容易被错用的,就是后者的运作了吧。许多人以为,放下我执,放下自我,而融入大我的共识中,便是所谓一起来成就一·个共同的愿景。可是如果这个群体里的人,对学佛的最终目的尚不理解,或者只是凭着一股热情,而非理性的体解加入,是不是会使这个意识流变成盲流呢?
在这样几近盲目的共识中,人心很容易被一种多数意识所催眠,当一群人运用着类似的语言,互动着相似的价值观时,偶尔的清醒会变成一种失群的惶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会因其特立独行而在引人侧目的眼神中被谴责。
于是所有的价值判断与看待世间的标准,便必须以这个可能是盲流的集体意识为依归,甚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审判力量。如果你是这个已经由盲流变成漩涡里的清醒者,就要面对究竟要以更大的力道摆脱,或遮障清醒随流而转这样一条省力而可能漫长的路了。朋友笑着说:“其实顺或逆着漩涡,最终都会离脱漩涡。逆着走可能快,但要对抗集体意识本来就难;顺着走路会迂回久一点,可是要耐得住,既不会眩惑于共同意识,也不会被干扰。”想起圣严师父说过,修行的路最终是孤绝的。不能依赖也不能期待任何人或团体,否则无论是哪一种情,即便是道情,也是生死流转的因。
但是这种共同意识凝聚而成的共业,也并非完全无解地不可转。虽然一点一滴心识的力量难以对抗集体意识,可是如果连一时的孤绝都不忍撑,当然就更没机会翻转。看着大环境的种种无奈与叹息,似乎正给现代人一个难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