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先做朋友后做生意(大全集)
3096300000039

第39章 老老实实做人,也要有一个“度”(2)

老实人对以上道理往往不甚理解,在人际交往中,不愿意体谅对方的个性特征,只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认为自己所喜爱的别人也喜爱,自己所厌恶的别人也厌恶,用一副药试图包治天下百病,因此总是与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致使感情不和。例如,开玩笑是一种很轻松的联络情感的交际手段,但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乱开玩笑就可能导致不好的后果。对开朗活泼的人可以开玩笑,而对严肃呆板的人开玩笑则是自讨没趣,并会产生误解。对同事可以开玩笑,而对上级开一些不得体的玩笑则不亚于自取灭亡。这都说明,面对多样性的个性,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也必须采用多样性的方法和手段。老实人在这方面的不足,使得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麻烦:作下属时,不能团结同事,与他人时常发生纠纷,让领导感到头痛;即使做了领导,也很难得到下属衷心的支持,更谈不上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了。许多老实人把自己在事业上的一无所成归结为人际关系难处,这是很对的,但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事实上他们自己才是其事业上的最大障碍。不善于从自己身上寻找人际不和、事业失败的原因,是老实人最常犯的错误之一。

不要被各种表象所迷惑

一般说来,人们所做的几乎每一件事都有着比较明确的动机。但是,人的动机往往是深藏于内心的,我们只能通过其外在表现来进行分析和判断。而现实的复杂性又告诉我们,人的外在表现与其动机之间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并不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目的。事实上,许多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通过制造各种似是而非、欲取还与的假象来迷惑对方,以求在众人不备的情况下最彻底、最迅速地获得胜利。贯穿于中国古代计谋中的一条无一例外的原则就是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用假象来迷惑和欺骗敌人。表象与动机之间经常性的不一致性,为我们处理各种人际问题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也为我们运用智慧在竞争中获胜提供了用武之地,它提示我们:要努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对方的真实动机和活动规律,以便适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作出正确的对策反应。

而老实人由于对于人的了解较少,或者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于现实法则的存在及其必要性认识不足,往往看不到其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差别,被别人表面上的行为所迷惑,不能洞察其真实意图,因而往往出现策略性的失误。

对待同一件事,随着形势的不同,根据对方心态的微妙变化和行动的真实用意,采取正好相反的应对策略,这是具有高超智慧的人才能付诸行动的。

老实人应该多观察生活,多进行一些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我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不断增强自我在处世方面的灵活性。如果你能把这种实践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必然会使自己的处世能力和生存状态有一个巨大的改进。

掌握各种人生的技巧

老实人以一种教条化的方式坚持和贯彻道德标准,对人生的技巧和手段持激烈的否定态度。他们往往不能认识到这样的事实: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是人生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老实人坚持原则,认为道德是至高无上、不可违背的,这在一般意义上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道德的目标和长远的利益并不会自动实现,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经历曲折才能够企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学会保存自己,学会融入现实,学会以一种策略的方式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技巧才有可能达到我们的目的。而这些手段和技巧,往往要不可避免地与道德标准相背离,老实人也正是因此而对技巧和手段持一种激烈的否定态度。

实际上,这是老实人的一个认识误区。他们其实是在以一种机械的、教条的方式来坚持道德标准,他们不懂得以一种辩证的历史的眼光来对待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在老实人看来,世界非黑即白,是截然对立的,他们往往不能看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手段和技巧,虽然从一定时间和一定角度来看有悖于道德准则,但却是实现道德目标所不可少的条件。

这个道理听起来有些怪,不道德的手段怎么可能产生道德的结果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战争”这个人类现象:大家都知道,战争残害生命、毁灭家园,给社会的生产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损害,避免战争、维护和平是所有善良的人们的共同要求。但是,当邪恶势力肆虐,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和平的手段又无法取得成效时,我们只能采取战争这一恶的手段来维护和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你能否认战争有时具有合理的价值吗?

道德标准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要想实现它,必须首先要将之落实为一系列具体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些具体的目标,又必须扎根于客观的现实当中。而现实是不完美的,我们要做成某些事情,就必须要学会容忍这种不完美,而且还要学会适应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运作法则,因为如果我们不能融入现实,那么也就无从谈起改造现实,这正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

理想是美好的,但要把这种“美好”转化为现实,在现实中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要首先遵守社会的运作法则,理解并掌握其基本的生存手段和处世技巧。老实人往往从道德上的合理性而不是实际中的有效性出发来评判这些手段和技巧,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态度,自然不会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结果,他们所经常谈论的群体规范,不过成了“空中楼阁”、“水中明月”。一分实干抵得上十万句的清谈,一个有用的技巧要比十个无用的原则更有价值,老实人用道德捆住了自己的手脚,使自己变成了对现实无能为力的人。他们往往是最想对社会作出贡献,而事实上又常常是贡献甚微的一群人,这是很可悲的。奉劝老实人一句,社会最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清谈家”或“道德家”。

做人的精彩来自做事的精彩

传统社会里讲做人,主要是看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因此,传统社会的人,很少有做事的愿望和激情,同时也就很少成功。

现代社会里主要讲做事,就是要看一个人为社会、为家庭做出了什么贡献。所以,现代社会的人,总是忙忙碌碌,到处寻找机会,时刻梦想成功。

人生的重点从做人转变为做事,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它首先意味着纯道德时代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创造生活成了全社会最关心的命题。

人们关心什么,什么东西就会成长得更快。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将离我们梦想的幸福越来越近,并最终实现它。

但是,现代社会不是不讲做人,只是做人的标准与以往有所不同罢了。

现代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主要看这个人做事的能力。比如,你创造了多少财富,获得了多少荣誉,拥有多少科技发明和市场开发成果,你给多少人创造了方便和幸福……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做人的精彩来源于做事的精彩,而不是仅仅囿于道德评价。

道德评价曾经发挥过很大的历史作用,但在其作为人生主题的时代里,也曾残酷地扼杀过许多创造者,并容易把庸人奉为社会楷模。

而今天做人的标准,会尽量避免这些失误。

一个搞垮单位的人能是一个优秀的人吗?

一个养活不了家庭的人能是一个优秀的人吗?

一个不能维持自身生存的人能是一个优秀的人吗?

道德评价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无法用好或坏来评价这些人。

通过做事来评价人,似乎功利色彩太浓,但其内涵是一种负责任的精神。

做事的目的总是企望获得,而获得的目的又是为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关的人创造生存条件,难道不是这样吗?

所以,追求功利的行为主要来自责任的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