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3100600000076

第76章 演讲时怎样说话(6)

若会场未设演讲台,演讲者一般以站在前台中间为合适,这可以统观全场,最大限度地注意到周围听众的情绪,使处在不同的位置的听众都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演讲者的表演。另外,站位也要考虑光线,要让光线照在脸上,使听众者看到演讲者的真实表情,但必须合适,不能刺激演讲者,使他看不到听众。

至于站法,没有固定模式,但要保证演讲者的表演。较好的有两种。

一是前进式站法。即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两足成45°角,身躯微向前倾,给人一种振奋、向上的感觉。

一是自然式站法。即两足平行,相距与肩等宽,给人一种注意集中、精神抖擞的印象。

7.走下讲台

演讲完毕,应说句“谢谢大家,再见”,接着向听众敬礼致意,向大会主席致意,然后走回原座。坐下后,如果大会主席和听众以掌声向演讲者表示感谢,则应立即起立,面向听众致礼,以表示回谢。

8.走出会场

大会主席陪同演讲者往外走的时候,听众常常出于礼节鼓掌欢送。这时演讲者更应谦虚,用鼓掌或招手表示答谢,直到走出会场。

演讲时的非语言技巧

演讲的非语言方式开端,往往可起到调节现场气氛的作用。在演讲者没有任何预示及听众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采用默语或笑声的方式,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样,好奇心驱使听众思想集中地来听演讲。如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恽代英,在一次演讲开始时,便出乎意料地“哈哈哈”三笑,那些早已疲倦的听众(因前面已有几位同志演讲过了),被弄得莫名其妙,吃了一惊。随后,也跟着哄堂大笑起来,听众疲倦的精神一扫而光,恽代英的“三笑”目的达到了,于是开始他的正式演讲。有时,如现场气氛混乱,演讲者可用默语开端——两眼环顾会场,沉默良久。不多时,听众会自觉不自觉地安静下来,一下子集中了注意力,凝视着演讲者,想探个究竟。这时,演讲者可利用这一时机,开始演讲。通过用笑声或默语,即非语言的方式开端,效果是明显的,但要注意视具体情况,用之有度。

注意演讲的时间规则

演讲的时间规则,是指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在45分钟的演讲中,听众的最有效时间是前面的15分钟内,而之后的30分钟则收益极浅。可见,演讲的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到20分钟之内。若要超越,应在演讲时每20分钟安排5分钟的休息或另换一个人演讲。即使是这样,总体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地说,学术性的演讲,若中间穿插教授性质的谈话,那么求知者的注意力可持续到90分钟。德国米·里登乃尔曾对演讲的时间安排下过结论:

演讲时间越短,听众受益越大;

属于传递信息方面的演讲不必超过20分钟:

较长的演讲需要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

或者穿插生动活泼的对话形式。

为使演讲者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非洲有一个民族,对演讲的时间作了一个硬性规定,只允许演讲者用一只脚站着演讲。当这只脚站累了,另一只脚一落地,演讲即使没有完也得结束,用这种方法迫使演讲者控制好时间。

我们虽然不会采用这种原始的方法,但在演讲时,一定要注意控制时间,让演讲在听众精神振奋时开始,在情绪开始低落时结束。

演讲中如何应变与控场

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演说效果,还应该具有应变和控场能力。即善于临场察言观色,以便把握住听众的心理变化、兴趣要求,及时修正补充自己的演讲内容,为演讲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那么,一个成功的演讲者需要哪些应变与控场能力呢?

1.控制感情,掌握分寸

当发现意外情况时,要镇静,要有好的心理素质,能控制感情,掌握分寸。不要在讲台上惊慌失措,更不要因急躁而冲动行事。

2.从容答题,妙语解脱

演讲时,常有听众提出较尖锐的问题,欲“将你一军”。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要学会从容地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乍看起来十分棘手的问题。有的人采取压制的方法,发火批评,喊“别吵了,安静下来”,这样只会使自己陷入窘境。有的人则采用以诚相待、妙语解脱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

3.巧妙穿插,活跃气氛

如果会场沉闷,要尽快调节,巧妙穿插,活跃气氛。演讲者使用穿插的方法,除了把事理说得更形象、更深刻外,还可活跃现场气氛,增加听众兴趣。比如,讲个笑话,讲个故事,谈点趣闻,唱支歌儿等。

4.将错就错,灵活处理

要想在演讲中不说错一句话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一旦出错,在这种情况下最忌讳两点:一是搔头挠耳,二是冷场过久。有人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演说过程中冷场十五秒以上,听众中就会有零星笑声;冷场三十秒以上,就有少数听众的笑声;冷场时间再长一点,听众就会普遍不耐烦了。

演说过程中,如果是漏了个别字句的小错误,只要无伤大雅,不予更改为好。如果是讲了一段之后突然忘了下一段该说什么,那该怎么办?卡耐基介绍了几种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就地换掉话题,用上段结尾中的句子来发挥;

向听众提出问题;

如果实在是大脑一片空白,就应该临时编一段较完整的结束语,有礼貌地结束。

怯场的原因及克服技巧

在演讲中若出现嘴巴干渴、喉咙紧张、手心出汗、手脚冰凉或发颤、恶心、心跳加快、膝盖发颤、嘴唇发抖等症状,那就说明你怯场了。不过也不要因此而更加紧张。大多有过公众演讲经历的人都知道,很少有人能心情平静、信心十足地登上演讲台。即使如鲠在喉,即使深感荣幸,或毛遂自荐,随着演讲日期的临近,绝大部分演讲人都会心中忐忑不安:我是否已准备充分?听众会喜欢听吗?我会不会一上台便把演讲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

演讲怯场的原因多种多样,往往也因人而异。但下面几点原因却带有极大的普遍性:

1.对听众的评价感到忧虑

这是造成怯场心理的最主要的因素。现代心理学认为,在任何存在评价的场合,人们一般很难发挥自己原有的水平。大多数人都会对自己在初次约会中的表现不十分满意。在演讲中,由于评价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听众在“裁判”演讲人,所以演讲者的忧虑更多,心理负担更重。

2.过分注重听众的地位

如果我们面对的听众比我们的地位高,或者我们认为听众比我们重要,我们讲话时便感到特别紧张。求职者在评估小组面前的表现往往很不自然。试想面对讲台下一个个正襟危坐的评委,心里怎能不怯场呢?

3.听众人数所带来的影响

这点与个人爱好和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一般人都愿意在“小范围”内讲话。如果听众人数很多,演讲者便会倍加谨慎。因为他们觉得一旦出错或表现不佳,“那么多人”一下子都知道了。过分的小心谨慎加大了怯场的可能性和程度。

4.对听众的熟悉程度

大多数人在“熟人”面前讲话比较自然。面对陌生的听众,之所以紧张是因为对他们几乎一无所知,而他们在几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内便会对我们做出评价。

5.太在意听众的观点

如果你知道听众或大多数听众所持观点和你的观点一致,那你便会信心十足。反之,你便会有很多担心。

6.准备是否充分

若演讲者自己心里觉得自己对演讲准备得不充分,觉得有“出丑”的可能,那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可能出卖他。

接下来我们介绍几种克服怯场的办法。

1.充分准备

对付怯场心理最有力的武器是诚心实意地告诉自己你对本次演讲准备得十分充分:你的选题不仅对自己而且对听众很有吸引力;你对该题目已深思熟虑,而且收集到了所有需要的资料;你的演讲稿紧扣主题,安排有序;经过反复演练,你已能恰到好处地把握演讲时间;你对自己的仪表和临场表现有充分信心;你有能力很好地对付讲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

2.适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