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理医生不会告诉你的秘密
3082900000027

第27章 轻微病态心理的秘密(5)

在现实生活中也充满了嫉妒。几乎任何事物,只要是别人有自己没有,但又渴望拥有的,都会成为嫉妒的导火索。嫉妒的发生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即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如果人的眼光只盯着自己,他是不会知道什么叫嫉妒的。有些学者认为只要人与人之间有不平等存在,就会有嫉妒繁衍的土壤。

■解决之道

一、有自知之明,能客观评价自己

当嫉妒心理萌发,或是有一定表现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从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当认清了自己后,自然也就能够有所觉悟了。

二、胸怀大度,宽厚待人

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个妙法: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前,当灯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一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的品德深表钦佩。

三、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

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是说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正像嫉妒者随时随处为自己寻找痛苦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想:比起别人得到的欢乐来,我的那一点儿快乐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他就会永远陷于痛苦、嫉妒之中。快乐是一种情绪心理,嫉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何种情绪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靠自己来调整。

四、少一分虚荣心就少一分嫉妒心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有嫉妒心理的人,其实就是要维护自己的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一种虚荣心理的需要,所以克服一分虚荣心就少一分嫉妒心。

五、自我转化法可以消除嫉妒心理

嫉妒可以使一个人萎靡不振,如果合理地自我转化,不把时间浪费在抱怨外在环境上,就能变嫉妒为发奋图强。作家爱德蒙德·威尔逊在看到同行写的《伟大的盖茨比》时,非常嫉妒其对戏剧场面的营造。但他马上将嫉妒转化成发奋,写出了许多充满激情、技巧高超的作品。

六、自我抑制和自我宣泄

嫉妒心理也是一种痛苦的心理,当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程度时,用感情的宣泄来舒缓一下是相当必要的,这可以说是一种顺坡下驴的好方式。

在这种发泄还仅仅是处于出气解恨阶段时,最好能找一个知心的朋友或亲友,痛痛快快地说个够,暂求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时地进行一番开导。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但却能中断这种发泄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还可借助各种业余爱好来宣泄和疏导,例如唱歌、跳舞、书画、下棋、旅游等。

■心理测试

嫉妒心理的自我测试

请选择“是”或“否”回答下列问题。

1.你熟识的人成就很大时,你会生气吗?

2.你是否感到其他人生活得更舒适?

3.你想占有朋友的东西吗?

4.你想占有亲戚的东西吗?

5.假如你的配偶在看他(她)先前的朋友或者情人的照片,你会伤心吗?

6.你是否担忧自己的配偶还爱着他(她)先前的情人?

7.你是否坚持要了解自己配偶的全部经历和做过的事?

8.假如别人赞美你的配偶,你会不安吗?

9.你是否嫉妒别人的生活?

10.你是否嫉妒别人的家?

11.你是否嫉妒别人的性生活?

12.你是否嫉妒别人的衣服?

13.你是否嫉妒别人的工作?

14.你有没有讲过自己朋友的坏话?

15.假如朋友外出游玩而没有邀你一起去,你会伤心吗?

评析:

回答“是”为1分、“否”为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10分以上:你的生活确实已经遭到嫉妒心理的破坏,它已损害了你与他人的关系,你对自己的一切逐渐产生不满。在嫉妒心理产生潜在的、更大的危害之前,你的确应该努力控制一下它的发展。

4~9分:你有较强的嫉妒心,但这并不是你生活中唯一的情感。嫉妒心影响了你与他人的关系,影响了你对他人的感情,但它并没有主宰一切。假如你能够予以克服,一定可以从中获益匪浅。

