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干部心理健康读本
3102100000019

第19章 针对公务员心理问题的调适(3)

其次,需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努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个人的自我修养是决定其心理是否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必须调整好自我观念,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接纳自我和不断完善自我,并且能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达到心理平衡。此外,人的精神状态还与人的情绪有着密切关系。公务员应当学会调控和驾驭自己的情绪,及时排除各种不良情绪,如愤怒、焦虑、恐惧、抑郁等。应树立情绪是可以控制的观念和信心,有意识地控制情绪,而不能让情绪自由放任。实际上,心情好坏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自我调控能力。

再次,需要合理调节自我心态,正确对待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事物。公务员往往处于矛盾焦点之中,自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一个成功者身上的创伤往往要比失败者身上的创伤更多。而对挫折的承受力既同自身的状况有关,又同个体的心理素质如认知水平、经验和意志力等相关。见多识广、眼界开阔的人,能正确认识和估量挫折的意义和分量,提高承受挫折的水平;经历过种种挫折和磨难的人,一般都有承受挫折的经验和信心;意志坚强的人,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更强。遇到挫折时,应以积极乐观和辩证的观点、态度看待事物,善于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从黑暗中看到光明;应冷静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寻找使自己从挫折所造成的痛苦中解脱的办法;应善于从挫折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振作精神,以使今后的人生道路走得更顺利。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发展的。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努力促进事物的发展,任何事物都可以向积极的、有利的方面转化。

最后,需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事实证明,人际关系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一个人,如果能不断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和爱的温馨,就会心情愉快;如果经常感到人际关系的矛盾和斗争,就会心情沮丧和痛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公务员的身心健康、工作顺利进行都是十分重要的。而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以诚待人、与人为善,对别人尊重和信任;对人应当宽容,不可苛求;要相互帮助,乐意成人之美。

先接纳自我再超越自我

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就带有情感和态度,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自我”是最重要的,可总有些人不能真正地尊重自己、爱惜自己。他们可以喜欢朋友、喜欢知识、喜欢自然,却不愿意喜欢自己。结果是他们不快乐。其实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弱点。但有的公务员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后,就当做包袱背起来,老是挂在心上,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不到了,于是自己的精神优势就被缺点、弱点所压垮,自己的聪明才智、潜在能力就无从发挥。

应当指出,接纳自我是发展健全自我的核心和关键。积极地接纳自我就是做到:一是接受自己,比较满意自己,有自豪感、成功感、价值感和愉快感。二是开朗乐观,对生活感到乐趣和温暖,对未来充满憧憬。三是冷静而又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成与败,客观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四是既不以虚幻的自我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又不以消极的自我回避漠视自己的现实,更不以哀怨、自责乃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接纳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和适度的自尊感,才是正确的自我对待方式。

健全自我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塑造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自我认识是不易的,自我控制也很难,若再期望自我开拓、提升、超越则更是难上加难。但对于一名公务员来说,不仅要积极地接纳自我,更要努力地超越自我。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自我教育,强调修身养性。孔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一个人不论看到好事或坏事,都应当对自己进行省察,从正反两方面吸取教训。他还强调“克己”、“自讼”。孟子主张“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誉,反其警;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强调“自反”。荀子也主张“日三省乎己”。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须从“修身养性”开始,即从点滴小事开始,从积极行动开始,知行并重。明朝的解缙曾写下这样的名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问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讽刺那些“随风倒”的“墙头草”和耍嘴皮、厚脸皮、无才学的人的。******同志曾引用来教育全党同志,要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刻苦学习,艰苦奋斗,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公务员既要自信、自尊,也要谦虚谨慎,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不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事实上,一个人要做到虚怀若谷、能容人容物是不容易的,有时人家的好话也不一定都能听得进。曾巩与王安石都是江西抚州人,也是他考进士时的主考人,曾巩看到王安石的文章写得很好,但很尖刻。王安石上门求教,曾巩什么也不想说,只送了他一句话:能容于物,物能容矣。但王安石并未听进去。他刚愎自用,树敌过多。后来,王安石在南京病逝,死前还讲,我现在才明白恩师对我的教导。公务员对待工作、对待事业,要用心、认真,全力以赴,使自己能力、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行动之后再反省得失原因,再度投入行动。一旦有所成果,便再反省总结。如此往复进行,便一步一步使自我得到扩展和深化,自我的境界也就自然而然得到开拓和提升。

其实,世上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的典范。马斯洛考察了近代历史上包括富兰克林、林肯、爱因斯坦、贝多芬等名人的人生历程,他发现在这些人身上存在着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1)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实际的人生观。(2)积极地接纳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3)在情绪与思想表达上较为自然。(4)有较广的视野;(5)就事论事,较少考虑个人利害。(6)能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7)有独立自主的性格。(8)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感新鲜。(9)在生命力中曾有过引起心灵震动的高峰体验。(10)爱人类并认同自己为全人类的一员。(11)有至深的知己,有亲密的家人。(12)具有民主作风,尊重别人的意见。(13)有伦理观念,能区别手段与目的,绝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14)有哲学家气质,有幽默感。

很显然,超越自我,就是要把昨天的成就当做今天的起跑点,用今日之我战胜昨日之我,使明日之我比今日之我更进步。

当然,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每个公务员都应珍惜已有的自我,追求更好更高的自我,既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理想的实现,更注重投身社会实践,为民众服务,担当起历史重任,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从追求完美中摆脱出来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心理学家巴斯克认为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人通常有下列特性:注意细节,要求规矩,缺乏弹性,标准很高,注重外美的呈现,不允许犯错,自信心低落,追求秩序与整洁,自我怀疑,无法信任他人。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赫维特曾经把完美主义性格分为三种类型,即:要求自我型的完美主义者给自己设下高标准,而且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是出于自己;要求他人型的完美主义者为别人设下高标准,不允许别人犯错误;被人要求型的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动力是为了满足其他人的期望,总是感觉自己被期待着,时刻都要保持完美。

