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如果把这一观点用在教育上,那么,它指的就是要按照男孩女孩的自然差异进行教育。通过性别定位、性别差异、性教育等培养男孩性别意识的觉醒。教育就是要使男孩自然健康地发展。因此,我们对男孩的教育与培养,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男孩成长的步调,根据不同性别的不同生理、心理有侧重地挖掘男孩的潜能,进行不同的训练。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正确地对男孩进行性别教育呢?
1.给男孩创造一个良好的性别环境
要对男孩进行性别教育,家长首先要做好性别榜样。一般来说,父母是男孩性别的启蒙老师。男孩都是通过父母认识自己性别的。如果父母在家庭中扮演不同但正确的性别角色,那么很自然的,男孩就会接受父亲的影响并认同父亲,女孩则会认同并模仿母亲。
2.明确他的男性性别特征
可以在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进行规范,以便日后让男孩形成正确的性取向。在男孩稍微长大一些,能听懂言语的时候,家长应该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着装、修整发型和玩具选择等方面要有明确的性别区分。还可通过书报、画册、影视、故事等去引导男孩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男孩对生殖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从而使男孩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学会结合接受大自然,热爱人类,认识生命的本质,是男孩的性认知在一种很自然的情况下完成。
3.让男孩自由探索自己的身体是父母进行健康性教育的开端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选择恰当时机,如洗澡、睡前很自然的让男孩认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要男孩认识到生殖器官与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并不神秘,而且父母还要引导男孩保持身体的清洁,让男孩从小就养成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
4.让男孩喜欢自己的性别
“妈妈,我也要留长头发,我也要穿裙子!”你的儿子是否表达过这样的愿望?这绝不是一句戏言,而是有着深刻的根源存在。男孩的性别与父母的希望相反,对男孩实行相反性别抚养和反性别角色教育和要求,男孩会竭力投父母所好,而改变自己的性别认同,学习异性行为。
如果一个男孩的父母特别希望要一个女孩并在男孩面前有意无意地表达出了这种愿望,那么男孩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就有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希望自己是个女孩,久而久之,就会厌恶自己的性别。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及时纠正,这些男孩就会生性别认同混乱的现象,这使他们非常痛苦,常常觉得自己在一个错误的身体里。
▲对男孩的攀比心理进行及时疏导
如今,在男孩中出现攀比心理早已经屡见不鲜。孩子们没有固定的收入,他们用来攀比的钱,都是家长提供的。即便是男孩通过了自己的劳动,将挣来的钱都用在了适合穿戴上来显示自己的阔气,也很明显是受到了家长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家长要负全责。
攀比隐藏着的是一种竞争、好胜的心理成分。男孩在年龄小的时候,缺乏判断是非的标准和自制能力,只知道别人有的他也一定要得到。作为家长如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攀比欲望,那只会助长男孩的虚荣心。因此当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攀比的苗头时,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
★现在的中学生里流传着这样的一个穿衣标准:脚上穿的是阿迪、衣服一定是耐克、腰带选择鳄鱼。而一双货真价实的新款阿迪达斯运动鞋,价格通常是在800-1000元之间。为了杜绝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学校也都主张学生平时穿校服。但是,学生之间那种“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的奢侈之风弥漫着校园。
有位同学就这样讲到:“学校平时要求我们穿校服,所以只有穿一双比较高档的鞋子才能显示出我的个性。班上的同学对鞋子都很讲究,谁穿上名牌,谁穿上新款,马上就会成为班上谈论的话题。我们班上40多个同学,大家几乎都有耐克、阿迪等名牌鞋子,有的甚至都有四五双。如果有谁不穿名牌,就会觉得很没有面子。★
男孩的这种攀比心理,有时是因为孩子往往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从哪里挣来的,并对父母给予的钱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而父母因为男孩是全家的宝,所以男孩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无形中使男孩变得花钱大手大脚,一点也不知道节约。男孩不知道钱怎么来的,觉得来得很容易,久而久之,乱花钱的行为就会根深蒂固。
诚然,现在的家庭生活条件提高了,在家庭条件可以允许的范围内,家长给孩子在物质上以最好的供应,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味地攀比就没有必要了。有的父母本身就喜欢把金钱、名车、豪宅看做是成功与否的标准,而男孩的心理尚未成熟,他的辨别能力很差,他的价值观也是取决于父母。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日常的言行举止和价值取向都对男孩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家长应该首先要给男孩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正确引导男孩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孩子完全可以穿名牌。如果家庭的条件不允许,绝对要对孩子的攀比行为加以干涉,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给父母的建议:不要在男孩面前露富
“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不能片面地理解“穷”与“富”的概念。穷与富的内涵,是一种对于不同性别的男孩进行的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内容上有所侧重,因此富与穷包含着不同于金钱的意义。穷养男,是对我们自身期望的一种投资,是对男孩的人生决策、职业发展有关的投资。“穷”养出应对人生的能力和本事,“穷”养出他的积极、主见、雄心、理智、自我依靠。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大儿子20岁时去欧洲旅行,一个多月的时间他把自己所带的路费差不多花光了,临行前他遇到了一匹非常好的马,正好它的主人要卖掉它。他太爱这匹马了,就把自己最后的一点路费拿出来买下了这匹马。然后他打电报让父亲寄点路费让他回家。罗斯福给他回了一封电报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儿子只好又卖掉了马。罗斯福反对男孩依靠父母生活。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凭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
西奥多总统训练男孩独立的方法则可以称为“穷养”。西奥多贵为总统却不肯为儿子路费,中国现今的大中城市却出现了一批批的“啃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这种教育方式和罗斯福的教子方式大相径庭。“啃老族”的出现让我们不禁想到中国的那句老话“富不过三代”。
富不过三代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意义呢?台湾塑胶天王永庆给出了答案。
王永庆常常用“富不过三代”自勉,也用其教育子女。
他认为“富不过三代”的是因为后代不能继续吃苦,缺乏危机感,而且过分追求享乐,把前人的家业都挥霍掉了。王永庆分析了三代人的特征,他认为:
第一代人,不怕困难,不怕吃苦,踏踏实实,克服一切困难,最后取得了成功。
第二代人,虽然没有经历创业的艰辛,但深受父辈的影响,还能够勤于自勉,努力工作,但是跟第一代人比起来,用功和吃苦的程度已经大大降低了。
第三代人,创业的艰辛,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他们没吃过苦,也不知道什么是吃苦,认为今天得到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因而随意挥霍,不知珍惜,长久下去,自然家境衰败。
“富不过三代”的谚语告诉人们,再富也要穷孩子,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要让男孩知道,富裕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双手成就的,不能让孩子以为父母已经提供了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不需要自己奋斗。在富裕的家庭里,不再男孩面前露富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悉尼一家妇产科医院曾出现过这样一幕:一对夫妻来做二胎产前检查,妻子进诊室面见医生去了,丈夫便带着两岁的儿子在外面大厅等候。少顷,儿子闹着要喝水,于是那父亲便在身旁的自动售货机上顺手扯了一个免费纸杯,进厕所接了一杯自来水递到男孩手里(自来水经过净化,可以饮用)——那父亲不是买不到饮料,自动售货机正出售一元一杯的可口可乐和橙汁,而他也不是买不起饮料,据说,他是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的主管,年薪15万澳元。
上面案例中的父亲的身体力行为对“穷养男”做了最好的诠释。他的做法的确值得我们中国的父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