3分以下:在你的生活中,嫉妒心所产生的作用十分小,属于合理的、自然的人类情感。

心理问题27 空虚

算了,就这样,没啥干头了

■问题描述

王某是个男孩子,正在上高一,家庭生活富裕,经商的父母每天给他许多零用钱,用完了还可以向父母要,用多少要多少。他自己说,学习完全是为了父母,自己根本不想读书。他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考试好坏无所谓。节假日成天闲逛,毫无目的地东遛西转,整天感到无聊、无事、无奈,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似乎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能让他感兴趣的事情。没有兴趣,没有欲望,没有爱好,也没有精神,更没有目的,凡事与己无关,自己也根本不想操什么心,看到期末自己的成绩单上红灯高挂却无动于衷。有时他对目前这种心态也很苦恼,但木已成舟,无可奈何。

■问题分析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里不充实的表现。空虚心理其实是一种社会病,存在极为普遍。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不良心理。

心里空虚的人不思进取,没有奋斗目标,自然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他们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常常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虚、寂寞难忍。空虚者常常寻求刺激,比如抽烟、喝酒、赌博、闹事等,以此来消磨时间、摆脱寂寞。有的空虚者甚至会偷盗、抢劫、****等,走上犯罪道路。

人们通常是因为下述两种情况而空虚。

1.物质条件优越,没有生活忧虑。此类人习惯了满足与享受,看不到或懒得思考人生意义所在,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从而整日安于享乐、无所事事、空虚度日。

2.人生目标不切实际,遭受现实打击。有的人心比天高,目标不切实际却又不懈追求,当目标无法实现时,感觉饱受挫折,心灵便虚无空荡,一蹶不振。

空虚是一种病,是一种危害健康的心理上的疾病,是指一个人没有追求,没有寄托,没有精神支柱,精神世界一片空白。空虚的心理,可来自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己能力过低的估计;或是因自身能力和实际处境不同步,陷入“志大才疏”或“虎落平川”的窘境中,而产生无奈、沮丧、空虚之感;或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存在错误的认识,以偏概全地评价某一社会现象或事物,当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分地讲求个人的得失,一旦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心怀不满,万念俱灰;或是因退休、下岗、失恋、工作受挫、投资失误、经济拮据等导致失落和困惑。

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碰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遇到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问题,也就必然会有喜有忧、有得有失。人要有点精神,要有所追求,要有精神支柱,要有一种献身精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这就要求人们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遇到什么问题,都应该沉着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实事求是地应对一切。人老了,退休了,还可奉献余热;下岗了,可以再求职,以此作为人生拼搏的第二起点;工作受到挫折,投资失败了,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将其视为成功的“奠基石”,审时度势,东山再起。总之,不要灰心,不要气馁,充实自我,战胜空虚,就一定能迎来精神和事业上的光明。

■解决之道

一、及时调整生活目标

空虚心态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空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充实生活内容。

二、要有一定的志向

有志向才会有追求和拼搏,才会体验到拼搏的乐趣和成就感,才会珍惜生命。但是要注意志向的现实性:志向太低了无需努力,也不会去努力;志向太高了难以奋斗,也无从奋斗;到头来仍然是没有努力和奋斗,空虚度日。所以志向一定要与自身的实际能力相符合。

三、要改变懒散的习惯

因为懒散,不想有所追求,无所事事就会胡思乱想、寻求消极刺激,自然空虚。因此,要在生活中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逐渐养成勤劳的习惯,从劳作中获得乐趣,心灵才会充实而不空虚。

四、求得朋友支持

当一个人失意或徘徊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予力量和支持,给予同情和理解。只有在获得很多人支持时,你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五、读几本好书

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与空虚中解脱出来。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生活也就越充实。

六、忘我工作

劳动是摆脱空虚的极好办法。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七、转移目标

当某一种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不妨转移目标,如除了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困扰的心平静下来。当有了新乐趣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去迎接丰富多彩的生活。

八、要多与人交往

与人交往,相互启示、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心灵将得到熏陶和充实。但要注意,交往对象不能也是空虚者。这样的人只能使自己更加空虚,甚至造成不良的后果。

■心理测试

空虚心理的自我测试

请回答下列问题,对符合自己情况的画“√”,反之画“×”。

1.不常与友人交往。()