现实生活中,完美主义者往往以完美作为为人处世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关注点,总是给自己和他人设定过高的标准,当人、事、物令他不满意时,他就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厌恶和斥责。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内心深处还往往有一种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害怕被别人拒绝或否定。为了避免不完美,他不惜多花许多时间、气力去做事情,结果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效能。很显然,背负着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不用说在事业上谋求成功,而且自尊心、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方面,也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他们抱着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他们永远无法让自己感到满足,每天都是在焦灼不安中度过。

在公务员中,也有一些完美主义者,事事追求完美,但常常陷入失望、自责、怨天尤人、止步不前的境地。不少公务员尽管自己很敬业、很努力,干得已经很不错了,但还是对自己不满意,成天都想做得更好些、更好些。其实,世上每一个人,不管你的智商多高、能力多强、本事多大,都不是神或者超人,都会有人性的局限、人生的无奈和脆弱的时候。当期待中的自己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时,当追求是个永不能及的目标时,当发现自己原来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很平常的一个时,那么将会屈服在“完美”欲望的魔杖下,成为一个疲惫的、不快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人。严格地说,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是使人不断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在现代社会的多方面压力下,它让完美主义者看到自己对现实的无能为力,从而变得急躁、自卑甚至急功近利。它不仅使完美主义者本人觉得痛苦,更糟糕的是这种个性也会影响周围的人。一位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领导,可能会对下属也有同样的高标准与期待,这样往往搞得下属紧张兮兮。事实说明,事事追求完美是一桩痛苦而不切实际的事情,它就像毒害你心灵的药饵,只会给你带来挫折、失败和痛苦。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它本来就是以“缺陷”的样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此事古难全”中就蕴涵着这样一种“缺憾性”的哲学思想,这同样可以启发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工作、生活中的不完善性。

那么,公务员到底应当如何从追求尽善尽美的诱惑中摆脱出来呢?首先应对自己的潜能有一个正确的估计,既不要估得太高,更不必过于自卑。本着“不求绝对完美,但求尽力而为”的思想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对自己太苛刻,工作上给自己定一个“跳一跳,能够着”的目标较为合适。平日,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良心即可,而不要太在意上司和同事对自己的评价。其次要重新认识“瑕疵”和“失败”。应当明白,没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个虚幻的境界只能是劳而无功。能认识到自己有种种不足并能宽容待之的人,可以说是自信的,心态也是健康的。

苛求完美无异于追求痛苦,平庸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人因为接纳生活的平庸,于是感激奇迹,因为感激奇迹而热爱生活。只要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世界时,人们会发现生活豁然开朗。

摆脱患得患失的心理隐患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以精彩而稳健的高超演技闻名。他从来没有出过事故,因此,当演技团这一次要为重要的客人献技时,决定派他上场。瓦伦达知道这一次上场的重要性,因为全场都是美国知名的人物,这一次成功不仅仅将奠定自己在演技界的地位,还会给演技团带来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利益。因而他从前一天开始就一直在仔细琢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想了无数次。演出开始了,这一次他没有用保险绳。因为许多年以来他没有出过错误,他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会出错。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他刚刚走到钢索中间,仅仅做了两个难度并不算大的动作之后,就从十米高的空中摔了下来,一命呜呼。事后,他的妻子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在出场前就这样不断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在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事的本身,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瓦伦达太想成功,太专注于事情本身,太患得患失了。如果他不去想那么多走钢索之外的事情,以他的经验和技能是不会出事的。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

患得患失是人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隐患,是人生的精神枷锁,是附在人身上的阴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这一情景会指挥他的行动,结果事情不是向他希望的那样发展,而是向他害怕的方向发展——这时候,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这项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有时我们不必思虑得太多。不去多想,马上去做,打断反复去思维的逻辑和习惯,走出一步,往往做事情的勇气就随之产生了。这就是由“瓦伦达心态”产生的效应。没有了成败的忧虑,人就自然变得轻松自如,因为害怕失败本身也是一种失败。患得患失是最要不得的,不要让毫无根据的想象破坏美好的一切,也不要靠着美好的不存在的东西生存。不管现实如何,积极面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才是最佳的选择。

公务员要真正走出患得患失的阴影,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其实就是要做到:

1.淡泊名利。养生首养心、养心淡名利。人不可缺乏进取心和奋斗精神,但一味地追名逐利反而会得不偿失。应努力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2.知足常乐。只有知足,才会有快乐的感受。但知足不是自满、自傲、自恃。

3.坚持走自己的路。事实上人生不可能没有忧愁,问题是我们不能因患得患失给自己无端地平添忧愁。患得患失,若有所失。还是走自己的路吧,不管别人如何评说。

4.丢掉思想包袱,培养果断刚毅的气概。遇事当然应谋定而后动,但一旦下了决心,则要一往无前。

用豁达的心境对待人生

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压力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招架。面对巨大的压力,公务员应该如何面对?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现实还不断地告诉人们,豁达的人往往泰然处之,每活一天都过得轻松快乐,压根儿不担心死亡;不豁达的人则焦虑担心,生怕死神哪一天光顾自己,整天长吁短叹。在我们面临困顿,身陷人生低潮之时,若我们惧怕,奢望逃避,那只会令我们越陷越深,找不到方向。凡人毕竟不是圣贤,如果说逃避也是一种态度,那我们何不豁达一些,坦然接受。古人常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有一句偈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些名句、名联无非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