2.没什么特殊的爱好。()

3.不大喜欢单位(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同事(同学)。()

4.经常与家庭成员发生口角。()

5.吃饭时不感到愉悦。()

6.对工作(学习)感觉很痛苦。()

7.常常一有钱便购买东西。()

8.对将来并不怎么乐观。()

9.无论干什么都不觉得高兴。()

10.不大希望受到别人的重视。()

11.经常埋怨单位(学校)离家太远。()

12.虽然生活不错,却不大快活。()

13.常常因零钱少而感到不满。()

14.常常想换工作单位(学校)。()

15.认为各方面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评析:

“√”为0分,“×”为1分。得分为0~2、3~5、6~9、10~13、14~15,则空虚度分别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

9分以下:生活充实度不够,比较空虚。对生活和工作多有不满,难以感觉到生活的乐趣。但因态度坦诚,从而表明这种人具有改变生活、工作现状的愿望。有这种愿望还应认真分析不满的原因,并应积极想办法加以解决。

9分以上:对生活、工作现状满意,精神上较充实,往往生活态度乐观,充满热情。但如果答题时不够诚实,则说明对生活、工作中的种种不满被隐藏了起来,也许这种人没有改变这种现状的愿望,因此很难自我改善。

心理问题28 浮躁

做事没有恒心,老是半途而废

■问题描述

张某,男,26岁。他主动找到心理医生讲述自己的苦闷:“我近一年来一直心神不定,老想出去闯荡一番,总觉得在我们那个破单位待着憋闷得慌。看着别人房子、车子、票子都有了,我心里慌啊!以前也曾炒过股,倒过一些货,但都是赔多赚少,后来我就去买彩票,一心想中大奖,可结果花了几千元连个响都没听着!后来又跳了几家单位,不是这个单位离家太远,就是那个单位专业不对口,再就是待遇不好,反正找个合适的工作太难啊!后来听说某人很有钱,于是写了信去求援,说自己很困难,可他连信也没回,气得我去信大骂了他一顿,还讲了些威胁的话。为此我心里也确实感到失衡,但这种恶作剧让我解恨呀!反正,我心里就是不踏实,闷得慌。”

■问题分析

“浮躁”表现为轻率、急躁,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浮躁是当前一种普遍的病态心理表现,具有以下特征。

1.心神不宁。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措,心里无底,慌得很,对前途无信心。

2.焦躁不安。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急功近利。在与他人的攀比中,更显出一种焦虑的心情。

3.盲动、冒险。由于焦躁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只要能赚到钱,违法乱纪的事情也敢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违法犯罪事件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产生浮躁的社会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时期,每个人都面临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感到很难把握自己的未来,患得患失、焦躁不安、迫不及待等情绪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产生浮躁的个人原因是攀比,我国的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的人较早获得成功,有的人却迟迟没有什么进步,于是攀比在所难免,往往造成浮躁心理。攀比导致有的人对社会生存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但又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己的智力与发展能力的准确定位。

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与我们所倡导的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的精神相对立,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发展极为有害,必须加以克服。

在当代中国,浮躁心理尤其成为青少年的通病之一,常表现为行动盲目,缺乏思考和计划,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见异思迁,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歌星挣大钱,就想当歌星;看到企业家神气,又想当企业家,但又不愿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学习。还有的孩子兴趣爱好转换太快,干什么事都没有常性,今天学绘画,明天学电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忽冷忽热,最终一事无成。

青少年浮躁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长的影响。在社会变迁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不少家长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甚至无法适应,表现出患得患失、心神不安、急功近利,于是出现急躁的心态,这种心理往往会影响到子女。

2.与遗传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容易急躁。他们沉不住气,做事易冲动,注意力易分散。

3.意志品质薄弱。有的父母只知道给孩子灌输知识,却不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因而造成有的孩子学习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进,缺乏恒心。

为了改变孩子的浮躁心理,父母应指导孩子注意以下问题。